文 / 零度
來源 / 三生
“工業供應鏈的數字化改造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中國制造效率的必答題。”劉強東在2024年京東集團戰略會上的斷言,如今正成為京東工業叩擊資本市場、踐行產業升級使命的行動綱領。2025年9月,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家長期深耕工業供應鏈的數字化巨頭,終于以更成熟的姿態拉開登陸資本市場的序幕。

若此次成功上市,“京東系”上市公司將增至6家,而承載著劉強東“產業數字化”戰略的京東工業,正以204億元營收、凈利潤暴增1586%的亮眼成績單,向市場展現其盈利邏輯的跑通與生態價值的深化,穩步解答資本對其長期發展的期待。
01 業績突圍:營收復合增長20%,凈利潤實現“跨越式扭虧”
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清晰勾勒出京東工業高質量成長的軌跡。2022至2024年間,公司營收從141億元增至204億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進一步增至10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8.9%,增長韌性持續凸顯。

《節點財經》看來,這份增長背后,是“客戶拓展+品類深耕”的雙輪驅動:一方面,重點企業客戶從2023年的約9500個增至2024年的1.06萬個,且重點客戶交易額存留率高達105.7%,客戶黏性與復購能力穩居行業前列;另一方面,商品銷售收入作為核心增長引擎,2022—2024年復合年增長率達21.7%,2024年更是以192億元營收同比增長18.9%,印證了其供應鏈服務的市場認可度。
利潤端的表現更具突破性。2022年仍處于培育期的京東工業,2023年即實現480萬元凈利潤扭虧,2024年更是迎來質的飛躍——凈利潤增至7.6億元,同比暴增1586%;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4.5億元,同比增長55.2%,盈利增速持續領跑行業。
行業分析指出,這一“跨越式扭虧”既得益于規模效應下履約成本率的持續優化,也離不開京東集團在技術、物流、流量上的協同支持,為其初期發展筑牢了“安全墊”,更加速了其盈利模型的跑通。
值得關注的是,京東工業與京東集團的關聯交易正從“依賴支撐”轉向“協同共贏”。2024年,公司自京東集團平臺獲得的收入達81億元,占總營收的39.7%,較2022年的47.1%持續下降,這一變化既體現出京東工業獨立拓展市場能力的提升,也凸顯出關聯協同的“雙刃劍”正向優勢轉化——借助母公司生態資源快速起量后,逐步建立自主獲客與服務能力,為長期獨立運營奠定基礎。
股權結構上,京東集團通過全資子公司合計持有78.84%股份,劉強東作為非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通過控股股東集團掌控戰略方向,這種穩定的架構被市場解讀為“戰略連貫性的保障”。從2017年獨立運營至今,京東工業每一步轉型都緊扣劉強東“產業數字化”的布局,戰略定力成為其穿越行業周期的關鍵。
02 行業領跑:構建“廣度+深度”雙重優勢
京東工業所處的工業MRO市場,正處于“千億藍海”的快速擴張期。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2024年中國工業MRO市場規模突破2.1萬億元,年增速維持在15%以上,但行業CR5(前五大企業市場份額)不足8%,市場分散度高,頭部企業仍有巨大整合空間。
《節點財經》看來,在這樣的格局下,京東工業穩居行業第一梯隊,并通過差異化優勢應對競爭,構建起三大護城河:
第一條護城河,與垂直平臺比拼:以“全品類+網絡覆蓋”破局

震坤行、西域等垂直平臺以“深度服務+技術賦能”見長,而京東工業則憑借“全品類供給+全國物流網絡”形成差異化優勢。截至2024年底,京東工業已覆蓋12.17萬家供應商,商品品類涵蓋設備配件、勞保用品、化工原料等全場景MRO需求,能一站式滿足企業從“零星采購”到“集中供應鏈管理”的多元需求。
同時,京東工業依托京東物流的智能倉儲體系,實現“小批量、多頻次”的精準配送,解決MRO行業“履約難、時效低”的痛點。這種“廣度優勢”與垂直平臺的“深度優勢”形成互補,而京東工業正通過“全鏈路服務能力”將廣度轉化為壁壘。
第二條護城河,應對綜合電商跨界:以“B端基因”鞏固先發優勢
京東工業的“B端運營經驗”已形成先發優勢。自2017年獨立運營以來,京東工業累計服務超1.06萬個重點企業客戶,沉淀了針對工業場景的需求洞察、供應商分級體系、定制化解決方案能力——例如,為企業提供“按需補貨”的智能供應鏈系統,通過AI算法預測耗材消耗,實現“零庫存管理”。這種深耕B端的經驗,是綜合電商短期內難以復制的,也讓京東工業在跨界競爭中保持領先。
第三條護城河,直面傳統貿易商轉型:以“數字化能力”賦能整合
全國超10萬家中小工業分銷商中,頭部企業正加速數字化轉型,但京東工業并未將其視為對手,而是通過“技術輸出+生態合作”推動行業整合。例如,向區域分銷商開放“京工云”系統的部分功能,幫助其優化庫存管理與客戶服務;同時,通過“平臺合作”模式吸納優質區域貿易商入駐,補充本地化服務能力。這種賦能思路,既擴大了京東工業的市場覆蓋,也推動了整個MRO行業的數字化升級,實現共贏增長。
更關鍵的是,京東工業的客戶結構極具抗風險能力——2024年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僅12.1%,遠低于行業平均的25%,客戶分散度高意味著其收入增長不依賴單一客戶,也能更好地應對行業波動,為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03 生態卡位:京東“產業數字化”戰略的核心載體,激活三重協同價值
“京東的未來不在零售本身,而在零售背后的供應鏈能力對產業的改造。”劉強東在2023年股東信中的表述,精準定位了京東工業的戰略角色。
《節點財經》看來,在京東“零售+物流+科技”的三駕馬車之外,京東工業正成為第四增長曲線的核心,通過與集團生態的深度協同,釋放“1+1>2”的價值,也為中國制造供應鏈升級提供“京東方案”。
與京東物流協同:打造“履約護城河”,破解MRO配送難題
京東工業并非簡單復用京東物流資源,而是與物流體系深度融合,針對MRO“品類雜、批量小、時效要求高”的特點,定制化打造“工業級履約網絡”。例如,在全國布局“MRO專屬智能倉”,通過“前置倉+區域倉”的分層布局,針對大型設備配件等重貨,依托京東物流的大件運輸能力,提供“門到門”安裝調試服務。這種協同不僅提升了京東工業的履約效率,更將京東物流的能力延伸至工業場景,拓寬了物流業務的邊界。

與京東科技協同:以“技術重塑供應鏈”,降本增效顯成效
京東工業的核心系統“京工云”,深度集成了京東科技的AI尋源算法、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形成“從需求預測到智能采購”的全鏈路數字化能力。例如,通過AI算法分析企業歷史采購數據,預測耗材需求峰值,幫助企業減少庫存積壓;利用大數據比對全國供應商報價,實現效率的提升,采購成本的下降。這種技術協同,正是劉強東“用技術重塑供應鏈價值”的實踐落地,也讓京東工業從“貿易型企業”向“技術驅動的供應鏈服務商”轉型。
反向賦能京東零售:沉淀B端能力,強化集團整體優勢
通過服務工業客戶積累的B端運營經驗,京東工業正反向賦能京東零售的C端業務。例如,其打造的“供應商分級體系”被復用至零售業務,幫助零售端篩選優質供應商,降低采購成本;針對工業場景的“庫存管理算法”,優化零售端的生鮮、家電等品類庫存周轉,減少損耗。這種“B2B能力反哺C端”的模式,讓京東在與阿里的競爭中形成差異化優勢——既能服務個人消費者,也能深度服務企業客戶,構建起“全場景供應鏈服務”的生態閉環。
劉強東對京東工業的布局早有深意。2021年A-1輪融資時,他便公開表示:“工業供應鏈是京東必須拿下的戰場,它不僅能創造新的收入來源,更能夯實我們的技術壁壘。”如今,歷經八年深耕,京東工業已從“戰略布局”走向“資本落地”。
第三次遞表顯示了京東工業登陸資本市場的決心。對投資者而言,需要看清其本質:這不僅是一家MRO分銷商,更是京東產業數字化戰略的試驗田。其價值不在于短期盈利,而在于長期對工業供應鏈效率的改造能力——這恰恰是劉強東布局的核心邏輯。
隨著上市進程推進,這場關乎中國制造供應鏈升級的資本敘事,正進入關鍵章節。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