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燈?
來源 / 節點財經?
在“銀發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過20%,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巨大的剛需催生了龐大的“銀發經濟”市場,疊加人工智能技術浪潮,“AI+養老”成為了一個備受資本與市場矚目的熱門賽道。
然而,“AI+養老”尚在探索中,針對中老年群體的AI詐騙案件卻已頻頻發生。
2025年8月,河南一位李奶奶接到孫子帶著哭腔的求救電話,聲稱打架被抓急需4萬元私了,心急如焚的老人險些上當,所幸被老伴及時阻止。
2025年10月,臺北一名70多歲老婦被假冒“費玉清”的詐騙集團騙取超千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33萬元)。詐騙持續8個月,直至親友察覺異常勸其報案才發覺受騙。
從利用AI技術冒充親人求救、偽造明星戀愛,到冒充AI導師用“輕松賺錢”“包教包會”等口號吸引老年人買課或投資項目,再到各類打著“智能健康”旗號卻名不副實的AI產品在市場中魚龍混雜。
關于“AI+養老”的“新詐騙”與“偽智能”,不僅嚴重侵害了老年群體的財產安全與身心健康,更在不斷消耗著社會對這項新興技術的信任基礎。這讓人不禁要問:在喧囂與泡沫之下,什么才是AI養老應有的價值回歸?
01 技術圍獵:老年人成為AI詐騙重災區
據公安部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AI換臉詐騙案環比增45%,老年群體受騙占比達38%。
縱觀這些AI詐騙案例,其方式大致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借助深度偽造技術,合成子女、名人的音視頻,以各種理由情感綁架,誘騙老年人迅速轉賬;另一類則是利用了老年人對權威的信任以及健康需求,借助AI技術偽造“主持人”“名醫”“專家”形象,騙取中老年群體信任,高價兜售所謂的神藥與保健品。
據螞蟻集團披露的數據顯示,有3萬多名老人因輕信“特效保健酒”廣告被騙超10億;700多人組團假扮老中醫導致全國超10萬人受害。
而除了直接詐騙,圍繞AI技術本身編織的“創富神話”同樣害人不淺。
這些騙局通常以“免費學習AI”“零基礎月入過萬”“包教包會”為誘餌,先是精準投放建立信任,接著制造“名額有限”的緊迫感促成沖動消費,最后進行層層收割直至消失。
截止10月13日,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AI課”,相關結果高達5963條,其中涉及老年學員的不在少數,投訴問題涵蓋夸大宣傳、誘導消費、效果與承諾背離、退費難等。
一位投訴者稱,家中70多歲的老母親并不具備學習AI知識的能力,卻被平臺承諾的“低風險高收益”誘導購入其AI課程,前后繳納培訓費累計達7798元。不僅課程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教學,他們根據所報AI培訓課程操作2個月,收益也只有1.6元,與宣傳嚴重不符。
為何老年人會成為AI詐騙的重災區?在《節點財經》看來,這背后是技術盲區與情感空缺的雙重脆弱。
許多老年人對AI等新技術的認知存在天然盲區,難以識別高度仿真的詐騙手段。并且,據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顯示,老年人平均每天使用短視頻應用達2.83小時,空巢老人甚至將直播間主播稱為“干兒子”“干女兒”。這種深層的情感需求,使他們更容易相信AI賬號模擬出的虛假關懷,從而陷入“明星戀愛”“高收益理財”等騙局。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從技術和社會兩個層面構建更堅實的防護網。
例如,在技術層面,以AI對抗AI已成為必然選擇,例如一些智能產品的AI助手不僅可以自動接聽那些煩人的營銷、騷擾和詐騙電話,還能虛構信息與對面熱聊,浪費騙子的時間;還有企業推出“AI拍圖打假”功能,能在秒級內識別虛假醫療產品并提示風險。
子女這邊也要成為老人的“數字監護人”,通過“三幫三查”協助防范:“三幫”即幫安裝反詐APP、幫開啟短視頻平臺的“銀發模式”、幫綁定“家庭守護”功能(如微信的“親屬卡”可設置消費限額,避免大額損失);“三查”即定期排查新增APP、陌生群聊和消費賬單,避免老年人隱瞞被騙情況。
而在社會層面,親情和社區的陪伴不可或缺。子女應常與父母溝通,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社區也要多開展線下社交活動,幫助老人提升對新型騙局的認知和警覺。用真實、穩定的人際溫暖抵御機器模擬出的虛假關懷,才是守護長輩晚年安寧的根本之道。
02 亂象叢生:AI養老市場的“偽智能”陷阱
只有不了解前沿技術的老年人,才會被各種名目的AI騙局捕獲?如果你真的這么想,那就有些“天真”了。在“AI+養老”這條賽道,受騙的可遠不止老年群體。
當前,AI養老產業在政策與需求的雙重驅動下迎來爆發式增長。據中國老齡化國家委員會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2025)》數據顯示,養老服務機器人賽道近三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50%,預計未來五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200億元人民幣。
然而,在這片繁榮景象下,一股名為“偽智能”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動。
據國家消費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025年初的專項抽檢結果顯示,市面約35%的養老服務機器人受檢產品在“智能交互”和“環境適應性”核心指標上未達到其宣傳標準的50%;部分產品關鍵功能(如跌倒檢測)的實測準確率甚至低于70%,遠未達到可靠應用水平。
也就是說,這些號稱“智能”的產品,實則僅是程序化、模板化的自動化機器,無法真正理解用戶意圖、適應復雜環境、進行個性化持續學習。
比如,一些“對話陪伴機器人”的交互完全依賴于固定的問答庫,一旦用戶的提問超出預設范圍或句式稍有變化,便會答非所問,完全不具備人類對話中的邏輯推理與情感共鳴能力;一些“娛樂服務機器人”只是將收音機、天氣播報、視頻播放等功能組合進機器人外形中。各項功能間缺少協同關聯,與機器人應具備的“智能”特質相距甚遠。
而有些“危機預警機器人”則危害更大。它們宣稱具備跌倒檢測、異常行為識別等安全守護功能,但因傳感器配置簡陋、算法模型訓練不足,在真實復雜的家居環境中,漏報率可超過40%,這讓其核心安全功能形同虛設。
當消費者尤其是滿懷孝心的子女,屢次被華而不實的營銷話術所誤導,購買到名不副實的產品,便會對整個養老服務機器人行業產生普遍的懷疑。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嚴重損害了行業的聲譽,并可能扭曲市場信號的傳遞,導致資本和資源更多地流向營銷包裝而非底層的技術研發,從而阻礙了整個產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因此,《節點財經》在這里對AI養老亂象的探討與批判,并非否定技術本身,而是為了刺破泡沫、正本清源,讓我們從對“智能”概念的盲目崇拜,回歸到對老年人真實需求、產品可靠性與技術人文溫度的深刻洞察上,這正是所有AI養老價值創新的起點。
03 價值回歸:國內外的創新路徑與商業落地
不管是“新詐騙”還是“偽智能”,面對這些亂象,AI養老產業迫切需要實現價值回歸,探索真正有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創新路徑。而放眼全球,國內外已有眾多創新嘗試。
例如,韓國為應對獨居老人的孤獨與健康監護問題,推廣了由Hyodol公司開發的AI玩偶。這款玩偶內置了基于ChatGPT的對話系統,不僅能與老人進行日常交流,主動提醒他們按時吃飯和服藥,其內置的傳感器還能監測老人活動、識別消極情緒,自動向護理團隊或家人發出警報,體現了其在情感陪護與安全監護上的雙重價值。
在新加坡,臺達研究院開發的AIDEN服務型機器人則展現了另一種形態。它能夠在組屋區自主搭乘電梯,為長者提供送餐和生活必需品配送服務。在與新加坡非營利組織Lions Befrienders的合作中,AIDEN代替工作人員執行重復耗時的送餐任務,平均每月為其節省了44個小時,讓工作人員能將更多時間用于與長者進行面對面互動和陪伴。
而在國內,能夠輔助老年人日常行走、身體鍛煉的外骨骼機器人,正通過 “以租代售”的商業 模式破解普及難題。以泰山景區為例,外骨骼機器人統一執行80元/3小時的租賃標準,單塊電池續航可達8小時。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使用門檻,更通過實際體驗建立了用戶信任。
這些多樣化的產品和方案,清晰地勾勒出AI養老場景化落地的三大核心方向:
?? 康復輔助: 以外骨骼機器人為代表,通過柔性傳感器與深度學習技術,能有效幫助偏癱老人進行站立和行走訓練,提升康復效率;
?? 情感陪護: 通過多模態情感計算,超越簡單對話向情緒識別與響應演進,提供真正的情感關懷;
?? 智慧環境: 通過非接觸式傳感器(如毫米波雷達、智能床墊)實時監測生命體征,盡可能降低誤差率,并提前預警健康風險。
與此同時,從“單一功能”向“生態整合”轉變,也正成為AI養老的創新方向之一。
在美國,專注于老年生活服務的Solera Senior Living公司,聯合五家企業打造的“互聯養老聯盟”,通過AI驅動的生態系統、協調的治療計劃和安全的數據共享,在試點社區實現了老年群體的跌倒概率、住院率的有效降低。
在國內,以上海徐匯區推出的 “AI+養老創新實踐區” 為代表,其推出的全國首家“AI+養老”體驗館——“晞頤·AI體驗館”,集聚了一批養老領域的科技產品,覆蓋“具身智能的養老機器人照護”、“老年認知障礙數智化篩查照護”等十大應用場景,旨在通過技術重塑養老服務流程,讓AI養老從單點技術突破走向系統化生態構建。
此外,《節點財經》認為,要想構建健康、可持續的AI養老產業生態,除了在技術與場景層面的深入融合,更需在監管與標準層面做好頂層設計。
例如,建立養老服務機器人的智能等級評價標準,對機器的環境交互、認知決策、個性化服務等核心能力進行量化測評和分級認證;強化廣告宣傳監管,對產品宣傳中使用的“智能”、“AI”等術語進行嚴格規范等。
總之,在全球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AI養老產品或解決方案的成功標志不應是技術的炫酷,而是老年生活品質切實、可衡量的提升。只有回歸需求本質、構建可持續商業生態的創新,才能真正推動AI養老產業走向成熟與規范。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