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馮羽
今年雙11悄然開戰,作為電商配套的快遞業已漲價數月,大考再次來臨。
早在今年7月,作為國內郵遞“產糧區”中心城市的義烏率先宣布上調快遞發貨底價,以廣東、浙江省為代表,全國大部分省市快遞已跟進漲價動作。
作為快遞行業反內卷的頭炮,快遞漲價不僅影響電商商家的賬本,更直接關系到快遞公司的成績表現,尤其是“通達系”里的韻達快遞。
從六大快遞上市公司(“三通一達”、順豐、極兔)披露的上半年財報來看,雖然整體進入存量市場,但僅有韻達快遞一家利潤腰斬,其單票快遞收入更是跌破2元,以價換量的套路似乎行不通了。
更關鍵的是,當更多的快遞公司試圖從價格戰的泥潭里爬出來、尋求向科技物流公司轉型時,韻達快遞面臨的將是更加嚴峻的行業洗牌。
1、快遞漲價,但虧麻了?
今年雙11大促已經開始,臨近年末電商高峰期,通常快遞行業會提前漲價以應對旺季人工等成本的上升,而今年快遞行業的漲價并非單純出于成本考慮,而是行業極致內卷下的反彈。
7月有報道顯示,義烏郵政管理局召開會議,將快遞底價從1.1元上調至1.2元人民幣,自7月18日起生效。
8月4日起,廣東省被曝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均價漲至1.4元以上,據了解,按照當地有關部門要求,各家均不得低于1.4元成本價攬收,否則將遭受重罰。
彼時有分析指出,廣東與浙江占全國快遞產能近半,兩地漲價可能推動全國性的快遞價格調整。
9月,“三通一達”以及極兔速遞五家企業的上海公司發布告客戶書,內容均為:“為執行國家關于各行業‘反內卷式’競爭,杜絕低價擾亂市場秩序的不當行為,持續為客戶提供穩定的服務,回歸良性發展,經研究決定,自2025年9月22日零時起,對上海區域所有用戶的快遞收件價格進行上調,請廣大用戶及時與屬地網點詢價確認。”
到9月中旬,中東部地區漲價行動告一段落,理論上漲價動作已經全面完成。
從單價來看,快遞終端漲價幅度雖不高,但卻直接影響了電商賣家的銷量和毛利。
由于本次漲價以廣東、浙江為重點區域,大多覆蓋輕小件電商品,而這些產品本身就是薄利多銷的“重災區”。
多位商家表示,原本十幾塊、二十塊的小件毛利本來就不高,物流成本上漲后只能咬牙繼續賣,否則前期投流和做爆品的投入都會打水漂;若是將成本轉移提高售價,在電商平臺的價格排序機制下,銷量將會出現明顯下滑。
有不少廣東商家已經在尋找快遞漲價幅度更低的區域,例如在安徽六安設倉等,以彌補漲價帶來的損失。快遞費普漲,部分商家甚至不得不開始轉做毛利更高的電商品類。
受漲價因素影響,行業業務量增速全面放緩。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相比7月份15.1%的增速,8月份同比增速僅為12.3%,8月快遞業務量完成161.5億件,日均業務量5.2億件。
雖然總體業務量下滑,但8月申通單票收入率先重回正增長,單票收入提升至2.06元,同比增長3%;圓通單票收入為2.15元,同比下滑1.13%;韻達單票收入為1.92元,同比下跌了3.52%,在“通達系”中墊底。
行業反內卷如火如荼,但韻達“越送越虧”的境況似乎并未改善。
2、“通達系”老三搖搖欲墜
從頭部公司2025年上半年財報來看,快遞行業已經梯隊分明。
順豐控股以1468.58億元的營收規模遙遙領先,同比增長9.26%;圓通速遞以358.83億元營收位居第二,同比增長10.19%。
申通快遞和韻達股份則分別為250.25億元和248.33億元,營收增速分別為16.02%和6.8%。
凈利潤方面,順豐控股以57.38億元的歸母凈利潤位居榜首,同比增長19.37%;圓通速遞凈利潤18.31億元,同比下降7.90%。
申通快遞凈利潤4.53億元,同比增長3.73%;而韻達股份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49.19%至5.29億元,成為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最大的上市快遞公司。
從業務量來看,順豐速運物流業務件量78.5億票,同比增幅25.7%,圓通速遞業務量148.63億件,同比增長21.79%;申通快遞業務量123.48億件,同比增長20.73%;韻達股份業務量127.26億票,同比增長16.5%,增幅小于前三者。
多年來,作為“通達系”的重要構成,韻達和申通的成績咬得很緊,“老三之爭”主要看兩者的業績表現。
從8月的經營簡報來看,申通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分別實現44.34億元和21.47億票,單票收入為2.06元,同比增長3%。
相比之下,同期韻達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為41.19億元和21.45億票,單票收入為1.92元,同比下滑3.52%,二者差距仍在不斷縮小。
韻達和申通本同歸一源,從建立之初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申通快遞原是民營快遞行業的老大哥,1998年在申通創辦人之一聶騰飛意外離世后,其弟聶騰云離開申通創立了韻達快遞;圓通和中通快遞的創始人都曾和申通或是申通董事長陳德軍關系密切。
由“三通一達”組成的桐廬幫,也構建出了中國民營快遞行業的底層商業敘事。
而以轉運中心直營、終端加盟模式起家的韻達在2022年曾遭遇一場網點關停風波,大量包裹滯壓、配送延誤,終端網點管理陷入混亂,韻達在半年時間里關停近2500個網點。
由于終端網點運營不善,2023年,韻達全年業務量不及圓通,市場份額降至14.28%,被后者趕超,韻達淪落成“行業老三”。
如今,韻達老三的地位也開始搖搖欲墜。今年上半年,韻達股份業務量127.26億單,申通123.47億單。以雙方收入和業務量增速來看,進入到電商高峰期,下半年申通或將實現業績反超。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快遞行業長期依靠電商件,其和電商平臺的關系也愈發緊密。
如今的阿里旗下不僅擁有“全能型選手”菜鳥,控股的申通快遞也在加速數字化轉型,韻達背后雖也有阿里身影,但卻遠比不上申通獲得的資源扶持。
2022年,申通提出以“打造中國質效領先的經濟型快遞”為戰略目標,一邊全面啟動三年百億級產能提升項目,另一邊加緊數字化能力的提升。
2024年6月,菜鳥就用接近39億元的價格,從阿里巴巴旗下公司上海德峨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手中將申通快遞的股權收入旗下。此舉也被認為利于申通與菜鳥在資本層面、業務層面、管理層面直接聯動。
沒多少“靠山”的韻達,似乎被落下了。
3、反內卷下,誰能吃到肉?
如今的快遞行業已經進入全新周期。
過去,價格戰一直是行業競爭的主流,直播電商以及低價電商的爆發進一步刺激了快遞行業,甚至一度出現以“8毛發全國”極端低價搶占市場的現象。
隨著最新一波漲價潮的蔓延,或許能將沉溺于低價競爭的快遞公司拖拽出泥潭。
據羅戈網測算,若全國范圍漲價0.1元,中通、圓通、韻達全年收入可分別增加34億元、26.6億元、23.9億元;若漲價0.4元,對應增收136億元、106.3億元、95億元。
在價格提升之外,科技化、智能化也逐漸成為快遞企業登上全新牌桌的底氣。
宏觀上看,2024年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1700億件,這一體量也意味著,中國快遞行業的規模增速天花板隱現,比起價格起量,提升服務質量和維度才是未來增長的關鍵。
傳統經濟型快遞公司過去依靠鋪設轉運中心和加盟網點覆蓋更多區域,而如今的快遞基礎設施已經全面升級為航空資源、無人運輸以及快遞柜等布局。
航空運力資源意味著快遞的“快”,而終端無人運輸則能夠大幅降低運營成本。
在智能化布局方面,順豐早已在空運資源和供應鏈領域成為行業老大哥,中通則在持續推動數字化工具和自動化車輛發展,例如在分揀中心使用大模型降低末端的錯分率,并在200座城市部署2000多輛自動駕駛車輛。
在物流網絡建設上,上半年申通新增投入了56套矩陣窄帶分揀設備和10套裝車窄帶分揀設備,降低分揀成本......
相比之下,韻達在財報中提出構建“1+N+AI”的多層次科技戰略,即建立一個多層次的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決策和數據應用體系,主要集中在終端驛站的智能取件、推出提高效率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工具、行業大模型及智能體應用等。
有業內人士認為,相比順豐的“智慧地圖”和圓通的“金剛系統”,韻達的數字化工具似乎仍停留在基礎管控層面,未能形成生態協同。
在終端配送方面,韻達也僅表示公司在部署無人機、無人車等末端配送方式,并在多省市區域加速無人車和無人機的推廣工作。
事實上,從研發方面不難看出企業對黑科技的渴求程度。2025年上半年,韻達股份投入研發費用1.43億元,同比下滑2.7%,研發費用率僅為0.58%;同期順豐控股研發費用為11.53億元,研發費用率為0.78%。
此外,衡量快遞公司實力的另一指標則是固定資產,主要包含轉運中心、分揀設備、干線運輸車輛等“產能”。快遞公司布局更多轉運中心和運輸車輛,也意味著業務可以覆蓋更廣闊的區域。
截止2025年上半年,韻達股份固定資產為123.1億元,同比增長2.9%;同期,申通快遞固定資產為103.9億元,同比增長12.48%;圓通速遞固定資產為220.4億元,同比增長25.87%,韻達股份增速對比同行明顯較為緩慢。
而就當所有快遞公司都在不斷擴大業務疆域、提高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時,網點管理亂象竟然仍是韻達加速轉型的掣肘。
據央視報道,2024年9月河南一名女士因掃描快遞內的虛假二維碼被騙70余萬元,類似案件涉及的資金通過虛擬貨幣洗白,追回難度極大。國家郵政局的調查顯示,韻達部分加盟商未嚴格執行快遞安全查驗,導致偽裝成“中獎卡”的詐騙宣傳品流入寄遞渠道。
當同業開始大步流星向科技轉型時,韻達快遞除了要應對申通的猛烈追趕,還要投入更多精力處理終端內務亂象。隨著快遞行業整體升維,留給韻達自查自糾的時間恐怕不多了。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