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蘇芮
美編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財經(niudaocaijing)
最近,隨著全球PC市場回春,聯想也跟著揚眉吐氣了一番。
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傳統PC出貨量達7590萬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9.4%,創下近三年最高增速。
其中,聯想則以1940萬臺出貨量、25.5%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一,增速高達17.3%,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不過,雖然交出了一份耀眼的銷售成績單,但預計難以掩蓋聯想在國內PC市場存在感低的事實。
每年金九銀十,伴隨著一場場新品發布會,科技界儼然成了熱鬧的舞臺,吸引著各大媒體的頭條與消費者的目光。
但在各大品牌為了流量互不相讓時,聯想卻顯得有些落寞。作為曾經的科技巨頭,其如今在激烈的曝光戰中,聲量卻早已微乎其微。
顯然,聯想看似越來越掙錢了,殊不知其正悄然陷入“中年焦慮”中。
財報漂亮,內在焦慮
雖然聯想在國內存在感不夠高,但其實人家正悶聲發大財。
據天眼查顯示: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聯想控股有限公司) ,成立于1984年,聯想最新業績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15.59億元,與上年同期的2333.64億元相比增長20.67%;凈利潤達41.76億元,同比增長48.88%;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9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44.41%。
聯想本季度智能設備業務營收再創新高,以973億元人民幣的業績收官,同比增幅達18%。
細分來看,PC及相關業務成為增長主力,營收同比提升19%,進一步鞏固核心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所有大區市場同步發力,均實現雙位數同比增長,展現出全域業務的強勁韌性。
其中,僅第二季度,聯想的營業收入為1344.2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22%;凈利潤更是高達36.4億元,同比翻了一倍還多。
事實上,聯想集團最近五年的業績非常可觀。
財報數據統計顯示,最近五年時間里,聯想集團的凈利潤(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保持在10億-20億美元區間。
在全球PC市場,聯想表現也很穩健。它不僅穩居PC整體市占率榜首,在Windows AI PC領域同樣保持全球第一,且AI PC已占其自身PC總出貨量的30%以上。
不過,盡管聯想集團業績不錯,但其并非真的高枕無憂。
聯想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涵蓋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IDG業務,不僅營收達到134.6億美元,其占比更攀升至71.48%。
顯然,聯想PC業務營收占比高達53%,而非PC業務營收占比僅為47%。
雖然看似兩項業務占比相差不大,但依舊難以掩蓋PC業務是聯想“現金牛”的事實。
畢竟,多年來PC業務都占據聯想的“半壁江山”,而這次聯想業績亮眼,其實也離不開全球PC業務回暖助力。
但從深層次看,聯想在非PC業務的發展明顯差強人意。
其實在過去幾年,聯想也曾試圖在非PC業務進行布局,也一度發展不錯。
2014年時,聯想在中國手機市場份額曾經一躍超越三星,以12.5%位居第一。
但此后,由于其沉溺于運營商渠道,沒有進行互聯網直銷運營布局,因此錯失了3G到4G技術革命帶來的紅利。
小米、華為、vivo等品牌強勢崛起后,聯想手機業務也慢慢失去市場。雖然聯想曾試圖通過收購摩托羅拉扭轉頹勢,但依舊難以更改邊緣化的命運。
對于品牌而言,倘若業務渠道太過單一,一旦主業不振,便會因缺乏新的增長點,很快陷入經營瓶頸,甚至深陷危機。
墻外開花,墻內口碑堪憂
眾所周知,聯想是名副其實的國產品牌,但其業績卻主要依靠海外市場,算是出海界的“優等生”。
統計數據顯示,聯想有77%的收入都來自海外,其中主要來源于美國市場,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
根據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聯想的臺式機與筆記本產品在美國PC市場合計拿下18.4%的市場份額,同時以19.9%的同比增長率,跑贏14.7%的市場平均水平。
此外,聯想與頭部品牌的差距持續收窄。相比較以往,與排名第一、第二的惠普(24.3%)和戴爾(23.0%)之間的市場份額差距也明顯更小了,市場競爭格局正逐步被改寫。
不得不說,聯想能在美國站穩腳跟,也得益于其高超的經營策略。
在美國市場,聯想不光是一家賣硬件的電腦公司,還會賣服務,包括IT服務、設備租賃等。
很多購置聯想產品的客戶都是企業,雖然決策周期長,但一旦選定供應商,便不會輕易更換,這令聯想在美國市場的收入更加穩定。
相比之下,聯想雖然在國內市場依舊保持一哥位置,但是經營壓力明顯更大。
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PC市場(不含平板)整體呈增長態勢,第一季度總出貨量890萬臺,同比增長12%;第二季度總出貨量則進一步攀升至1020萬臺,同比增速依舊維持12%。
具體來看,Q1時,聯想雖穩坐市場第一,但核心數據承壓,263萬臺的出貨量較去年同期減少10萬臺,市占率同步下滑;進入Q2后,聯想重回增長軌道,以340萬臺出貨量、34%市占率延續領先地位,13%的同比增速甚至跑贏市場。而華為在第二季度位列第二,出貨量100萬臺,市場份額10%,同比下滑15%。
在過去一年,國內為了助力消費市場,曾推出了國補等一系列政策。聯想雖貴為PC一哥,但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歸根結底,聯想的供應鏈和渠道策略并未針對國補政策做出及時調整。
相比之下,華為等競爭對手通過快速響應政策導向,迅速搶占市場份額。雖然聯想在第二季度銷量回暖,但華為、小米等競品對其的追擊依舊很激烈,其面臨的挑戰仍不少。
押注AI,亟需沖破現實瓶頸
隨著AI時代來臨,聯想也不得不再次站在轉型的關鍵節點,亟需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穩固地位。
與PC時代不同,AI時代的游戲規則顯然更復雜、更具有挑戰性。
風口來臨,即便不當會飛的豬,也沒有人愿意當被拋棄的兔。
因此,押注AI的互聯網廠商并不少,人人都生怕錯過這個風口,淪為下一個諾基亞。
但目前來看,既能掙到錢又有話語權的公司,要么是設計AI芯片的英偉達,要么就是開發出ChatGPT這種大模型的企業。而只做硬件的廠商地位則變得有些尷尬。
不過,這并沒有影響聯想轉型,楊元慶在兩會期間也表示:“AI必須向實而生。”
其實早在2017年,聯想中國就曾提出“聯想智慧中國”發展策略,希望成為首個“智能化”企業。
經過多年發展,聯想自主研發的擎天智能IT引擎,已完成從1.0到4.0的迭代升級,如今不僅融入多模態交互能力,還集成了推理大模型,更通過引入智能體模塊持續完善功能,成為驅動其業務轉型的核心競爭力。
2025年被行業普遍視作智能體技術落地的元年,聯想也借此契機對“日出東方”戰略進行全面升級,確立“以混合式AI助力中國智能化轉型”為主要發展方向,以“個人智能+企業智能+公共智能”融合為基礎,構建差異化技術路徑與產品解決方案。這也意味著聯想要全力押注“AI PC”。
不過,雖然聯想在AI方面進行了精密布局,但其要面臨的挑戰并不少。
隨著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領各個行業,GPU市場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其價格大幅增長后,也直接推高了服務器制造成本。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聯想的ISG業務經營虧損高達8550萬美元,經營利潤率低至- 2%。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聯想的SSG業務展現出了強勁的盈利能力,利潤率達到了22.2%。
這種巨大的利潤差距,也清晰地反映出真正的高附加值環節依然被上游芯片廠商牢牢掌控。
此外,在消費市場,隨著云端的大語言模型、圖像生成以及視頻制作技術日益成熟并能滿足絕大多數普通用戶的AI需求,普通用戶對本地硬件升級的需求也在減弱。
更令聯想一直難以突破的困境,便是在生態控制方面的缺失。
華為有鴻蒙系統和自研芯片,蘋果主打優勢便是蘋果生態系統和自研M系列芯片,但聯想在軟件方面要依賴微軟的Windows系統和Copilot功能,硬件方面則主要來自英特爾、AMD的NPU芯片。
顯然,聯想更像是一個組裝商,無論硬件軟件都缺少自己的核心產品,自然也缺乏了核心競爭力。
牛刀小結
作為一家有著40年歷史的老PC品牌,聯想依舊可以穩占行業頭部,甚至2025/26財年Q1交出了一份營收、凈利潤雙增的業績答卷,自然有其一定競爭優勢。
不過,互聯網行業的競爭永遠是激烈并殘酷的。
雖然聯想努力在AI風口轉型,卻依舊難以改變其想象空間有限的問題。
歸根結底,聯想雖然口號喊得響,但實際研發投入并不高。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聯想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1.95億美元、20.28億美元以及22.88億美元,雖然看似在穩步增加,但其研發費用率卻分別為3.54%、3.57%以及3.31%,實際上還在原地踏步。
反觀華為,2024年時公司的研發費用為1797億元,費用率高達20.8%,近十年累計研發費用超12490億元。
正由于華為每年投入高達幾千億的研發費用,才使其可以在行業競爭中屹立不倒,大有趕超國際頭部的趨勢。
聯想在AI方面布局,不能只是一味吃PC業務“老本”,更應該加大研發投入,為企業構筑真正的技術壁壘。
畢竟,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要想長期發展,還是要回歸技術本質和增強差異化競爭力,否則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只會被逐漸邊緣化。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