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車禍,將小米汽車從萬眾矚目的神壇拽回了冰冷嚴峻的現實。
10月13日凌晨,一輛小米SU7在成都街頭失控撞擊后迅速起火,由于車門無法從外部打開,施救的路人只能看著汽車燃爆。事件一出,瞬間點燃了公眾對小米汽車安全性的疑慮,小米的股價應聲下跌,跌幅一度達8.74%、蒸發市值近千億。
從系統失靈、涉嫌虛假宣傳,到SU7大規模召回,此次悲劇的輿情發酵并非偶然,而是小米汽車自上市以來一系列負面事件累積后的集中爆發。
由現象級發布會和海量訂單構筑的流量狂歡已然觸頂,取而代之的是關乎產品根基、品牌信任乃至企業生存的系統性危機。當互聯網思維與汽車工業的生命敬畏迎頭相撞,這場由雷軍主演的“人生最后一次創業”,是否正在變成一堂無比昂貴的公開課?
王炸情懷敘事,小米汽車的流量狂歡?
小米SU7的初登場無疑是載入商業史冊的巨大成功,其輝煌戰績的形成不單純是產品力的碾壓,更源于精心構建、被市場完美接納的復合式戰略打法——雷軍的個人IP、粉絲經濟的助力,以及手機行業成功范式的跨界打擊,讓小米汽車從誕生就自帶流量與情感的“雙BUFF”。
在中國當代企業家中,雷軍是個人IP營銷最成功代表之一,通過長達十余年的公眾溝通與形象塑造,他構建了兼具技術背景、親民姿態與奮斗精神的完美形象,這種獨特的IP資產,在小米造車這一宏大項目中被發揮到了極致。
時間撥回到2024年3月28日,雷軍在小米汽車的首場發布會上喊出了“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創業,我愿意押上一生的聲譽”的承諾,一句話,將自己十四年的創業歷程、小米從“小作坊”成長為世界500強的奮斗史,與即將發布的汽車進行了深度綁定。
這種個人信譽與公司產品進行深度綁定的all-in策略,讓這場發布會不再是簡單的產品介紹,而是飽含理想主義與英雄色彩的王炸情懷敘事。它極大地縮短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建立路徑,使小米汽車在誕生之初便獲得了其他新勢力耗費數年也難以企及的關注度與初始信任。
對于數以億計、伴隨小米品牌成長的核心用戶而言,小米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單純手機或家電,而是承載了他們對于極致性價比乃至國貨崛起的復雜情感投射。情感共鳴驅動著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小米汽車一上市便創下了27分鐘大定破5萬臺、24小時訂單破8.8萬的行業奇跡。
與此同時,智能手機這片紅海市場拼殺出的小米,也將參數化對比、極致性價比標簽塑造和互聯網社群營銷等核心戰術,幾乎完整地復制到了汽車領域。
在長達數小時的發布會上,通過與保時捷、特斯拉等全球頂級產品的對標,小米SU7迅速在消費者心智中構建了高性能與高價值感的初步認知,追求參數領先的特點降低了消費者的認知門檻,為其快速形成購買決策提供了清晰、直接的爽點。
而小米成熟的線上營銷體系與龐大的粉絲社群運營能力,也確保了產品聲量能夠持續發酵、快速傳播。2025年1-9月,小米汽車累計銷量已達26.4萬輛,銷售數據屢破歷史新高。
基于雷軍個人IP的巨大號召力,小米汽車成功地繞開了傳統汽車工業漫長的品牌培育與渠道建設周期,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品牌聲量的最大化。
事件頻發,“信任護城河”的決堤?
夢幻般的開局為小米汽車贏得了空前的關注與期待,但上市交付后接踵而至的負面事件,卻不斷地沖擊著它快速建立起的品牌護城河。
在2025年6月的YU7發布會上,雷軍曾反復強調“安全是前提、是基礎、是一切”,小米也確實在SU7和YU7的發布會上展示了高強鋼+鋁合金占比達到90%以上的車身、多層級電池安全防護設計等安全技術。
可車禍的發生卻對這些承諾發起了嚴峻的挑戰,成都的SU7車禍就暴露了小米汽車存在的問題是多維度的、系統性的。
除了碰撞后的起火引發對電池熱管理的質疑外,“車門在碰撞后疑似無法從外部打開”這一細節引發了更致命的問題,根據現代汽車安全設計的基本準則以及小米自身的宣傳,車輛在接收到嚴重碰撞信號后,中央門鎖系統應主動解鎖、為乘員逃生和外部救援創造黃金時間。
但在這次事故中,小米SU7采用的半隱藏式門把手卻會因車輛斷電或傳感受損,導致外部把手失效,直接揭露了車輛在被動安全設計上的潛在隱患,畢竟不管搭配再堅固的“籠式車身”,如果將乘員鎖死在內,也就失去了其保護生命的終極意義。
類似的安全短板不是孤例。
今年3月,小米SU7在NOA狀態下于高速行駛,途徑某路段因施工修繕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但車輛反應不及時、碰撞護欄后劇烈燃燒,造成3人遇難。9月份,小米又因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對極端場景處置不足,召回近11.7萬輛SU7標準版。
從車身結構、門鎖機制等被動物理安全到輔助駕駛系統這類主動智能安全,一系列事件共同指向了小米汽車在產品安全工程的驗證體系上存在漏洞與不足,發布會上擲地有聲的安全承諾與現實形成鮮明反差,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也開始不可逆轉地瓦解。
而相比于安全事故帶來的直接、劇烈的沖擊,小米在產品宣傳與實際交付之間的種種偏差,則將對品牌聲譽與用戶情感進行的傷害,精準地作用于基于純粹信任、在第一時間鎖單的核心粉絲群體。
小米售價52.99萬起的SU7 Ultra車型,在宣傳期曾大力鼓吹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導流散熱功能,但用戶花費4.2萬選配后,卻發現艙蓋醒目的開孔實際上是裝飾性設計、并未與任何功能性結構相連。
此外,1548匹的最大馬力也是該車型核心的性能賣點之一,但今年5月份,不少車主卻收到通知,車輛需在指定賽道考核后才能解鎖全馬力,否則只能控制在大約900匹左右,這也就意味著限制了該車“彈射起步”等功能的使用。
將產品核心宣傳賣點進行功能限制,且在售前階段未進行充分、明確告知的行為,激起大批消費者的強烈抗議,小米賴以起家的“與用戶做朋友”的品牌基石,也被頻發的事件與魔幻的操作逐漸侵蝕。
光環褪去,雷軍昂貴的“最后一課”?
截至10月15日,雷軍的抖音賬號已在48小時內掉粉6萬、一個月內掉粉超29萬,從萬眾追捧的“雷神”、到深陷輿論漩渦的爭議中心,雷軍和小米汽車口碑跌宕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唯快不破、迭代試錯”的互聯網思維、與“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工業敬畏心之間的根本沖突。
小米是一家在移動互聯網中成長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它的企業文化和產品方法論,都深深地烙印著互聯網時代唯快不破的基因。在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領域,這一邏輯讓小米能夠以極高的效率捕捉并響應市場變化,持續完善和優化產品體驗。
在這種模式下,產品的發布并非研發的終點、而是一個與用戶共同優化的起點,初期的不完美甚至Bug,都可以被后續的迭代所修正,用戶也早已習慣并樂于參與到這種“公測”和“養成”的過程中。
可當這套被奉為圭臬的思維模式被移植到汽車制造領域時,其內在的致命風險便不斷放大。
汽車工業的核心基石是對生命的絕對敬畏,它要求的是“零缺陷、長周期、充分驗證”,一款車型的上市必須經過各種耐久性與可靠性測試。在這里,“試錯”的代價不是用戶體驗的些許瑕疵,而有可能是無法挽回的生命代價。
小米汽車當前面臨的諸多問題,幾乎都可以清晰地溯源至深層的思維沖突。
而小米極致的IP綁定策略在放大成功時,也加倍放大了失敗的代價。米粉的狂熱支持,為小米汽車提供高效的營銷渠道和穩固的訂單基礎,在雷軍個人魅力的感召下,購買小米汽車成為一種情感投資和身份認同的表達。
但當產品出現重大瑕疵,尤其關乎生命安全的核心問題時,粉絲失望和憤怒的情緒也遠比普通消費者更為激烈和持久,尤其是沒有看到雷軍的真誠回應。由愛轉恨的輿論反噬,足以將一個品牌辛苦建立的聲譽大廈瞬間摧毀。
營銷引來的巨大流量在事故發生后,會快速轉化為輿論海嘯,雷軍的口碑危機正是這樣難以掙脫的負面循環所導致。對他來說,“最后一戰”或許正變成代價昂貴的“最后一課”,這一課關乎小米汽車的未來,也為所有試圖跨界造車的互聯網玩家提供了警示樣本。
光環褪去之后,唯有腳踏實地才能行穩致遠。或許對于小米汽車而言,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