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不少銀行都愛講社會責任。
但同樣是講,有的是口嗨黨,嘴上說得挺好,身體卻不誠實;有的是行動派,說做就做。
口嗨一時爽,總得見真章,踐行社會責任,要的是真正肯長期投入、持續發力,是真正能擇善而從、向善而行。
拿ESG來說,雖然綠色發展在“減碳”背景下挺應景,但對銀行而言,這注定是個需秉持長期主義的事情。
在這事兒上,通俗講,你得是奔著結婚去的,玩玩就算那是渣男。
//銀行ESG:隔山打牛的神功
說了這么多,可能不少朋友是一臉懵的狀態:
你說冒著煙搞生產企業咱都懂,銀行這門生意是典型的“高附加值低能耗產業”,也不冒煙啊,節能減排減個啥啊?
你看,在現代社會的分工中,銀行是“百業之母”,輻射范圍在各行各業。
往大了說,它的ESG就藏在給企業的每一筆貸款里,企業蓋樓建廠都得過ESG這一關;往小了給小老板的每一份支持里、甚至給爸媽的每一款養老產品里。
綜合來講,銀行的ESG,其實是從三個維度做長期主義,每一件都和咱們的生活掛鉤:
一、環境維度:扶植“綠色項目”,規避“污染項目”
簡單講就是“幫環保的忙,斷污染的路”。
舉個例子,企業想裝太陽能板、建污水處理廠,銀行給“綠色貸款”;要是有人想搞高污染的小鋼廠,銀行直接拒貸,從娘胎里就切斷污染的源頭。
拿平安銀行來說,去年的綠色貸款余額已經達到了雙位數的增長,今年截至6月底綠色貸款余額都有2517.46億了,相當于幫成千上萬的企業 “裝上環保引擎”。
在具體的實施上,2025年上半年給一家大型央企搞了13.4億的綠色供應鏈服務,這一方面是在深度的幫助企業,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平安的信息透明化。
因為對銀行來說,如何評定環保和污染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所以信息披露就很關鍵,在過去三年,平安銀行的“范圍三碳排放”(就是銀行上下游企業的碳排放,相當于“連坐”責任)一直處于公開透明的狀態,有了公眾和監管的監督,整個體系的運轉也會更合規,從而斷絕污染企業的出現。
這里我們就能看出銀行體系在全行業ESG中的“源頭”地位,一手大棒,一手蘿卜,在源頭資金供給上,通過綠色貸款這樣的激勵性政策(低利率意味著沉沒成本降低),能有效調動全行業的積極性。
二、社會緯度:提攜民生,上山下鄉
銀行的社會責任,說白了就是當代“呼保義”,不只賺大企業的錢,也幫普通人辦事。
比如小飯館老板想擴店貸不到錢,銀行給普惠貸款;農村想搞合作社沒資金,銀行給鄉村振興支持。
這方面的代表是民生銀行,天眼查APP顯示,民生銀行開創的“小微銀行”一直是他的經營特色,在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上有充足的經驗。
在金融方面,普通民眾的需求單個體量偏小,需求遠遠不如大客戶那般容易發現,這就需要成體系的主動挖掘需求。
比如一家小型的電商企業,經常融資,但是利率通常在10%以上,大型的分行其實很難觸達到這些小型的客戶,但民生銀行卻能通過獨特的銷售網絡,歸納到業務體系當中。
其次就是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民生銀行聚焦定點幫扶縣產業發展,打出了“‘一行興一鄉’工作新體系”“戰略客戶攜手計劃”“金融助農惠農新業務”的組合拳。
另外,民生銀行的“公益牌”打得也很有溫度,連續十年搞 “ME創新資助計劃”,給245 個公益項目捐錢,幫助了37.4萬人,從鄉村教育到社區養老都全面覆蓋。
總之,在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在盈利之余,整個銀行業這些年確實越來越接地氣了。
三、治理維度:攘外必先安內
就像談婚論嫁雙方要坦誠相待,銀行搞ESG也得先把自己的“家規”立好。
比如有沒有完善的反貪腐制度?員工有沒有信息安全培訓?ESG 報告是不是造假?如何評定幫助企業的ESG水準?
火車跑的快,還得車頭帶,在這方面,需要從頂層制度的設計上,從頭到尾做設計,否則ESG很容易變成無根之水,難以為繼。
比如中信銀行,把原來的戰略發展委員會升級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相當于給 ESG專門開了間“戰略指揮部”,把ESG上升到了戰略級別的高度。
管理層這邊,由行長親自當綠色金融領導小組組長,下面再設“管理提升”和“業務推動” 兩個工作小組,從戰略到執行層層交底,想要在哪個環節打馬虎眼都不容易。
目前,全行已經有 150 多人的專職 ESG 管理隊伍,還把ESG指標嵌入授信審批,比如制定 17 項 ESG 授信評價指標,高污染客戶 “一票否決”。
總的來說,銀行主要是一邊堵,一邊疏,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及碳減排支持工具,為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領域提供支持,從而帶動銀行業ESG表現中環境績效的提升。
然后,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普惠金融、鄉村振興等社會維度,銀行業的表現也為ESG評級加分。
說到評級,從銀行在國際機構的評級上看,行業的ESG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根據國際權威評級機構 MSCI的最新評級結果,截止到十月份,已經有多家銀行的評級得到了提升。
其中,中信銀行在今年的9月8日從A級兩連跳躍升至AAA級,要知道,在國內A股上市銀行中,僅有5家AAA級,屬于稀缺物種。
另外,平安銀行憑借在ESG方面的優異表現,最新評級上調至AA級,在五年內實現了從BB級到AA級的三級躍升,相信不遠的將來,AAA級別也不是難事。
當然,正如咱們開頭說到的,這事兒是奔著結婚過日子去的,貧賤夫妻百事哀,要是不賺錢也長久不了,作為上市企業,這也是大部分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因為傳統企業的固有印象,不少朋友可能會覺得,ESG可能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銀行的短期業績,但實則不然。
//綠色財報等于“名利雙收”
高ESG評級的銀行,往往更懂可持續的賺錢方式,不盯著高污染的“快錢”,而是靠綠色信貸、普惠金融拉長期收入。
利潤方面,自22年原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央行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延續實施、發布《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來,ESG評級整體相對較高的股份行,近三年整體上營收利潤都保持著高個位數、穩步增長的態勢。
從國家層面來講,我們已經進入了高附加值增長的2.0時代,企業提升ESG水平是大勢所趨,也是所有企業新的增長機會。
我們拿最近兩年來說,諸如新能源,光伏這樣的綠色產業,在銀行提供的支持下(2024年上市銀行綠色貸款規模同比增10%+)一直在擴大整體規模。
所以,盡管我們能看到目前銀行業的息差一直在較低的區間運行,但是因為行業整體規模的擴容,營收利潤反而是增長的。
不過話說回來,ESG治理也不是一路順風順水,銀行未來還會遇到不少挑戰:
1、數據黑洞:碳排放的黑箱怎么解?
銀行想給企業放綠色貸款,得先算清楚企業的碳排放量,但尷尬的是很多中小企業自己都搞不懂“我到底排了多少碳”。
就像你想幫朋友記賬,他連自己昨天花了10塊還是20塊都記混了,你咋幫他?這就是“數據黑洞”,銀行想核實都難,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李鬼當成了李逵,踩了坑。
2、合規壓力:規矩多入牛毛,如何展業
現在全球對 ESG 的要求越來越嚴,比如歐盟有《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美國有氣候披露新規,銀行要是做跨境業務,得符合不同國家的規矩。
就像學生既要應付數學作業,又要寫語文作文,還得背英語單詞,哪一樣沒做好都不行。
有國有大行測算過,光給300家跨國企業搞合規證明,就得20人前后忙6個月,成本不低。
3、成本投入:得真金白銀“氪金”
想做好 ESG,得建專門的系統,比如算碳排放的模型、管理ESG風險的平臺,還得給員工搞培訓,比如平安員工信息安全培訓100%覆蓋。
穆迪分析過,中型銀行升級風控體系至少要花800萬,還得持續維護數據庫,這就像玩游戲要“氪金買裝備”,不僅是有主觀意愿就能成的,還得搭著裝備來。
不過,隨著AI技術取得爆發式的發展,現在這些數據處理、成本控制的難題相對更好解決了。
最后,ESG本身就是大勢所趨,利己利他的考核項目,在未來環境逐漸轉好的情況下,掉隊的反而會陷入一個兩難的階段。
所以,無論是否符合短期利益,ESG都應該當做搶灘登陸一般的指標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