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竇文雪
編輯/子夜
在AI大模型重構汽車智能體驗的浪潮下,智能座艙的發展方向到底是什么?
或許每個智能座艙企業自成立以來,都在試圖答好這個問題。
如果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有關這個問題的靈感可能來源于電影《鋼鐵俠》,每個人或許都希望能擁有一個像“賈維斯”一樣智能的人工智能管家,它能自動理解需求、聽懂用戶的話、看懂用戶的表情、適時地進行詢問并提供幫助。
而必須找準用戶需求的智能座艙企業們也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試驗,試圖離這個目標更近一點。
2025年以來,隨著大模型、芯片等底層技術的不斷完善,這個想象正在加速變成現實。
如今,越來越多的智能座艙方案背后,都站上了一個成熟的AI大模型;行業的競爭也早已從功能堆砌、算力比拼,逐步轉向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以場景服務為閉環的生態體系構建。
流暢的語音對話幾乎成了如今智能座艙產品的標配技能,用戶甚至可以看到,曾經想象中雙商皆高的人工智能助手“賈維斯”,即將成為現實。
近期,斑馬智行在2025云棲大會中發布了全模態端側大模型實車方案Auto Omni,該方案將幫助車企客戶實現智能座艙體驗從指令式交互到Always On主動服務的代際提升。
會上,斑馬智行首席技術官司羅、斑馬首席戰略官邢悅與在場媒體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探討了智能座艙行業面臨的挑戰、現狀、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問題。
以下為對談詳細內容,連線出行在保留原意的基礎上,進行了略微刪減和修改。
一、短短兩個月內實現一次迭代,“落地”是斑馬最關注的事
提問:在今年7月的人工智能大會中,斑馬就首發了端側多模態大模型解決方案,兩個月后的今天,斑馬又首發了全模態端側大模型解決方案。在斑馬看來,在這兩個月中,斑馬做出的最大突破在哪些方面?
司羅: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兩個字——“落地”。
我們在WAIC上提出了多模態上車的方向、概念。當時,可能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實驗室場景,而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實車。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從概念到真正地落地,我覺得這是非常大的跨越。
第二,我們在交互上有了新的變化。從曾經需要說“你好斑馬”才能交互,到如今的主動交互,做到了用戶在車里不用喚醒,只聊天就會觸發非常多的功能,比如空調溫度、開車窗、幫車主推薦電影院、餐館等。拓展更多的真正對用戶體驗起到非常大幫助的新場景也是我們一個非常大的突破。
邢悅:司老師有一個特別好的觀點,他說大模型翻車不是因為它不會聊天,而是因為它沒有學會閉嘴。
如果大家去體驗斑馬的全模態端側大模型,它在什么情況下不跟你說話、什么時候會插話,把握好這個時機也很重要,我覺得這個也是很大的一次變革。
提問:是什么原因讓斑馬實現了這些突破?
司羅:很大程度是因為斑馬的積累,包括它在交付上、工程上、研發上的積累,也非常依賴于公司伙伴非常密切的合作。
我們既有阿里云,又有阿里通義,還有高通的密切支持和配合,好多工作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其實是非常困難且也難以想象的。這也是斑馬能有機會集合生態能力,在智能座艙的發展上,邁出一大步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邢悅:吳媽(吳泳銘)也說了一個觀點,他說今天如果讓大模型學習一手數據,而不是來自人類的二手數據,它一定比你強。但是沒有辦法,目前由于我們沒有辦法拿到一手數據,所以大模型就沒法有更好的表現。
所以,今天Auto Omni在交互上是“全聆聽”的狀態。它能夠看到車主和車內的情況,以及在所有狀態下車內成員的習慣。它相當于是被隔離在了端上,這本身也是在給全模態交互打下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提問:Auto Omni上車之后,它的自然交互依然是行業的痛點。斑馬智行是如何看待多模態交互與現有語音系統兼容性的問題?
司羅:其實我們在這個tank整個的solution里面,設計了不同層面的解決方案,就比如說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芯片,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在不同的芯片的解決方案之中,還可以用完整的多模態語音交互。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來適配一些已經在其他模塊中有不小投入的廠家。比如說有的廠家已經有了自己的ASR,或者已經有了NLU的模塊,再比如說DMS、 OMS 等等,我們也有相應的融合的方案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提問:斑馬智行的Auto Omni方案,未來是可能會服務于不同的車企,不同的車企對于入艙是有不同需求的,定價也是不一樣的。斑馬智行的Auto Omni有沒有一個比較標準化的工具來提升效率?
司羅:每個車廠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我認為,將來個性化的智艙就應該是每一臺車中配備的智能座艙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其實在設計的過程中,就考慮到了平臺化的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車控方面,我們設置了一個中間的語義表示,比如說標準的車控、標準的車窗、標準的空調是怎么樣的?后續如果有新的廠商合作,我們再做從中臺的語義層映射到每個車對手鍵中的表示是什么,比如它的空調是什么API、座椅通風是什么API等等,這樣就能夠加快適配進程。
同時我們跟很多的CPSD都做了非常廣泛的應用,針對這些應用也做了相當多的抽象,我們有一種方式能夠抽象出整個的交互流程,比如說訂電影票、訂賓館等,我們可以根據不同車廠的要求、每個車廠的座艙展現形式來打造相應的UI。
二、激烈的競爭中,斑馬如何脫穎而出?
提問:您認為智能座艙下一代的競爭會集中在哪些維度?
司羅:首先,最重要的是AI,因為智能座艙AI是變革中最重要的因素。而AI能力取決于基礎大模型和基礎大模型在場景中的適配、優化和部署能力,在這些能力上打出優勢,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個方面是AI能力跟AI生態的結合能力,只有這兩個方面結合得更好,才能讓智能座艙產品擁有更好的體驗,并提供更完整的服務。
邢悅:你認為下一代座艙是什么?如果站在用戶的視角,下一代座艙至少會實現助手,甚至是助理,或者是一個更高的境界:硅基伙伴。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就是實現用戶的這個需求。
站在商業模式的角度上來講,其實今天AI這件事很火熱,但是另一個層面上講是水深火熱。因為大家一開始是為工具買單的,不管是用戶也好還是車廠也好,都在為工具買單,你有一個App能上車,大家就認。后來大家發現,要為過程買單,比如要投入多少人等等。
現在大家既不會為工具買單,也不會為過程買單,開始為結果和服務買單。所以下一代座艙,一定要有一個服務的結果、擁有能夠履約的生態。用戶更關注的是它能否根據我的精神狀態陪我聊天給我解悶?能不能在我的生活中形成一個服務的閉環?這背后才是下一代座艙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提問:如果用三個詞形容斑馬,您會用什么詞?
司羅:我覺得是“創新”、“落地”、“共惠”。
“創新”是斑馬和阿里的基因;“落地”是在行業里多年的積累,比如之前提到的10年800萬輛車,這個相應積累的經驗、知識和數據都是彌足珍貴的;“共惠”是斑馬一定是要為主機廠商,為CPSD,為用戶都創造的價值,在這樣的價值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提問:在剛才的發布會中我們了解到。斑馬已經定點落地了十多個品牌,還有二十個品牌在積極地合作推進中。在斑馬看來,這樣的定點情況在行業中處于什么水平?
司羅:從昨天現場的情況來看,客戶的反響非常熱烈,很多車廠來參觀我們實車的演示,每10分鐘-20分鐘就要換一波人,還要限時。
作為一家供應商,斑馬能吸引這么多生態的伙伴,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可以說明斑馬在行業上的影響力。
邢悅: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從AI時代到AGI的這一輪變革,技術基本每個月都必須要迭代;每三個月就要進行一次驗證,如果三個月內找不到客戶定點,基本上就被淘汰了;六個月拿不到收益,基本上又被淘汰了。
雖然我們無法評價自己定點家數的多少。但是從我們了解到的時間的頻率和技術的實現門檻,以及目前全行業能夠拿出方案的到底是PPT還是Demo,還是落地實車的方案,市場會去做評判。
提問:斑馬與行業中的其他玩家相比,有哪些優勢?
邢悅:我覺得今天行業的確很卷,但大家都可能卷的方向,就是從與主機廠合作,到未來以用戶為中心、以車主為中心。
其中,斑馬相對行業其他玩家會有三個比較獨特的點。
一是AI技術,我們擁有通義千問,以及以高通系為代表的大量的芯片平臺作為我們的合作伙伴。
第二是,我們有非常強的工程能力。我們與其他的模型公司不同,大模型想要真正上車,必須解決最后一個公里的問題,現如今我們已經適配過像高通的8155、8295、8397等多種芯片,擁有三十多個芯片平臺。這其實需要很強的工程底軟能力。
第三就是生態能力。生態能力還有兩個核心驅動力。一個還是技術驅動,為什么QQ音樂作為騰訊的生態也來支持阿里的場子?因為它也需要技術合作伙伴,有團隊定制化上車。
第二個驅動就是我們的商務模式,我們的分成模式其實就是CPSD,這種新的商業模式看重的是車的流量,而今天我們服務了800萬車主,月活達到了400萬。基于這樣的數據,各大應用就會與我們簽訂分成協議。我們與車廠又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以前是這些應用問車廠收錢,而今天是我們跟車廠分錢,這種雙輪驅動的商業模式會讓我們這個雪球越滾越大。
提問:斑馬的這種工程能力,以后是不是不一定只用在車上?
司羅:對,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個會議,叫聚合智能。
目前,聚合智能落地量最大、需求最大的就是智能汽車。但后面還有無人機、機器人等行業。這些行業背后的供應鏈比如芯片、各種各樣的機械零件、傳動的零件等等,既會用在智能車上,又可能會用在機器人上。
所以其實我們當下是聚焦于智能汽車、智能座艙的這個方案,但只是一個領域而已,從設計的理念來看,未來斑馬的這種工程能力其實能夠適應整體的聚合智能和聚合產業的發展。
邢悅: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從斑馬智行到斑馬智能,不僅是車,還有眼鏡、耳機以及機器人等等。未來,人、車、家這三大場景里面會有非常多的智能終端,或智能設備,而平臺化的方式可以復用到更多的智能終端上。
三、結語
在智能座艙從“功能驅動”邁向“服務驅動”的轉型浪潮中,整個行業都在面臨多模態交互成熟度、服務精準履約等多個環節的挑戰。
但從云棲大會中展現的情況來看,不管是在技術迭代的速度、產品上車后的表現情況、還是在車型定點數目的上,斑馬智行都展現出了較強的增長潛力。
未來,智能座艙行業的競爭,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生態與服務閉環之爭。像斑馬智行這樣,能持續為用戶提供好用產品的企業,才能真正在智能汽車的下半場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