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藤
原創:深眸財經(chutou0325)
在電影《流浪地球2》中,有一幕是劉培強在月球基地蘇醒,鏡頭緩緩掃過艙壁,一臺造型精悍的機器人靜立一角。
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充滿未來感的場景并非完全依靠特效,那臺機器人,正是來自中國機器人創業公司優艾智合的真實產品。
而創造這臺機器人的,是一位年輕的90后。
優艾智合創始人張朝輝出生于1992年,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就深耕機器人技術研究,主導研發了多款機器人原型。2017年,懷揣著技術產業化的夢想,張朝輝帶領四位西安交大博士南下深圳,開啟了創業征程。
創業初期的艱辛超乎想象,團隊只能擠在華強北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隔間里,因為空間太過狹小,所有人不得不跪在地上調試笨重的機器人原型。
然而,也就是在這個略顯簡陋的環境中,他們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商用車輛巡檢機器人(ARIS-V),并成功拿下米其林的百萬訂單,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八年后的今天,這家從華強北小單間起步的機器人公司已經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劃通過第18C章在主板上市,中金公司擔任獨家保薦人。
若成功上市,優艾智合不僅將實現從實驗室到資本市場的跨越,更有望成為港股“移動操作機器人第一股”。不過,這家從華強北走出的公司,能否順利跨越從“技術領先”到“商業成功”的鴻溝?
01資本青睞背后的增長邏輯
在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之前,優艾智合已然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先是在一年內連續完成Pre-A、A及A+三輪融資,吸引了藍馳創投、SIG海納亞洲、真格基金等一線機構的青睞。2021年,優艾智合又完成了B、B+以及B++輪融資。
短短數年間優艾智合總計完成9輪融資,吸引了包括藍馳創投、松禾資本、IDG、軟銀亞洲等知名風投及地方產業投資。在完成IPO前的最后一輪融資后,優艾智合的估值為20.8億元人民幣。
資本持續押注的背后,是機器人行業廣闊的想象空間。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數據,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820億元,預計將進一步增長至2030年的3675億元,2024-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8.4%。
從財務表現來看,優艾智合確實展現出穩健的增長態勢。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0.78億元、1.08億元和2.55億元。其中,2024年同比增幅高達136.7%。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1.27億元,同比增長27.6%。
并且優艾智合的毛利率近年來持續改善,從2022年的11.2%提升至2024年的35.2%,在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至38.1%,顯示出成本控制和產品結構的優化。
此外,在產品落地方面,優艾智合已在半導體、能源化工等高端制造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在高端制造領域,特別是半導體等行業,生產環境對物料運輸環節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不僅需要毫米級的操作精度和絕對的潔凈度保障,還要確保運輸過程的持續穩定。而傳統人工操作模式不僅效率受限,更面臨著由人員疲勞、操作失誤或人體產生的微塵污染帶來的風險,這些都可能造成價值不菲的晶圓產品報廢,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在此類對環境要求極為嚴苛的工業場景中,優艾智合的移動操作機器人展現出獨特優勢。
其產品能夠實現移動和對接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內,振動值嚴格低于0.2g,同時保證7×24小時不間斷運行,滿足了高端制造業對潔凈度和穩定性的雙重標準。
這一技術能力使其成為少數能在半導體等精密制造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的機器人企業之一。
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5年6月份,優艾智合累計完成超600個工業場景落地項目,客戶覆蓋全球前三大半導體晶圓代工廠中的兩家、國內頭部電網集團及能源集團等50余家《財富》500強企業。
然而,在這些亮眼的業務數據背后,公司同樣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為其長期可持續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02高增長背后的結構性挑戰
就優艾智合的招股書來看,雖然其在營收上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但商業模式中潛藏的結構性挑戰同樣不容忽視,這些問題或將直接影響其上市進程和后續發展。
第一個問題在于客戶集中度風險。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優艾智合前五大客戶合計貢獻收入46.5%,其中最大客戶占比達25.0%。
這種高度集中的客戶結構雖然有助于短期內快速提升營收規模,但也意味著公司的業績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少數核心客戶。
一旦主要客戶因行業周期波動或戰略調整而縮減采購規模,就將對公司營收造成顯著沖擊。
第二個問題在于持續擴大的虧損規模。2022年至2024年,優艾智合分別凈虧損2.35億元、2.6億元和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約6.95億元。2025年上半年,凈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6%,虧損態勢進一步加劇。
優艾智合將虧損主要歸因于研發投入和業務擴張,而且從招股書數據來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累計超2.5億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擁有144名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34.6%。
但如此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雖然奠定了技術基礎,可是如何將這些技術優勢有效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仍是擺在公司面前的重要考驗。
第三個問題在于現金流壓力與持續高企的負債水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經營活動所用現金凈額為-1.063億元。截至同一時間點,公司流動負債凈額為15.62億元,主要由于銀行貸款和贖回負債增加。
這些數據某種程度上也表明了,優艾智合主營業務尚未形成自我造血能力,運營仍高度依賴外部融資支持。
誠然,這類結構性挑戰在技術驅動型企業的擴張階段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其仍然考驗著資本市場的信心。
在沖刺港股上市的關鍵節點,優艾智合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向市場證明除了技術領先性,公司更具備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清晰盈利路徑的能力,以及構建健康商業模式的執行力。
03誰能跑通商業化“最后一公里”?
2025年,被業內稱為機器人行業的“上市元年”。
據高工機器人統計,截至2025年9月初,今年已有15家移動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公開向港交所遞表,申請赴港上市。
這場密集的上市潮背后,是機器人行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的重要信號。
港交所18C章程的改革,為這場上市熱潮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一改革精準契合了機器人行業“高投入、長周期”的發展特性,使得尚未盈利但具備技術優勢的企業得以登陸資本市場。
與此同時,“具身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該技術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上海等地隨后密集出臺配套政策,從研發投入、應用場景拓展到產業生態建設,全方位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發展。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全球移動操作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92億元,預計將進一步增長至2030年的1569億元。
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下,移動操作機器人賽道展現出巨大潛力,頭部企業也已形成清晰的技術分野。
其中,優艾智合以“一腦多態”為核心,打造了具備感知、移動、操作能力的多形態機器人,并在工業物流和巡檢運維兩大領域實現規模化落地,這種架構頗具前瞻性,但需要跨越不同行業的技術鴻溝,對企業的研發深度和廣度提出了極高要求;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颯智智能的“精準執行”路線。該企業專注于提升在特定場景下的作業精度,其自研的視覺伺服算法能讓機器人定位精度達0.1毫米;獨創的動態平衡系統,使輪式機器人能在斜坡、碎石路等復雜環境穩定作業,做到了“讓機器人像熟練工一樣適應動態環境”,從而在標準化場景中建立了競爭優勢;
華睿科技則代表了“產品矩陣”的中間路線,通過輕量化潛伏牽引型AMR Q100與重載前牽引型AMR T300的組合,覆蓋不同負載需求和場景。這種策略的優勢在于能夠快速響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但可能面臨產品線協同的挑戰......
面對多元化的技術路徑,資本市場也形成更理性的評估體系,除了關注技術先進性和市場地位外,投資者逐漸變得更加看重企業技術路徑的商業化可行性。
所以,對優艾智合而言,除了在半導體等高端制造領域建立的技術優勢需要向更多應用場景拓展外,也要在與颯智智能、華睿科技等國內同行,以及Botsync、ATI Motors等國際對手的激烈競爭中保持創新活力。
總而言之,移動操作機器人行業的競爭正在進入新階段。單一的技術優勢已不足以構建持續護城河,企業需要同時在技術迭代、場景深耕、成本控制和生態建設多個維度發力。對于優艾智合這類企業,如何平衡技術投入與商業回報,將直接決定其資本市場表現。
在資本市場的催化下,不同技術路徑都將加速接受市場檢驗。只有那些既能把握技術趨勢又能洞悉商業本質的企業,才有可能在這場“長跑”中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