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以來,低空經濟領域熱點頻發。
10月13日,億航智能發布新一代長航程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VT35;小鵬匯天的“陸地航母”在迪拜完成公開飛行演示并稱2027向中東C端售賣;吉利旗下沃飛長空自主研發的大型載客eVTOL下線。此外,美團無人機在深圳上線夜間配送服務;滴滴入局成立低空公司。
種種跡象表明,國內無人駕駛空中交通逐漸走向成熟,即將改變交通領域格局。其中,億航智能VT35引發了行業高度關注,約200公里的滿載設計航程和650萬元的官方指導價,將“城市—城際”低空無人駕駛生態拉入了探索規模化商用的新階段。
類似十三年前特斯拉Model S讓電動車走向大眾的變革時刻,當下的低空經濟似乎正站在相似的拐點上。
那么,低空經濟的“特斯拉時刻”真的臨近了嗎?
低空經濟加速起跳的三大關鍵轉變
在低空經濟賽道,物流配送、空中交通領域事件的密集爆發,產業正站在商業化爆發前夜。
三個關鍵的轉變表明,這個被資本反復熱炒又多次降溫的賽道,真正進入價值兌現的階段。
首先,商業邏輯驗證,從市場預期到訂單落地。
低空經濟的商業敘事曾長期依賴宏觀預測。中國民航局預測,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突破3.5萬億元。而這一預期正被越來越多的訂單驗證。
億航智能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向中國多省及日本13家客戶交付EH216系列共68架,新增訂單超過150架。小鵬匯天的“陸地航母”分體式飛行汽車在中東一舉拿下600臺訂單,累計訂單量達7000臺;沃飛長空也宣布儲備了“千架級”商業訂單。
這些數據背后,是下游企業對低空交通商業化前景的認可。而訂單結構已從早期政府試點采購延伸至海外客戶與終端消費者,也表明需求正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其次,應用場景破局,從物流試點到立體交通網絡。
應用場景的拓展是行業成熟的另一重要標尺。一方面,低空物流已率先跑通商業化模型,美團無人機在深圳上線夜間配送服務,標志著其運營從“測試態”邁入“常態化”。深圳市的新政更直接激勵規模化應用,對小型無人機新開航線年飛行超5000架次獎勵20萬元。
另一方面,在更具想象空間的載人交通領域,場景正從單點示范走向系統化布局。億航智能的VT35與EH216-S形成協同效應,前者瞄準200公里城際交通(如廣深直達),后者覆蓋30公里市內通勤,有望共同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中短途+中長途’智能低空立體交通生態。
最后是中國方案的“生而全球化”,揭示未來的成長力。
相比過去家電、汽車、消費電子等傳統制造業“先國內后海外”的路徑,中國低空經濟企業展現出“生而全球化”的特質。
截至2025年9月,億航eVTOL已在墨西哥、印尼等地完成試飛,業務覆蓋全球21國;小鵬匯天將“陸地航母”全球首飛地點設在迪拜,并計劃于2027年進軍中東C端市場。
這種出海節奏的背后,是技術標準與商業模式的同步輸出,億航的無人駕駛架構、小鵬的分體式設計,均成為國際市場的差異化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在供應鏈層面亦開始主導創新。比如,英搏爾為VT35定制的高集成電推進系統,通過“集成芯”極大提升了整機功率密度,為提高續航里程奠定了基礎。這類核心部件的突破使得中國低空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持續上移。
從市場、場景和技術等多方面來看,中國企業已為低空經濟產業跨越臨界點積蓄了足夠勢能。
正如十年前新能源汽車從示范運營走向私人消費,低空經濟的“起跳”或許只差最后幾塊拼圖。
長航程與低成本,把握“城市-城際”交通的命脈
在低空交通領域,eVTOL行業正迎來自己的“Model S時刻”。
最近,特斯拉Model S入選了《時代》雜志“過去25年最具影響力的25項發明”。理由是它以十萬美元以內的起售價讓電動車真正走向大眾。此外,Model S單次充電續航遠超當時市場主流電動車的水平,有效緩解了消費者對電動車續航的擔憂。
如今,類似的故事正在低空經濟領域悄然上演。波士頓咨詢發布的《中國載人eVTOL行業白皮書》顯示,未來載人eVTOL市場主要有兩個細分方向。一是聚焦飛行體驗、飛行培訓等短途、輕量化場景;另一個則是以“空中的士”“商務包機”等形式,適配城市間長距離點對點飛行需求的出行類eVTOL。
顯然,后者的需求更高頻、更有商業想象力。然而,過去續航能力一直制約著eVTOL的應用場景拓展,呈現與電動車早期類似的“里程焦慮”。
近期行業的技術突破正在改變這一局面。以億航智能推出的VT35為例,VT35約200公里的滿載設計航程。這一航程覆蓋了絕大多數城市群內部的城市間交通需求,如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間距離,標志著億航在“城市空中交通+區域航空互聯”的戰略布局進一步深化。
航程的突破,意味著eVTOL的應用邊界拓寬。除了航程,在eVTOL商業化進程中,成本控制同樣至關重要。
VT35定下的650萬元的國內售價顯著低于同類長航程eVTOL的千萬元級別,讓eVTOL首次進入了可規模商用的價格區間。這背后,是供應鏈整體的成本突破,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等已量產的280-320 Wh/kg電芯可直接裝機,成本曲線與車用電池同步下降,使整機售價從百萬美元級降至30-50萬美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基礎設施的協同效應。新一代機型能夠復用現有起降場資源,這種“產品-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模式,顯著降低了運營商的初始投入,為快速組網創造了條件。
從航程到價格,低空交通無疑進入了一個以落地為話題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政策環境的持續優化為行業帶來了持續發展的更強確定性。
比如,深圳近期出臺的政策明確表示,對通過適航認證的載人eVTOL企業給予最高1500萬元一次性獎勵。此類措施直接緩解了企業的取證成本壓力。此外,地方政府正從“補貼方”轉向“生態共建方”,一項有著“最牛風投城市”之稱的合肥政府以eVTOL整機制造為牽引,聚集近200家低空產業核心環節企業。
這種深度合作意味著,載人eVTOL的落地將嵌入區域產業生態,獲得從制造到場景應用的全周期支撐。
總體來看,就像Model S打開大眾市場一樣,當前載人eVTOL在航程突破、成本優化和政策支持的多重驅動下,找到了一條平衡性能與成本的商業化路徑,而政策與生態的同步成熟,讓這場低空出行革命有了加速向前的底氣。
高端制造新戰場,價值發現者的狂歡
隨著億航智能VT35、小鵬匯天陸地航母、沃飛長空AE200-100等終端產品的突破性進展,這場深刻的交通革命既重塑了出行方式,也將影響資本市場的投資策略。
低空經濟的戰略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規模上,更關乎未來空中交通的標準制定權和產業鏈主導權。
正因如此,低空經濟已成為中美兩國在高端制造領域博弈的重要陣地。
美國的優勢在于強大的頂層戰略設計和前沿科技研發能力。美國率先提出并系統化了AAM(先進空中交通)和UTM(空域交通管理)概念,并通過NASA等國家級機構主導關鍵技術攻關。
相比之下,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全球領先的無人機制造業生態、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與強大的產業政策執行力。
比如,適航認證是商業化的“閘門”,中國企業在此關鍵環節展現出顯著優勢。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多款新機型已經進入適航審定階段,eVTOL行業正迎來商業化落地的關鍵時期。據悉,VT35已向民航局提交型號合格證申請,正處于適航審定階段,預計未來兩年內完成取證。
億航智能VT35的推出,意味著國內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實現了從城市內短途交通向城際交通的關鍵性延伸,“城市—城際”低空立體生態的發展,讓無人交通領域更具想象力。根據波士頓咨詢(BCG)預測,到2040年,全球eVTOL市場將攀升至2250億美元。
同時,eVTOL不僅在交通領域有廣闊前景,在物流配送、應急救援、農林作業、電力巡檢等多個領域都呈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賽迪智庫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突破5800億元,2035年有望突破3.5萬億元。
這種多應用場景的協同推進,使得eVTOL有望成為比電動車更大的市場機會。而隨著低空經濟行業穩步推進商業化,市場焦點也因此匯聚而來。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近一個月內已有37只低空經濟概念股受到機構密集調研,市場關注度持續升溫。
那些具有明確商業化路徑、核心技術優勢和強大供應鏈整合能力的企業,受到機構看好。比如,中銀國際給予億航智能“買入”評級,預計其2025年-2027年銷售額將以60%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2026年有望實現盈虧平衡。
這無疑只是一個開始,低空經濟板塊孕育爆發勢能。就像十多年前的特斯拉推動了整個電動車行業的爆發一樣,技術、政策和市場三股力量已經形成合力,有望推動低空經濟高速成長。
對此,中航證券認為,低空經濟產業不是短期的熱點概念,是國家頂層戰略規劃支持的重點發展方向,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是值得長期投資,耐心投資的重要賽道。
展望未來,中國在高端制造競爭中加速起跳,低空經濟領域的長期投資價值將持續釋放,與智能汽車、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交相輝映。
來源:美股研究社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