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雷軍在2025年度演講上再次爆出新動作。預計投入至少500億元,開啟為期十年的自研手機SoC(系統級芯片)征程。與此同時,小米首發的自研旗艦芯片“玄戒O1”等產品迅速成為科技圈熱議的焦點。
然而,在這場看似熱血沸騰的“芯”故事背后,資本市場卻流露出了一絲審慎與疑慮。發布會次日,小米股價持續下滑,跌幅近10%。這不禁讓人深思:為何一場旨在攻克難關的宏偉計劃,未能完全點燃市場的激情?
或許是“后來居上”的難度不小,又或者相較于在已成紅海的手機芯片戰場與巨頭貼身肉搏,小米更應將有限的“彈藥”精準打向關鍵所在。
手機SoC市場的巨人之戰,與小米的“不可能三角”
不得不說,小米選擇自研高端手機SoC,走的是一條輝煌與風險并存的“英雄之路”。而且,小米計劃投入500億,仍需直面一個近乎殘酷的“不可能三角”——極致性能、巨額成本與龐大銷量的三角平衡。
一是,手機SoC市場本就是一個典型的寡頭競爭市場,技術壁壘與生態護城河較高。高通、聯發科和蘋果長期占據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而華為海思則憑借其深厚的自研底蘊和“麒麟”芯片,構建了強大的技術壁壘和生態護城河。
這意味著新入局者不僅要攻克從設計、流片到封測的全鏈條技術難題,更要面對巨頭們積累了數十年的專利墻和生態聯盟。
例如,今年5月小米發布“玄戒O1”采用ARM架構架構和外掛基帶的方案,雖被業內普遍認為是現階段較為穩妥且經濟的選擇,但也從側面印證了從頭構建完全自主架構和集成基帶的困難性。
正如Canalys分析所指出,在現實、復雜的通信環境下,基帶芯片的全球專利適配是一項耗時數年、耗資數以億計的龐大工程。
二是,芯片賽道的規模經濟“生死線”一直都在。對此,雷軍在發布會上表示,研發一顆3nm芯片的代際成本約10億美元,如果最終裝機量為100萬臺,那么單顆研發攤銷就達到1000美元。
這遠高于目前一款高端旗艦手機的整機硬件成本,因此小米需要實現銷量超越千萬臺才能生存下去。然而,據IDC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中國總出貨量為1330萬臺,同比增長39.9%。
這意味著如果是讓定價5000元以上的旗艦機型(而非所有機型)單獨貢獻千萬級的銷量,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市場,無疑是一個有挑戰的目標。這要求小米必須在高端品牌形象、產品差異化體驗上實現對蘋果、華為的實質性超越,其難度不亞于芯片設計的本身。
三是投入的無底洞與迭代的壓力。就目前來看,手機芯片行業“一年一迭代”的快速節奏,意味著巨額研發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性的。
而且,小米過去四年已在造芯上投入135億元,團隊超2500人,可見這是一個需要集團持續“輸血”的戰略性項目。此前,OPPO旗下哲庫(ZEKU)的突然關停,正是前車之鑒,它證明了即便擁有雄厚財力,在嚴峻的市場現實和漫長的回報周期面前,決心也可能被動搖。
智能汽車芯片,與未來共振的“命脈”所在
與手機芯片的“紅海”屬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智能汽車芯片正是一片方興未艾的“藍海”,并且與小米集團“人車家全生態”的戰略未來高度同頻共振。市場或許更看好小米進軍此領域,這源于其無與倫比的戰略協同性和明確的商業前景。
首先,小米已經明確錨定在“人車家全生態”。這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是承上啟下的核心樞紐,是連接個人設備與智能家居的場景中心。
此前6月,雷軍在投資者大會上透露,小米預計很快將推出汽車芯片。這步棋,看似旁支,實為要害。因為自研汽車芯片(如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芯片)能使其最核心的汽車業務擺脫對外部供應鏈的絕對依賴,實現軟硬件一體化的深度優化,從而在體驗上構建真正的護城河。
而這也與小米造車的終極目標——打造一臺“科技生態車”高度契合。芯片定義硬件,硬件承載生態,生態創造價值,這是一條清晰的價值鏈。
其次,汽車電子芯片市場爆發前夜也將帶來巨大紅利。據QYResearch調研統計, 2025年全球汽車電子芯片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600億美元大關。全球汽車電子芯片市場規模正以年均超過10%的速度遞增。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對汽車電子芯片的需求量尤為巨大,2023年市場規模已達約820.8億元。驅動這一增長的核心,正是L2+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普及和智能座艙體驗的升級。
而且,這個市場尚未形成如手機芯片般固化的格局,也為小米等新玩家提供了切入和定義規則的窗口期。
再者,與手機每年數億部的出貨量相比,汽車的銷量單位雖是“百萬級”。但對于單價高昂的汽車而言,芯片的BOM(物料清單)成本占比相對較低,而性能提升帶來的溢價能力卻更高。
此時,一款優秀的自研芯片,能顯著提升車輛的性能和體驗,從而支撐更高的產品定價和品牌溢價。這意味著,汽車芯片不需要追求手機芯片那樣的“千萬級”出貨量來實現盈虧平衡,其商業模型更為健康。
據小米汽車微博消息,2024年小米SU7全年交付量已超13萬輛,成功躋身新勢力第一梯隊。隨著YU7等新品的推出,其自有車型平臺將為自研芯片提供一個穩定且不斷增長的出貨基本盤。
“雙線作戰”需要智慧,小米該如何抉擇?
長遠來看,小米并非必須二選一,但資源的傾斜需要無比的智慧。市場對手機SoC的擔憂,本質上是對其戰略優先級和資源分配效率的拷問。
畢竟,“雙線作戰”必然面臨巨額的資源消耗。小米若同時進行手機SoC和汽車芯片研發,意味著要同時挑戰兩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領域。
今年6月,小米集團在“人車家全生態發布會”上宣布,未來五年(2026-2030)規劃投入2000億元。這個數額雖是巨款,但分攤到兩個“無底洞”中,仍顯捉襟見肘。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資源分配,避免互相掣肘,是管理層面臨的最大考驗。
而市場或許更希望看到的是,小米能將更多的戰略注意力和頂級研發資源,投向與其未來增長引擎(汽車和AIoT)直接相關、且市場格局未定的汽車芯片領域。
回顧來看,小米的投資版圖正在揭示其潛在重心。過去八年小米在半導體領域超過110次的投資,其布局早已超出手機范疇,廣泛覆蓋了電源管理、第三代半導體(如碳化硅)、汽車MCU等多個領域。這些投資正在為其智能汽車和AIoT業務構建一個強大的供應鏈生態。
這套“投資+自研”的組合拳,顯示出小米的野心遠不止于手機芯片。自研汽車芯片,將是打通這些被投企業技術、完成生態閉環的最后一塊,也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盡管壓力猶在,但小米的盈利預期為其提供了底氣與抉擇空間。一方面,小米的主營業務為其提供了造芯的底氣。據新浪科技數據,小米手機在2025年第一季度成功超越華為,重新坐回中國市場出貨量冠軍的寶座。
另一方面,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持續提供穩定現金流,尤其是汽車業務已駛入快車道,雷軍也表示小米汽車將在2025年第三、四季度實現盈利。
這意味著,燒錢造芯的業務即將迎來一個強大的內部“造血”源泉。盈利后的汽車業務,將能更好地反哺研發,為“雙線作戰”提供更充足的彈藥。
但這也更加明確了資源的流向:優先保障能更快產生正向循環、與核心業務協同性更強的汽車芯片研發,或許是更有效率的選擇。
結語
對小米而言,自研手機SoC是一次彰顯技術雄心、提升品牌高度的攀登。但從商業本質出發,最理想的路徑或許是以手機SoC研發錘煉技術能力和人才隊伍,同時將戰略重心和資源優先分配給汽車芯片,將其打造為支撐“人車家全生態”的堅實基座。
畢竟,未來的“小米”,可能更是一家偉大的智能出行和智能生活公司,而它的“芯”跳,理應為其最核心的未來業務而澎湃。
作者:桑榆
來源:港股研究社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