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瑰寶,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在健康中國戰略和人口老齡化趨勢下,中醫醫療市場展現出廣闊前景。作為擁有356年歷史的老字號,同仁堂集團近年來不斷拓展大健康產業版圖。
最新消息顯示,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醫養”)已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成為同仁堂體系又一家上市公司。
百年老字號同仁堂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浮出水面,這家成立十年的醫養集團如何借助資本力量打造中醫醫療服務新模式。
同仁堂系第四大上市平臺,收購擴張驅動增長
同仁堂醫養成立于2015年,是同仁堂旗下一家中醫醫療集團,按照連鎖醫院、基層連鎖醫療機構(包括門診部、診所及社區衛生機構,均為獨立醫療機構,持有不同類別的執照或證書進行執業)及互聯網醫院三個層級構成自有和管理醫療機構。
同仁堂醫養已建立分級醫療服務網絡,包括12家自有線下醫療機構及一家互聯網醫院,以及10家線下管理醫療機構。通過線下線上一體化服務網絡,同仁堂醫養觸達和服務遍及全國各地的客戶。
同仁堂醫養以知名品牌「同仁堂」為依托,以優質的藥品為支撐,匯聚和整合在線線下醫療資源。
招股書顯示,同仁堂醫養的財務表現呈現出一條清晰的成長軌跡。從2022年至2024年,同仁堂醫養營收從9.11億元增長至11.75億元,同期實現了從虧損923.3萬元到盈利4619.7萬元的轉變。
這一扭虧為盈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的外延式并購策略。
2022年,同仁堂醫養收購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國藥館各65%股權,兩家公司隨即成為業績支柱。2022年至2024年二者總計收入分別約為1.99億元、3.60億元、3.74億元,分別占當年同仁堂醫養總收入的21.9%、31.2%及31.8%。
不僅如此,2022年至2024年,兩家公司的毛利占到同年公司總毛利的44.8%、44.6%及41.3%。在二者的推動下,同仁堂醫養由此迅速扭虧為盈。
然而,并購帶來的增長有代價。2024年同仁堂醫養收購上海承志堂、上海中和堂后商譽賬面值高達2.63億元,同比增加63.4%;2024年,同仁堂醫養的資產凈值為7.07億元,商譽占凈資產的比重達37%,遠超市場公認的30%安全線。
從業務角度來看,同仁堂醫養的業務模式建立在“醫養結合”的概念上,將傳統中醫與現代醫療服務相結合。公司建立了分級醫療服務網絡,包括12家自有線下醫療機構、一家互聯網醫院以及10家管理醫療機構。
按2024年醫療服務總收入計,公司以0.2%的市場份額在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中排名第二,市場規模占中國中醫醫療服務行業市場總規模的46.5%。
此外,今年7月,北京同仁堂醫養與美團醫藥健康正式達成深度合作。雙方將圍繞中醫健康產品供給、名醫專家在線問診、中醫文化推廣等探索深度合作,增強中醫健康服務可及性。
市場份額分散,老字號的新賽道在哪?
目前來看,中醫醫療服務行業具有高度分散的特點。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的市場參與者數量從2019年的2525家增加至2024年的3614家,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盡管按2024年總門診人次及住院人次計,同仁堂醫養是中國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中最大的中醫院集團,但其市場份額僅為1.7%。按2024年醫療服務總收入計,其市場份額更僅為0.2%,反映出行業高度分散的現狀。
與同業對比,同仁堂醫養的盈利能力仍有提升空間。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5.7%、18.9%和18.9%。
這一水平不僅低于同仁堂集團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如同仁堂超40%,同仁堂國藥66.1%),也低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固生堂30.1%的毛利率。
政策環境變化是同仁堂醫養面臨的另一重要挑戰。公司所有已開業的線下自有醫療機構和管理醫療機構均為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其收入受到中藥配方顆粒醫保報銷政策以及全國中藥飲片聯盟采購等監管規定的影響。
此外,品牌授權風險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同仁堂醫養的核心競爭力高度依賴“同仁堂”的品牌影響力,但公司與同仁堂簽訂的商標使用許可初始期限將于2026年4月24日到期。
雖然許可協議可續期三年,但若同仁堂或其附屬公司此后不再持有同仁堂醫養已發行股本總額33.34%以上,同仁堂有權終止商標使用許可。這一安排為公司的長期品牌使用權帶來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挑戰,同仁堂醫養計劃將上市募資用于擴充醫療服務網絡、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償還銀行貸款以及作為營運資金。公司還計劃在2029年底前收購5家營利性醫療機構,戰略重點集中在北京、天津、長三角等經濟活躍區域。
結語
縱觀同仁堂醫養的發展路徑,資本運作與實體經營的結合已成為老字號創新發展的關鍵課題。在中醫藥行業迎來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短期業績與長期品牌價值,如何整合收購資產與自有業務,將是這家百年老字號新上市平臺需要持續思考的課題。
隨著港交所鐘聲的臨近,同仁堂醫養有望為中醫藥產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提供一個新的觀察樣本。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