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魚兒
編輯 | 楊旭然
十天內,有兩個關于中國在關鍵戰略物資管控上的動作廣受關注。如果組合起來看的話,頗為耐人尋味。
第一是在當地時間9月30日,彭博社援引匿名知情人士報道稱,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本周已要求國內買家暫停購買任何以美元計價的必和必拓海運船貨。這一舉動在國際原材料市場和商業財經領域都掀起了巨大波瀾。
還有非官方媒體報道,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對此表示“令人失望”,希望這個問題能夠迅速得到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該新聞雖然還沒有經過官方證實,但事件雙方對此事均未發聲否認。
第二則新聞是十天后的10月9日早間,中國商務部連發兩條公告,公布對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以及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
長期以來,中國在許多戰略礦產物資方面一直是全球最大買家,也是礦物產出品——包括鋼材、稀土制品等等。但與這個“全球金主”地位完全不符的是,中國在定價權上卻長期保持弱勢,買什么什么就貴,賣什么什么就便宜。
如今不論是關于鐵礦石的采購拉鋸戰,還是關于稀土的密集政策調整,都顯示出中國在重要礦產資源領域的價格戰略正悄然轉變。尤其是在新一輪的全球基建大周期已經到來的情況下,中國正力圖充分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深刻增強關鍵領域的話語權。
本文是來自《巨潮WAVE》內容團隊的深度價值文章,歡迎您多平臺關注。
01 崩潰?
中國是無可爭議的鐵礦石消費最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去年進口的鐵礦石及其精礦數量達到了12.37億噸,是20年前的近5倍。還有數據顯示,中國約占全球海運鐵礦石進口量的75%。這個數字足以讓任何供應商垂涎。
但是長期以來,這位“全球頂流大客戶”都未能感受到應有的尊重和定價權。從2003年開始,中國就成為澳大利亞鐵礦石的最大買家,卻常常被迫接受賣方定價,堪稱“卑微甲方”。
2010年之前,澳大利亞的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礦業巨頭常常利用所謂的“首發-跟風機制”(只要有某個企業跟三巨頭中的任一家談判成功,那么其他企業都要跟風接受這個首發價格),想盡辦法抬高價格。
比如,2004年力拓與日本新日鐵公司達成首發價,讓鐵礦石價格上漲了18.6%;2005年,力拓居然又跟新日鐵公司談出了71.5%的漲幅。中國公司只能被迫跟隨。
2008年時,力拓和必和必拓更加肆無忌憚。在日本新日鐵已經與巴西淡水河谷達成協議價格之后,力拓與必和必拓竟然不愿遵守慣例,要求對中國的出口價格漲幅要超過淡水河谷。而中國企業最終也只能全盤接受。當年澳大利亞鐵礦石漲幅高達96.5%。
為了拿捏中國采購商,力拓公司甚至利用商業間諜,竊取中國生產數據,在談判桌上死死壓制中國企業。
到2010年之后,中國經濟建設的最大波峰已經過去,“首發-跟風機制”的議價規則也逐漸消失,鐵礦巨頭們仍然認為自己拿捏了中國企業的上游命脈,始終談判態度強硬。
包括此次采購風波中,媒體的普遍報道是:在國際鐵礦石價格低迷的情況下,必和必拓仍然強勢要求將2025年報價較2024年上漲15%至109.5美元/噸,理由是“現在鐵礦價低是因為經濟低迷、美元利率高,未來經濟復蘇后價格必漲。”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先讓甲方兜底買單。這些外資鐵礦石企業,顯然沒有考慮過下游任何可能的虧損風險。
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鋼鐵產能和最先進的技術,卻只能為上游毫無技術含量的礦山企業“打長工”。去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重點統計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29億元,同比下降50.3%。而2025財年,必和必拓一家的凈利潤就達到了111.43億美元,碾壓中國鋼企。
這樣的情景并不在鐵礦石領域獨有,稀土也是另一個鮮明的例子。
所謂“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從1973年開始中國出口稀土,其規模一直逐年增長,占據了全球90%的市場份額。然而這個難得的資源優勢并未被充分利用,反而長期遭遇賤賣。1990年—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近10倍,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經濟學教材上的各種價值價格規律,在鐵礦石上能起作用,在稀土上的作用似乎就消失了。
除此之外,原油、銅等大宗產品的原材料進口和產出品出口,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2010年,當時的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曾對此給出了明確的判斷:
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
02 整合
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定價權弱的一大原因是中國企業的小、散、亂,但海外企業通常具有壟斷市場地位,利益集中。這就導致雖然整體規模驚人,卻都在各自為戰。在進口的時候,寧可貴也要買。在出口的時候,就算賠錢也要賣。
比如此前寶鋼曾經代表中國,向三大鐵礦企業進行價格談判,可中國有600多家鋼企,都需要采購鐵礦石,往往是前面寶鋼正在談,后面已經有其他企業簽了高價協議。
在稀土出口領域亦是如此。一位商務部研究院專家曾指出,中國稀土企業慣于一窩蜂出口、降價,為了生存與本國企業打價格戰、廉價出口,結果就是資源快速消耗,大家卻都沒利潤。
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中國選擇從頂層設計方面入手,整合行業資源做大做強。在鐵礦石采購上,2022年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成立,開始以規模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成立的當月,就立即啟動了鐵礦石集中采購代理服務,推出“長協進口代理采購”模式,代表中國統一與澳大利亞、巴西等鐵礦石主要出口國進行談判,終于終結了中國鋼企分散采購的歷史時期。
2023年起,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服務范圍已逐步覆蓋國內主要鋼企,成為事實上的“國家采購平臺”。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將成為全球75%鐵礦石進口規模的核心代表,有足夠的底氣與必和必拓等全球礦業企業在談判桌上博弈。
進行針鋒相對的談判,并非拿鋼企利益進行毫無底牌的“豪賭”。除了強硬應對,中國也有足夠的“備胎”。
同為全球三大礦之一的力拓,與中方企業合作的幾內亞“西芒杜高品位鐵礦石項目”將于今年投產,將有效支撐起中國鐵礦石供應的多元化。另外,淡水河谷2025年鐵礦石產量目標也從2024年的3.28億噸,提升到最高3.35億噸。
稀土行業的整合亦是如此。2014年工信部發布了《大型稀土企業集團組建工作指引》,開始組建稀土大集團。2021年,中國稀土集團成立,相繼整合了南方稀土、五礦、中鋁和廣東稀土。
2025年8月22日,工信部、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發布《稀土開采和稀土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稀土監管層級、管控范圍、指標落實的全面升級。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小、散、亂的行業局面,提升了行業集中度,使得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定價權大幅提升。
根據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數據,今年以來中國主要稀土產品價格大部分有了一個較大幅度提升。
03 周期
中國尋求大宗商品的全球定價權,并不是為了獲得所謂的“經濟霸權”,而是為自身的經濟發展謀求合理且正當的利益。尤其是在以中東地區為代表的全球基建新周期到來之際。
近些年來,為了擺脫對石油收入的依賴,中東各國都將發展非油經濟作為核心目標,其中又以各類基礎設施為主要投資方向。而這一切都需要大宗商品資源領域的支持。
如沙特“2030愿景”計劃,將在未來幾年釋放約1.1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僅2025年就計劃新建150座智慧城市,建設85個工業項目;阿聯酋迪拜計劃在2025年將46%的預算投入到主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道路、橋梁、能源和新機場等建設;卡塔爾“2030遠景”計劃也將在城市建設、交通、能源和房地產等領域投資超過2000億美元。
中東的基建熱潮并非孤例。其崛起的核心在于這些國家通常都有更強的支付能力,實際上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趨勢同頻共振——只是其他國家暫時還不具備中東國家那樣強大的財富儲備,經濟社會的穩定性也相對有所不足。
在這種大趨勢下,全球建筑市場呈現穩健增長態勢。Allianz Research今年發布的《3.5% to 2035: Bridging the global infrastructure gap》報告顯示,未來十年全球基礎設施總投資需求將達到11.5萬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將集中在新興經濟體。
可以看出,作為“基建狂魔”的中國,已經著眼世界范圍內的大基建新周期。
AXS Marine 船舶追蹤數據顯示,2025年前8個月全球鋼材貿易量同比再增10.4%,達到1.554億噸,高于2024年同期的1.408億噸。其中,中國鋼材的出口仍居全球首位,出口量達5090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5.1%,占全球出口總量的32.7%,這個數字顯然還有不小的空間。
作為建筑基建的原料的鐵礦石,作為信息化、新型能源基建關鍵原料的稀土,都關系到中國經濟在世界大基建浪潮中的利益——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利益,更意味著中國人的全球化利益。掌握這些大宗商品定價權,顯然至關重要。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