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婭沁
過去幾年,針對銀發群體的商業模式不斷衍化,其覆蓋的商品類型也從傳統保健品拓寬至米面糧油等日常消費品。當基礎商品被貼上“健康”“有機”的標簽,一個規模龐大的老年消費市場成了不少企業的新目標。
例如發力專業老人鞋市場的知名品牌足力健,如今不僅在線下開設了獨立的有機食品門店,還同步上線小程序,將商業觸角從老人的“腳底”拓展至“舌尖”。
一個專注老人鞋的品牌,為何要跨界進入完全陌生的食品領域?背后是企業發展的生態化延伸,還是基于“銀發信任”的全新“收割方式”?
低價會員制下的“有機”生意
今年以來,河南多地的街頭、商場里,陸續出現了一批醒目的“足力健有機食品店”招牌。對于大多數被足力健電視廣告“洗過腦”的消費者而言,眼前的景象著實令人困惑——那個以專業老人鞋著稱的“足力健”,突然之間賣起了有機食品。
在門店規模堪比小型超市的“足力健有機食品店”里,糧油、調味品、零食、飲品、茶葉等日常消費品被擺上了貨架,門頭上也著重突出“有機食品”“健康食品”等標簽。同時,又刻意避開了老年消費市場中爭議較大的保健品領域,顯示出對市場風險的謹慎考量。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然而仔細觀察又會發現,店鋪在商品認證上采取了一種混合策略:既有通過嚴格有機認證的產品,也不乏僅獲得普通食品認證的商品。這種SKU搭配在“有機”門店的整體氛圍烘托下,容易給消費者造成一種認知上的混淆,仿佛店內所有商品都具備同等的有機品質。
支撐這一商業模式的核心,是極具誘惑力的低價會員體系。公開報道顯示,“足力健有機食品店”的消費者只需支付10元年費,就能享受會員價商品普遍比非會員價便宜一半以上的優惠。比如,足力健的黑米燕麥燕窩粥,非會員價是89元,會員價則是41.5元。
同時驚蟄研究所還注意到,其官方線上商城的所售商品會員價,基本都在百元以下,其中糧油類商品會員價多在50元以下,零食類則多在10元以下。這種“高標高折”的定價策略顯然深諳消費心理學,通過制造強烈的價格對比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如果將店內商品與市場同類產品對比,其會員價則更具競爭力。以480ml容量的“松茸醇鮮有機醬油”為例,足力健的會員價僅為10.7元,而市場同類普通醬油售價約為15元,有機醬油的售價則普遍在20元。
在“會員價比市場價更便宜”的基礎上,足力健推出的充值優惠活動也成為吸引用戶“入會”的充分理由。“充值300元送40元”“充值600送100元”,一次性充值300元成為金卡會員后,還可每月享受4次“9.9元購8根有機玉米”的專屬權益。官方數據顯示,該款有機玉米已售出超過210萬根。這款爆款產品,如同傳統商超的雞蛋,成為強大的引流工具。
市場的初步反響似乎印證了該模式的有效性。按照官方數據,足力健有機食品店會員已突破8萬人。通過地圖APP搜索可見,其已在河南鄭州(作為核心市場)、漯河、許昌等地開設了40家以上門店。
不過,足力健的野心遠不止于區域市場。足力健創始人張京康公開表示,要在15年在全國開出2萬家店。但這一宏大規劃的可行性,仍面臨多重現實考驗。因為不論怎么看,單純的“有機食品店”都不像是一門可持續的生意。
10元會員費、“多充多送”的優惠,疊加遠低于市場均價的商品定價,使得毛利率被大幅壓縮。在有限的利潤空間下,如何覆蓋房租、人工、供應鏈采購等成本并實現盈利,皆是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隨著會員復購率穩定、充值資金增速放緩,若無法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壓低成本,屆時無非兩種選擇:要么在質量上妥協,要么被迫漲價,任何一種選擇都將動搖其商業根基。
一場基于信任的“收割游戲”?
足力健開設有機食品店的舉動,被業內普遍解讀為“借新業務回籠資金償還舊債”的“自救”。這一判斷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其日益嚴峻的經營現實。
回顧其發展軌跡,足力健在巔峰時期的2019年,一年創造了40億元的營業額,全國開出5000多家店。毫不夸張地說,當時如果在街上隨便找個老人,腳上穿的可能就是足力健。
然而這份風光并未持續太久。2020年以來,產品質量問題頻發、員工薪資遭拖欠、代理商貨款糾紛不斷等一連串負面消息接踵而至。一方面,頻發的產品質量問題持續消耗著消費者的信任,讓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運動品牌巨頭安踏、斯凱奇等紛紛進軍銀發市場,老牌鞋企回力、奧康也相繼推出老人鞋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曾經的“老人鞋之王”,早已失去往日的市場號召力。
如今足力健的門店規模已萎縮約40%,創始人張京康還因多起合同糾紛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并被限制高消費,個人信譽與企業形象雙雙受損。
據《中國企業家》2024年9月報道,近年來,足力健一直在艱難地賺錢還債。公司每年收入的70%-80%都用于償還債務,僅2023年就償還了1.8億元。然而即便如此,截至采訪時公司仍有約7億元債務懸頂。今年3月,張京康甚至在個人社交媒體賬號發布視頻,公開教授“如何還債”,這一舉動也暴露了其財務壓力。
基于復雜的現實困境,足力健的跨界轉型愈發凸顯出“自救”的緊迫性。從商業邏輯來看,與低頻消費的鞋子相比,食品作為更高頻、更剛需的市場,無疑能帶來更快的資金周轉。
今年8月份之前,足力健有機食品店的充值優惠力度格外大,“充300抵500,充值600抵1000”的高強度促銷方案,很難不讓人懷疑其快速回籠資金的目的。如果按照8萬會員,充值300元的標準計算,會員費和預充值金額就沉淀了超過2400萬元資金。這筆錢對于債務纏身的足力健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但依靠預收款緩解現金流壓力的商業模式,本質上是在用未來的收益支撐當下的運營,而建立在預付款基礎上的現金流改善,也并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市場競爭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足力健的有機食品在戰略定位上也出現“既要又要”的慌亂感。其對外打出“讓三億老人吃上有機食品”的口號,宣傳視頻也以老年人形象為主角。但實際運營中,卻又刻意討好年輕客群,推出了9.9元8瓶的紅豆薏米水和多款休閑零食,給人一種“和零食折扣店搶生意”的感覺。而這種既想抓住老年客群的信任,又想賺取年輕客群流量的做法,反映出品牌在核心價值選擇上的機會主義傾向。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從本質上來看,足力健的跨界更像是一場被動的信任消耗戰。它試圖借助過往在老年群體中積累的品牌認知,快速變現以解燃眉之急,但定位搖擺的矛盾、鞋履與食品的品牌聯想割裂,都讓這場“自救”充滿不確定性。
有機食品:銀發經濟的“新戰場”?
不過,足力健的跨界嘗試,恰好成為觀察銀發經濟趨勢的一個重要窗口:在老年群體成為消費市場主力人群的當下,他們的健康需求也正從“特殊保健”轉向“日常飲食”。這也意味著,具備天然、安全、健康等特性的有機食品,正展現出成為銀發經濟新增長點的巨大潛力。
數據顯示,早在2023年,中國有機食品市場規模就已突破千億元,成為全球第三大有機產品消費市場。而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折射出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健康焦慮,特別是老年人群體對健康長壽的深切向往。
頭豹研究院發布的《2025年中國有機食品消費趨勢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60.3%的消費者購買的有機食材/食品,主要用于老人孩子。在大眾認知中,“有機”等同于“更安全”的印象也早已扎根,這種認知優勢,讓有機食品在銀發消費市場中具備了天然的競爭力。
更關鍵的是,相較于已經“臭名昭著”的保健品市場,食品賽道具有更寬松的政策環境、更低的經營風險以及更大的操作空間。
近年來,保健品行業虛假宣傳、夸大功效、高價套路等問題頻發,消費者信任度持續走低,政策監管也不斷加碼。但有機食品屬于日常消費品,也無需像保健品那樣投入大量成本教育市場,只需緊扣健康飲食這一普適認知,就能自然切中老年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在某種意義上,有機食品已經成為一種替代傳統保健品,精準收割老年消費群體的新模式。
足力健的跨界,也標志著銀發經濟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行業競爭正從單一產品轉向對老年生活圈的深度挖掘。企業不再滿足于提供某個特定產品,而是試圖構建覆蓋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全方位服務體系。這種轉變既體現了市場成熟度的提升,也預示著更激烈的競爭態勢。
然而,當手握大量老年用戶信任基礎的品牌入場時,也需要審慎思考這一“生意”的邊界與底線。老年群體由于信息獲取能力相對有限,對熟悉品牌往往抱有更強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既構成了企業的核心資產,也可能成為傷害消費者的雙刃劍。
特別是在預付費、會員制等敏感領域,此類風險尤為突出。驚蟄研究所此前在中,就報道過“X科優選”私域直播間通過會員模式銷售高價食品、調味品。而在今年9月,同一家企業也被央視新聞《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曝光。
*圖片來源:央視網截圖
若企業僅僅是通過會員模式積累初期資金,而在供應鏈等核心環節缺乏對產品品質和價格的嚴格把控,最終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新的“老年消費陷阱”,讓老年消費者的信任與資金雙雙受損。
無論是老年鞋、保健品還是有機食品,“銀發經濟”能否誕生出持續增長的潛力市場,不取決于誰能更精巧地變現老年群體,而在于誰能真正用真誠和價值持續贏得他們的信任。但更核心的問題是,不賣鞋子的“足力健”們是否真的想要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