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AI市場上,由OpenAI引發的大模型革命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GPT的走紅和火熱也帶動著OpenAI估值的一路水漲船高,最近更是超過了驚人的五千億美元,不過也引發了不少人的爭論,在這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知名企業家馬斯克,他直接表示OpenAI的估值過高,馬斯克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人工智能又有多少泡沫呢?
一、馬斯克稱OpenAI估值過高?
近日,商業媒體平臺Morning Brew的官方賬號在X上分享了全球最具價值的十大非上市公司榜單,OpenAI高居第一,估值達5000億美元;SpaceX緊隨其后,估值為4000億美元;xAI排在第五,估值為1130億美元。一位網友評論稱:“前五大公司竟然有三家是由同一個人(馬斯克)創立的,這簡直太瘋狂了。”馬斯克回應稱:“OpenAI的估值似乎偏高。”
不僅是馬斯克,OpenAI董事長、人工智能代理初創公司Sierra的首席執行官Bret Taylor日前承認,我們確實處于“人工智能(AI)泡沫”之中。
就在這個消息之前不久,OpenAI最新完成一筆股權轉售交易,公司估值升至5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6萬億元)。
這一估值不僅刷新其歷史新高,也已超越SpaceX(4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4萬億元)、字節跳動(約33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5萬億元)和Anthropic(18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0萬億元)等科技公司估值,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創企。
外媒在9月20日報道中還提到,xAI估值或達2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2萬億元),但該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證實。
OpenAI此次估值,已與埃隆馬斯克身價大致齊平。目前,馬斯克以約45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2萬億元)的凈資產位居全球首富。
二、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少泡沫?
近來,OpenAI 以 5000 億美元估值登頂全球非上市公司榜單的消息,被馬斯克一句 “估值似乎偏高” 的評論打破狂歡,馬斯克的發言我們到底該怎么看?
首先,馬斯克公開質疑OpenAI估值過高,這一言論在當前人工智能熱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看似突兀,實則合乎邏輯,甚至可以說是他一貫風格的延續。作為特斯拉、SpaceX以及多家前沿科技企業的掌舵者,馬斯克本人無疑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受益者和推動者。無論是自動駕駛系統FSD的持續迭代,還是腦機接口技術的探索,都深深植根于AI技術的進步。然而,這并不妨礙他對AI領域某些現象提出尖銳批評。事實上,馬斯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公眾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習慣于以極具爭議性的言論引發公眾對科技倫理、技術風險和資本泡沫的思考。
從他早年警告AI的危險,到后來反對OpenAI走向商業化、封閉化,再到如今直言其估值虛高,這些言論看似矛盾,實則一脈相承——即對技術失控與資本狂熱的深切憂慮。因此,當馬斯克批評OpenAI估值過高時,我們不應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商業競爭中的抹黑行為,而應理解為一位深度參與AI生態的科技領袖,對行業過熱現象的“預警式”發聲。這種直言不諱在資本狂歡的氛圍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即便是最前沿的科技,也需要理性審視其背后的估值邏輯與可持續性。
其次,當前人工智能市場整體呈現出一種被過度高估的狀態,盡管我們必須承認,以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技術的出現,確確實實是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從內容創作到代碼生成,從客戶服務到教育輔導,AI大模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許多傳統崗位,如文案撰寫、基礎翻譯、數據錄入、甚至部分初級編程工作,已經開始被AI工具部分或完全替代。這種變革的廣度與深度,在人類技術史上極為罕見。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AI技術,尤其是以大語言模型為核心的應用,其本質仍停留在基于海量數據訓練的“高級模式匹配”與“邏輯推理”層面。它擅長處理結構清晰、范式明確的任務,比如撰寫新聞稿、生成PPT大綱、編寫標準代碼片段等。但一旦面對模糊、復雜、需要深度理解語境或進行創造性突破的任務,AI的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這種“能寫范式文章,卻難解模糊需求”的局限性,揭示了當前AI技術的本質短板。
因此,將AI視為“無所不能”的通用智能,顯然是對技術現狀的嚴重誤判。市場的狂熱追捧,往往建立在對AI能力的過度想象之上,而這種想象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正是泡沫滋生的溫床。
第三,聚焦到OpenAI這家明星企業身上,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hatGPT的現象級爆火。這款產品的用戶增長曲線堪稱奇跡,短時間內積累了龐大的活躍用戶群,進而推動公司估值飆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鮮為人知的是,維持這樣的高熱度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
訓練大規模神經網絡所需的計算資源極其昂貴,每一次迭代升級都意味著巨額成本支出;同時,為了保持競爭力,還必須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優化用戶體驗,這些都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支持。
盡管從長遠來看,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落地,OpenAI有望實現盈利拐點,但在短期內,如此高昂的運營成本無疑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壓力。站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角度分析,過高的估值已經透支了未來多年的增長預期,一旦市場情緒轉向或者技術突破不及預期,股價回調的風險將顯著增加。因此,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盲目追漲殺跌絕非明智之舉。
第四,我們正站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十字路口,既要看到AI為世界帶來的深刻變革,積極適應并擁抱這一技術浪潮,也必須時刻警惕過度炒作帶來的風險。AI技術的潛力毋庸置疑,它有望在醫療、教育、能源、交通等領域帶來革命性進步,提升社會整體效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企業和個人都應主動學習和應用AI工具,提升自身競爭力。
然而,歷史一再證明,每一次技術革命的浪潮中,都伴隨著非理性的狂熱與泡沫。從17世紀的郁金香狂熱,到20世紀末的互聯網泡沫,再到近年來的加密貨幣熱潮,過度投機最終都導致了市場的劇烈震蕩和大量財富的蒸發。AI領域同樣不能幸免。當媒體鋪天蓋地宣傳“AI將取代一切”,當投資者不計成本地追逐AI概念股,當創業公司僅憑一個AI概念就能獲得天價估值時,我們距離泡沫的頂峰可能就不遠了。
歷次經濟危機和股災的陰影始終存在,它們提醒我們:技術進步的長期價值與資本市場的短期波動并不總是一致的。AI不是萬能的,它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發展規律。真正的價值創造,來自于技術與實際需求的深度融合,來自于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非空洞的概念炒作。
因此,無論是投資者、企業家還是普通公眾,都應保持一份冷靜與理性。在擁抱AI的同時,要穿透喧囂的輿論泡沫,關注技術的本質、應用的實效和商業的邏輯。
對于投資者而言,理性的選擇是既不否認 AI 的長期潛力,也不盲目追逐泡沫化的估值。
對于行業而言,唯有回歸技術突破與商業變現的平衡,才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而非資本狂歡后的一地雞毛。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