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剛過,大疆開啟了雙11促銷活動。小紅書嚴選、大熱單品Osmo Pocket 3迎來上市之后首次降價,運動相機Osmo Action 4、Mini 4 Pro無人機等產品降幅更是高達千元。
這波降價很快引發消費者的討論和抗議。一方面,大疆此次降價之前雖然也放出了預熱,但覆蓋實在有限,導致不少消費者早買早虧;另一方面,一些消費者表示,電商平臺還有價保政策,但線下渠道沒有任何類似的優惠政策。
大疆降價的行為當然有合理的理由支撐。在消費電子行業,當產品走向生命末期,廠商選擇降價清理庫存再正常不過。以Osmo Pocket 3為例,推出已經接近兩年,坊間還傳聞Osmo Pocket 4即將推出。但大疆的特殊之處在于,這么多年它幾乎沒主動調過價,Osmo Pocket 3甚至很長時間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加價購買的不在少數。
更合理的解釋來自友商的反應。
消費者沒等來大疆的補償,卻收到了來自隔壁友商老板的道歉:10月13日,影石創新CEO劉靖康向消費者致歉,并發放100元無門檻代金券。
他發文稱,“可能有一部分因為我們影石的原因導致DJI大幅降價,為向很多剛購買DJI產品的消費者表達歉意,在10.2到10.8之間購買大疆產品的客戶曬訂單證明可獲得影石100元無門檻代金券。”
試圖對大疆版圖橫插一腳的遠不止影石。早在去年年底就有媒體爆出,vivo在去年年底立項手持云臺相機產品,其首款其首款產品已完成開模,預計明年能發布。而就在不久前,另一個手機廠商OPPO也傳出入局手持智能影像設備。這也意味著,過去在多個戰場獨占鰲頭的大疆或許很快要面臨多線作戰的情況。
和其他消費硬件品牌不同的是,大疆是國內少有的“果味”濃厚的公司——它往往不是跟隨者,而它創新的品類又屢屢獲得了相當的成功,這讓大疆的想象力一路狂飆。最明顯的例證是,過去十年大疆的營收規模從創始人汪滔當初預估的200億元漲到了800億元。同時盡管這個收入規模比起小米和華為要小上一個量級,但比起全球影響力,大疆卻絲毫不虛。
過去大疆就像它的核心產品無人機一樣,垂直起飛,只有天空才是它的對手。但現在,來自競爭的壓力正在讓它緩緩懸停。
01 產品主義的勝利
2015?年,大疆創始人汪滔在一次采訪中談及了大疆的產品邏輯:“我們非常崇尚比較酷、比較美好的東西;在追求美的過程中會轉化成一種戰斗力,這種戰斗力最終會做出好產品。”
2013年,無人機行業還處于啟蒙階段:一方面,好用的無人機產品不是沒有,但是貴,有的成本甚至高達上萬美元;另一方面,市面上也存在200美元的產品,性能一言難盡。其中一個技術難點是,無人機起飛轉向會抖動,如果想要呈現好的拍攝效果,就需要用云臺去抵消震動。但當時行業的有刷電機精度、頻率都不夠,開發的云臺沒辦法抵消機身飛行時的震動。
汪滔決定做一個更好的。大疆選擇用更貴的無刷直驅電機做云臺來開發云臺并更換了多個團隊編寫控制算法,從而成功做出了更好的云臺。這個決策成為了大疆精靈系列無人機成功的關鍵之一。
這種產品邏輯貫穿了大疆發展的始終。比如另一個大熱單品手持云臺相機Pocket,大疆花費兩年,出了三版設計方案,最后才敲定最終的產品形態。
這讓大疆無論是在主業還是衍生業務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無人機業務為例。2013年,面向大眾的Phantom(精靈)多旋翼飛行器出來,簡單的操作、實用的功能,再加上679美元的價格(當時自己組裝一臺無人機基本在1000美元以上),大疆精靈直接成為市場的爆品,大疆當年的收入增長了4倍。
到了2014年,全球無人機概念爆發,相關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多了起來。2015年初,雷柏科技5000萬投資無人機公司零度智控,主打迷你航拍的Zano無人機在歐洲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創造了300萬美元的眾籌紀錄,Lily Camera宣布自己拿到了推特基金的1500萬美元融資。
不過不久后,這些公司要么倒閉,要么被收購,還有就是像零度智控、極飛這樣,放棄消費級無人機,轉型做農業。
唯一能與大疆一戰的大概就是3D Robotics,福布斯曾把它稱為“大疆的強大對手”,當時累計融資1億美元,有錢有實力。但3D Robotics的Solo無人機出來后,面對降到1000美元的精靈3,也惜敗,最后10萬臺的出貨量只賣了兩萬多臺,不久后公司裁員,轉做企業級軟件市場。
此次無人機大戰,大疆的地位穩固下來。2016年大疆營收增長64%,接近百億。根據大疆自己的說法,從2011年到2016年,大疆在全球的銷售額增加了約160倍。
大疆的勝利本質是產品主義的勝利。把大疆的產品邏輯簡單翻譯一下,大概就是喬布斯那句“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
02 被盯上的市場
過去大疆的競爭壁壘主要是研發投入帶來的體驗升級,以及隨之而來的專利壁壘。據報道,截至2025年10月,大疆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過3.8萬項技術專利,覆蓋飛控系統、云臺、圖傳技術、電池、電驅、電控等無人機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產,以及影像處理、通信等多個領域。
但當下,這種技術壁壘正在有瓦解的趨勢。
一方面,在開源AI框架的幫助下,中小廠商也能得到高質量的算法支持,從而在自動跟隨等多個方面獲得和大疆近似的體驗。
另一方面,大疆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來自其他領域的玩家。舉個簡單的例子,Osmo Pocket 3僅僅今年銷量就預計突破千萬,同時每臺利潤都相當于十幾部國產?Android?手機。因此不少廠商也想分一杯羹,而盯上這些市場的玩家往往擁有一些可復用的技術優勢。
比如今年7月28日,影石創新提前發布了“影翎Antigravity A1”無人機。作為全景相機龍頭,影石創新在全景影像技術領域擁有多年積累,高性能成像硬件、防抖算法、全景拼接和AI圖像處理等關鍵技術都直接遷移至無人機,實現高清穩定影像采集和智能內容生成。
更典型的是手機品牌跨界做手持智能影像設備。
移動影像是過去幾年手機行業最卷的方向,OPPO和vivo的影像團隊規模都超過千人,近十年來的累積投入也都超過100億元。防抖算法、色彩還原技術、全景拼接算法等技術對于手機廠商而言并不存在多高的技術門檻。Osmo Pocket3的核心價值——“便攜+穩+高畫質”,這些手機也都基本能做到。
而在供應鏈層面,手機廠商和手持智能影像行業的重合度也比較高。比如光學模組的舜宇光學、歐菲光等。甚至依靠手機出貨量規模,手機廠商在這塊還要更占優勢。
如果市場的蛋糕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那么大疆或許還沒那么著急推進降價。但現在,消費級無人機的市場增速增在放緩。據QYR(恒州博智)數據,2023年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銷售額達71億美元,預計2030年達120.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8.0%。這意味著市場將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用戶決策更趨理性,產品迭代需求放緩。產品體驗可能會逐漸拉齊,取而代之的是價格和成本管控的比拼。
這顯然是大疆很難接受的。
03 寫在最后
除了降價,大疆今年也在不停拓展邊界。
7月底,大疆發布了首代全景相機Osmo 360,官宣進入影石創新的基本盤全景相機領域。8月6日,大疆發布首款掃地機器人ROMO,正式進入家庭智能清潔市場。
這兩款新產品部分繼承了大疆過去的產品路徑——復用此前的技術積累。據報道,大疆從關聯的技術模塊部門各自抽調一個人組建項目團隊,目前掃地機團隊超100人。全景相機則直接疆將無人機上的視覺感知、影像技術和云臺增穩能力等技術應用其中。
但這兩款新產品又不是有明顯“大疆味”上新。掃地機器人已經是高度成熟的市場。即便放眼全球,前五名里有四家來自中國(石頭、科沃斯、小米、追覓),合計市占率47.5%。在國內,科沃斯、石頭、云鯨、追覓等幾家頭部企業瓜分了九成市場。新產品也沒有像前輩們那樣顛覆消費者的體驗,在社交媒體上,有不少消費者反饋了不少大疆掃地機的問題。
或許一家企業既需要用產品解決發展問題,也需要尋找產品之外的答案。
參考來源:
1、界面新聞:OPPO也要做手持云臺相機,產品對標大疆
2、陸玖商業財經:大疆多產品降價,消費無人機寡頭也難逃“焦慮”?
3、晚點LatePost:大疆之路:汪滔的底色、方法論、競爭策略、擴張與邊界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