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寸屏幕上,游戲幀率穩定在165Hz,聯想Legion Tab游戲平板在玩家手中流暢運行著大型游戲,但這款備受好評的產品卻未能讓聯想在安卓平板陣營中更進一步。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平板市場同比增長9%,聯想平板以24.7%的增長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在中國市場,聯想的表現更為搶眼,第一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更是高達45.7%。
然而在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聯想平板在全球市場排名中仍位居第四,排在蘋果、三星和華為之后,緊隨其后的小米與聯想市場份額的差距也只有0.1%。
聯想平板如同一名考試分數進步明顯,但成績排名依然原地踏步的學生,其增長背后的市場格局就像封印了一般,聯想想努力掙破,但結果卻不如人意。
01?細分市場的精準打擊?
聯想平板在2025年上半年的表現可圈可點。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7.9%,排在蘋果、華為和小米之后,位列第四。細分領域表現更為搶眼,Legion Tab游戲平板季度出貨量實現翻倍增長,成為拉動整體增長的核心動力。
教育市場是聯想平板的第一大引擎。聯想以31.3%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Chromebook市場首位。在日本GIGA學校項目的設備更新需求推動下,聯想Chromebook出貨量達350萬臺,同比增長26.9%。
這一優勢不僅體現在硬件銷售上,更體現在聯想對教育場景的深度理解與定制化服務能力。
游戲平板市場成為聯想的第二個增長引擎。隨著消費者對游戲場景興趣日益增長,游戲平板已成為一個細分增長品類,尤其在亞洲地區表現突出。聯想Legion Tab系列憑借165Hz高刷新率屏幕和驍龍8 Gen3處理器等配置,成功抓住了這一細分市場的需求。
“國補”政策為聯想平板增長注入外部動力。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平板市場在“國補”政策刺激下,消費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21.5%,突破800萬臺。聯想旗下Y700和小新平板Pro兩款產品出貨量占比明顯提升,并帶動了聯想平板均價上漲。
在營銷打法上,聯想平板采取的是“細分市場精準打擊”?策略,不同于蘋果iPad的通用性設計,聯想為不同使用場景量身定制產品。
在游戲平板領域,Legion Tab系列憑借專業級配置脫穎而出,8.8英寸屏幕卻擁有3K分辨率,“整體性能直接拉滿,簡直是電競玩家的夢中情板”。
面向主流消費市場的小新平板系列則平衡性能與價格,小新Pad Pro系列以2.9K分辨率的OLED顯示屏和親民價格吸引大眾用戶,在“國補”政策刺激下,這兩款產品出貨量占比明顯提升,并成功帶動了聯想平板均價上漲。
商用市場是聯想平板的傳統優勢領域,去年全年在政府、教育及大型企業市場實現出貨量超60萬臺,市場份額達35.7%。
聯想近日發布的YOGA Pad Pro 14.5平板還首發了國產首款5nm自研SoC,展現了聯想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布局。
02?安卓內部競爭?的高山?
盡管增長迅速,聯想在安卓平板陣營仍排在三星和華為之后,排名第四的小米與聯想的差距也微乎其微,這反映其在整體戰略上存在一定短板。
我們先來看三星,品牌構建了從入門級A系列到高端S系列的完整產品矩陣,例如,三星Galaxy Tab A9以約人民幣1000元的起售價占領入門市場,與聯想同是入門級的Tab K11相比,雖然Tab A9在屏幕尺寸和RAM方面配置較低,但價格更具競爭力。
而在中高端市場,三星以直營渠道為主,憑借多年積累的全球品牌影響力和營銷網絡,在各地市場建立其非常高的品牌認知,而聯想的海外策略大多以本地化切入,通過攜手當地的合作伙伴來服務客戶,在特定市場或能略有優勢,但品牌的整體影響力還是不如三星。
至于華為和小米這兩個國內的老對手,華為有鴻蒙生態協同優勢,在用戶體驗上更勝一籌,特別是辦公與娛樂的平衡做得非常出色,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辦公解決方案,例如MatePad 11在進行文檔編輯和觀看多媒體內容時,橫屏顯示功能和多任務操作的流暢性就是這款產品的賣點之一。
小米則通過“全系列對標蘋果”策略實現了銷量的快速增長,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平板出貨量達305.1萬臺,同比增幅高達42.3%,構建了從入門到旗艦的完整產品矩陣,每一款產品都鎖定蘋果iPad系列中的對應機型,在中國市場,小米在消費者心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都要勝過聯想一籌。
總體而言,與上述友商相比,聯想平板存在三個明顯的短板。
其一,生態建設不足,華為的鴻蒙生態和小米的米家生態的口碑是通過一場又一場的硬戰,實實在在贏回來的,聯想平板使用的安卓系統在多任務處理與橫屏體驗方面都有不足,特別是華為平板構建的跨設備協同體驗,聯想的差距不小。
其二,高端市場號召力有限,聯想平板雖然在中低端市場表現出色,但在高端市場的號召力仍有提升空間。反觀蘋果,以36.1%的市場份額獨占鰲頭,在高端用戶心智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與華為和三星的競爭中,也缺乏自研系統、自主芯片這類能夠體現品牌差異化優勢的殺手锏,在用戶心中,總感覺聯想的平板產品“差了那么點意思”。
其三,全球消費市場布局不均衡,聯想平板在美國等市場主要通過官方渠道銷售,在亞馬遜、百思買等主流電商平臺覆蓋面有限,這限制了產品在市場中的可見度和購買便利性,直接影響消費市場份額。
03?AI戰略?落地的現實瓶頸?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聯想的未來戰略圍繞兩大核心展開:AI技術普惠和生態系統構建。
今年的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推出了多款AI平板電腦及配件,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Luca Rossi表示,從自適應形態產品和AI工作站,到手持游戲掌機、創作者平板,聯想正在充分展現科技為個人和企業帶來的價值。
在生態系統構建方面,聯想公布了“3 x 6+ x N”生態合作戰略——基于聯想商用平板“硬件+軟件+服務”三大核心能力,立足政府、教育、醫療、金融、制造、零售六大重點行業,積極與行業合作聯盟實現生態聯動。
我們先來看聯想的AI技術創新,為了增強產品的AI能力,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超級智能體是提高生活質量和生產力水平的下一個引爆點”,因而在今年發布的多款產品中都引入了智能體。
可是對照著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對智能體的看法,他認為隨著基礎模型的日益強大,開發應用會變得越來越簡單,“只要用‘人話’把工作流說清楚,再配以專有知識庫,即可做出一個很有價值的智能體,比‘互聯網時代制作一個網頁’還簡單”。
這也是說,在大模型時代,智能體的技術門檻并不高,以目前聯想天禧個人超級智能體的功能表現來看,與市面上的心響、Manus等產品大同小異,在這種情況下,聯想很難形成差異化優勢。
至于“道理誰都懂,但實行起來很難”的生態建設,聯想缺乏天然流量池的短板完全暴露出來,與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相比,聯想在用戶獲取和沉淀方面處于劣勢。
互聯網巨頭擁有強大的用戶平臺和活躍的生態系統,能夠輕松地將智能體功能集成到現有服務中,而聯想作為硬件廠商,不具備這種能力。
再加上聯想的AI創新,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外部供應商,從芯片這類硬件,到操作系統這樣的軟件,長期以來都沒有“核心技術”,比如聯想能夠運行端側AI,本質是因為英特爾推出了Meteor Lake芯片,這種依賴使得聯想在產業鏈中缺乏核心話語權,難以主導自身生態系統的構建。
聯想要想有所改變,則需要內部組織架構和資源配置進行深度整合,而這又與聯想“重營銷、輕研發”的路徑依賴相背離。
根據聯想發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一財季業績報告顯示,聯想集團在報告期內的銷售及分銷成本為9.55億美元,行政費用為6.77億美元,而研發費用為5.24億美元。
研發成本僅占營銷總額(188.3億美元)的2.78%,這一資源配置模式,與AI技術研發所需的高強度投入形成鮮明對比。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