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做爰A片免费看网站爱酱

國產OLED屏幕,距離領跑還有多遠?

2015年,小米5發布前夕,核心的AMOLED屏幕卻因雙方團隊“發生了激烈爭執“而被三星斷供。隨后,雷軍連夜從北京飛赴深圳,在飯局中喝光五瓶紅酒向三星中國高管賠罪以求恢復屏幕供應。?

這一幕,正是早年中國顯示產業的真實寫照。過去,三星、LG長期壟斷全球OLED市場,核心材料與設備被日韓企業牢牢把控,國內顯示產業在高端領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

如今,這一格局已徹底改寫。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OLED顯示面板出貨量將達571萬平方米,京東方、維信諾、天馬微電子、TCL華星更是躋身全球OLED面板廠商前五,“中國屏”已經從“追趕者”變成了“并行者”,并且正在多條跑道上向“領跑者”的位置發起沖刺。?

01

艱難起步

任何產業的崛起都離不開早期的積累與探索,國產OLED屏幕的發展也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OLED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相關研究幾乎一片空白。在此背景下,清華大學于1996年率先成立OLED項目組(即維信諾公司的前身),開啟了國內OLED技術的系統性研究,為國內OLED技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與技術根基,成為國產OLED屏幕產業發展的關鍵推動者。

2001年,國產OLED屏幕從實驗室研究邁向產業化嘗試,維信諾公司在北京成立,聚焦隔離柱技術,這是OLED屏生產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OLED屏幕的顯示均勻性、壽命等核心指標,為后續柔性OLED屏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005年,奧來德公司在長春成立,最初依托吉林大學實驗室的技術資源,專注于OLED有機發光材料的研發。在站穩材料領域后,奧來德于2012年組建專項研發團隊,研究起了蒸發源(OLED制造中用于蒸鍍有機發光材料的核心部件),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關鍵領域的研發空白。

2011年,京東方在鄂爾多斯建設了5.5代AMOLED生產線,正式踏足AMOLED領域。

然而,國內OLED產業的起步并不順利。一方面,國內技術積累薄弱,與日韓企業存在代際差距,產業鏈配套近乎缺失,多數環節依賴進口,蒸發源設備更是完全被日本Tokki壟斷,國內面板企業難以買到優質的蒸鍍機和蒸發源,直接導致面板生產良率難以提升。

另一方面,市場對國產OLED屏幕的信任度低。以小米為例,其2016年推出的紅米Pro手機就曾因使用了京東方、和輝光電的 OLED 屏引發爭議。不少用戶表示屏幕偏暖,默認模式下都有種開啟了“黃屏”護眼模式的錯覺,畫面精細度也不夠,不如三星的屏幕。

企業既要承擔高額研發投入,又要面對市場開拓的難題,急需一個機會來打破困局。

02

從跟跑到并跑

機會來了。

2017年,全球顯示市場迎來了技術革命,OLED屏幕良率得到顯著提升。LGDisplay的OLED良率已超過85%,三星中小尺寸OLED生產線A3的良率已超過80%。OLED技術開始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商業化。

2017年9月13日,iPhoneX發布,進一步加速了OLED屏幕的主流化進程。它首次采用了柔性OLED屏幕,通過“劉海屏”設計實現了近乎全面屏的視覺效果,一經推出便引爆了市場。隨后,各大手機廠商迅速跟進,將OLED屏幕應用于其旗艦乃至中端機型。

與此同時,政策與資本也在同步發力。國家將AMOLED技術國產化納入了“十三五”規劃,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優惠、專項基金支持京東方、維信諾落地產線,社會資本也加大對上游材料、設備企業的投入,為國產OLED承接市場需求、突破產能瓶頸托底。

2017年,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實現量產,開啟了柔性顯示的新紀元;維信諾的產線建設創下了紀錄,其昆山第5.5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僅用98天便實現了量產。

技術突破的同時,國內企業開始逐漸掌握話語權。2017年5月,由維信諾主導制定的"IEC62715-6-2柔性顯示器件環境試驗方法"國際標準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個在柔性顯示領域立項并發布的國際標準,標志著中國企業首次在OLED核心技術領域擁有全球規則制定權。

為規避供應鏈風險,國內手機廠商開始積極與國內面板企業合作,進一步促進了行業發展。小米與TCL華星建立戰略合作,并共建聯合實驗室;天馬與OPPO聯合推出了低至1尼特的護眼OLED屏幕,并通過技術合作降低有害藍光,其柔性OLED屏幕的刷新率可達240Hz。

圖片來源:華星

與此同時,國內企業積極探索,打破國際技術壁壘,逐步構建自身的獨特優勢。合肥欣奕華憑借多年研發設計經驗,攻克了OLED蒸鍍機膜厚均一性、穩定性和微米級高精密定位技術難題,成功研發OLED蒸鍍機,大幅降低了國內面板制造企業的采購成本。

?圖片來源:欣奕華

維信諾自主研發的ViP技術,采用半導體光刻工藝替代了傳統的精細金屬掩膜版(FMM),不僅能實現1700PPI的超高像素密度,滿足高端折疊屏、VR/AR設備對清晰度的要求,還通過Tandem疊層器件結構等技術,相較傳統AMOLED可實現6倍的壽命或4倍的亮度提升,目前已進入量產階段。

圖片來源:維信諾

此外,國內OLED廠商正不斷探索新的應用場景。在車載顯示領域,國內面板廠商與汽車品牌合作,開發耐高低溫、抗老化且符合國際標準的車載屏幕;在醫療顯示領域,2024年11月,TCL華星正式宣布其21.6英寸4K印刷OLED醫療顯示屏開始量產,成為全球首家實現該技術商業化的企業。

從中小尺寸的智能手機到超大尺寸的電視,從消費電子到專業顯示,國產OLED屏幕正在構建更為完整的生態鏈條,在全球顯示產業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03

距離領跑還有多遠

并跑之后,更長的跑道才剛剛開始。

核心材料與設備的“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目前,OLED有機發光材料、高精度金屬掩膜板(FMM)等核心材料仍主要依賴進口,特別是在高性能紅光、綠光材料,以及決定面板壽命和效率的藍光材料方面,國內企業仍需依賴日本出光興產、美國UDC等企業供應。

從CINNOResearch的統計數據來看,國內設備供應商在OLED制程中的覆蓋比率整體只有39%。蒸鍍、曝光等前道核心工序,國產化率甚至低于20%。蒸鍍設備仍由日本Tokki主導;曝光設備主要掌握在佳能、尼康等日本企業手中;化學氣相沉積(CVD)/物理氣相沉積(PVD)等氣相沉積設備領域,則被美國應用材料(AMAT)、日本東京電子(TEL)等所掌控。

圖片來源:投資界綜合

產業鏈協同創新有待加強。國內顯示產業在上游材料、裝備企業與下游面板、終端應用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機制尚不夠完善,從而導致“好材不敢用、好材沒人用”的局面。以OLED終端材料為例,產品從驗證到量產導入通常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即便上游材料裝備企業開發出合格產品,但下游企業因驗證周期長、風險考量或慣性依賴而采用意愿不高,直接導致上游企業研發投入難以回收,國內顯示產業在核心材料領域的自主化進程陷入惡性循環,進一步依賴外部成熟產品,最終削弱整個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雖然國產OLED廠商已占據超45%的份額,但在高端領域,與三星、LG等企業仍有較大差距。三星長期為蘋果供應pro系列的OLED屏幕。相比之下,京東方雖然已進入蘋果供應鏈,但此前主要僅為標準版iPhone供貨,到今年才首次為iPhone17Pro機型供應部分屏幕。

最重要的是,除三星外,全行業仍處于技術導入期向規模化成熟期過渡的承壓階段。OLED產業具有“長周期、高杠桿、高研發投入”的特點,致使行業普遍面臨“營收增長但利潤承壓”的困境。

以維信諾為例,其主營業務是AMOLED新型顯示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目前的市占率已經是全國第二,僅次于京東方。但在AMOLED賽道上,公司已經連續四年巨額虧損。2021年至2024年間,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5.19億元、-20.66億元、-37.26億元和-25.05億元,四年來累計虧損近百億元。

圖片來源:維信諾《2024年年度報告》

下一步,國內OLED企業要向高端、向盈利。聚焦高附加值、高增長潛力的細分市場,例如高端筆記本電腦、車載顯示以及折疊屏等創新形態產品,避免在已陷入價格戰的紅海市場中過度消耗;提前布局下一代顯示技術專利,針對MicroLED巨量轉移、量子點發光材料等關鍵領域,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研發團隊,掌握核心技術話語權;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能力,通過資源共享、風險共擔,推動產業升級。

04

結語

回溯國產OLED的突圍之路,從國內企業的艱難起步,到抓住機會實現產能反超,再到京東方、維信諾等企業躋身全球前五。這不僅是一條產業逆襲路,更是中國顯示產業打破日韓壟斷、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的突破路。?

如今,國產OLED出貨量不斷提升、覆蓋消費電子到車載顯示等多元場景,國內手機廠商再也不用擔心斷供風險,“中國屏”不再是追隨者的代名詞,而是成為定義技術方向、重塑市場規則的核心力量。?

然而,并跑與部分領跑并非終點。真正的領跑,不是出貨量的數字游戲,而是在下一代顯示技術中掌握標準制定權、專利壁壘和產業鏈主導權。?

中國屏要想真正領跑,還須繼續前進。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

標簽: 消費電子
國產OLED屏幕,距離領跑還有多遠?
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