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云棲大會,阿里巴巴的掌舵人吳泳銘,作出了兩個關于ASI(超級人工智能)的判斷:
“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統;超級AI云就是下一代的計算機。”
吳泳銘預言,“大模型將會吞噬軟件,未來幾乎所有與計算世界打交道的軟件可能都是由大模型產生的Agent,每個人都將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個Agent。”
回到現實,過去半年涌現的Agent相關產品,超過了2024年的總和,10個創業者有8個在做Agent。
盡管Agent應用成為了共識,但卻卡在了爆發前夜,用戶的高預期與差強人意的效果形成了對比。
“欲致富,先修路”,如此樸素的道理同樣適用于Agent領域。
骨感的現實,讓亞馬遜、谷歌、阿里等一眾云廠商回過頭來把重點放在了Agent Infra建造上,AI時代的“新基建”的競爭正在緩緩拉開序幕。
從移動互聯網到AI新敘事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地相似。AI新敘事軌跡,正在與移動互聯網慢慢重合。
2010年前后,智能手機開始逐漸普及,社交與生活類的App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微博、美團等應用相繼推出,覆蓋了社交、生活服務、地圖導航等領域,App初步呈現出爆發的跡象。
然而,由于技術因素,這一時期移動App發展受到了算力、網絡速度和開發成本的限制。
用戶和市場旺盛的需求,最終倒逼底層基礎設施走向升級。云計算和4G網絡的出現,推動了App生態迎來全面爆發。
App的繁榮與基礎設施升級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即應用的崛起倒逼基礎設施升級,而基建的成熟又反過來推動應用的規模化落地。
視線拉回到現在,新的歷史周期開始轉動。今天的AI Agent一如當年的App,被迫卡在了爆發前夕。開發者、企業和用戶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樣面臨著算力成本高、缺乏適配開發工具和安全合規等困境。
參照移動互聯網的進化經驗,就像當年的App需要云計算一樣,Agent的爆發也需要更強大的基建支撐。
這或許意味著,誰在布局下一代Agent Infra,誰就有可能率先拿到“船票”,催化新一輪Agent全面爆發。
Agent Infra酣戰進行時
Agent應用的“陣痛期”來得比想象中更早,本質是因為當前強烈的使用需求與底層基建設施的錯位。
目前,Agent已經進入從單一模型到復合智能體,從能力增強到工作替代,從單模態到類人多模態的時代。
每一輪技術革命都遵循著“需求爆發-基建升級-生態繁榮”的規律。Agent的崛起不是孤立的技術突破,而是AI發展史上的必然階段。Agent也將沿著,從“卡脖子”到“水電煤”的基建演進中。
現階段,Agent Infra仍處于非常早期階段,已經有一些創業公司嗅到了商業的氣息。比如Manus Agent背后支持的E2B,該公司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沙盒環境,能夠讓AI Agent在云端安全運行。Agent可以使用沙盒創建文件、使用瀏覽器、分析數據、編寫小型應用程序等。
將現在的Agent Infra領域做個劃分,大致有Environment(環境)、Context(上下文)、Tools(工具)、Agent Security(Agent安全)幾個細分賽道。創業公司的能力和資源有限,因此只能集中在某個垂類進行單點突破,上面提到的E2B就聚焦于Environment下的Sandbox(沙盒)。
從長期發展來看,Agent Infra是一個綜合性的基礎設施體系。而云計算廠商的系統化能力能進一步放大Agent Infra的價值,互聯網時代云計算的優勢和積累也將轉移到新一代Agent Infra上。
縱向一體化,打通“模型-基建-應用”的全鏈路;橫向生態化,連接開發者、企業與用戶。更為重要的是,當云廠商疊加的規模效應被放大,實現的將是Agent的普惠。
基于此,部分人認為未來的云廠商可能變得更加“值錢”。“Agent Infra最終也將成為幾個頭部之間的游戲”。也是吳泳銘所下的判斷,“未來,全世界可能只會有5-6個超級云計算平臺”。
海外,以AWS、谷歌為代表的云廠商們紛紛開始打出了Agent Infra牌。
谷歌云推出了“Vertex AI Agent Builder”,核心定位是快速構建生成式AI驅動的對話代理,強調無代碼和企業數據集成。關鍵功能包括,無代碼控制臺、多代理協作、谷歌搜索集成等。
微軟的Azure上線了“Agent Factory”,支持設計、定制、管理和支持企業級AI應用和Agent的工廠,核心能力在于提供豐富的預制組件、可視化編排工具,并優先支持與Microsoft全家桶服務的深度集成。
現階段,谷歌和微軟推出的服務仍更偏向于平臺,而不是基建,最接近Agent Infra雛形的是AWS。
7月份,AWS推出“Amazon Bedrock AgentCore”的智能體沙盒。其中,AgentCore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服務組合,覆蓋了AI Agent部署中的關鍵環節,包括運行時環境、記憶管理、可觀測性、身份安全、工具集成、瀏覽器自動化與代碼解釋等七大功能。
AgentCore發布標志著AWS對AI Agent的理解進入了深水區,它解決的已不是如何構建一個Agent的問題,而是如何將成千上萬個Agent可靠、安全、高效地部署在企業環境中的生產力問題。
即便頭部廠商已經意識到了Agent Infra的重要性,但尚在探索期,還未形成完整Agent Infra體系,市場格局尚未確定。
這背后,也能看到國外云廠商對Agent Infra的一些共識:不再是簡單的模型服務,而是多維度的復雜系統,核心價值在于大幅降低Agent的開發門檻和部署成本,讓開發者無需從“造輪子”開始,能更專注于Agent本身的邏輯與體驗創新。
阿里云無影之解
在國內,Agent Infra也進入了云廠商視線,近期被頻繁提及,但最接近AWS系統性思考甚至有部分超越的就是阿里云的無影AgentBay。
對阿里云而言,Agent Infra是一次戰略上的錨定。
去年年初,在吳泳銘的主導下,阿里云在原有戰略產品基礎上新增了“通義大模型”和“無影云電腦”兩大戰略產品。無影事業部由阿里云彈性計算產品線下的一個子產品線,升級為阿里云一級事業部。
阿里云在Agent Infra的布局,看似是應對國外云廠商的競爭,其實是更早洞察了客戶的需求。
阿里云無影事業部總裁張獻濤表示,Manus爆火后,業界開始討論通用Agent怎么構建。他們觀察到英偉達投資的公司幾乎都在講Agent,這讓其意識到Agent Infra的機會,“應該賦能像Manus這樣的公司,讓他們能更高效地構建Agent”。
從大模型到超級AI云中間,需要過渡的樞紐和環境,無影最擅長的云電腦架構正是這個承上啟下的“超節點”。AgentBay這個詞也突然浮現在他腦中,Agent是前往星辰大海的艦船,AgentBay就是這些艦船停靠的海灣。
思考清晰后,張獻濤帶領團隊連夜開會調整產品方向,結合阿里云在計算、存儲、網絡基礎設施的能力,確定了AgentBay的研發方向。
“我們不斷跟客戶溝通,問他們到底需要什么能力。最初只是四個方面的Sandbox能力,后來是記憶系統,再到具備雛形的產品。”
最終,無影AgentBay于今年4月份發布,7月份正式商用。從時間線上,早于AWS產品3個月時間。
和AWS一樣,從產品定位上看,無影AgentBay遠超一個簡單的工具集。它是一個為AI Agent量身打造的“超級大腦”或“云上操作系統”,其核心價值在于,將AI Agent的“思考”(由大模型完成)與“執行”(在云端環境中完成)無縫連接。
架構層面,無影AgentBay是一個端到端的智能體即平臺解決方案,為AI Agent的開發、部署、運行和管理提供一套完整、安全、高效且具備強大工具能力的平臺化服務。
底層是Infra能力層,繼承了阿里云強大的IaaS能力,是AgentBay“超級計算機”比喻的算力基礎,使其具備彈性伸縮、高可用等云原生優勢。AgentBay采用Serverless化的算力調度模式,開發者通過簡單的API調用就能獲得彈性的云端算力,使用時按需調取,算力既充沛又不浪費。
通過“沙箱環境”和“安全管控”的雙重設計,解決了運行不可信Agent代碼的安全隱患。AgentBay為每個任務創建獨立的云上安全運行環境,任務一旦完成,沙箱就會立即被銷毀。Agent的潛在危險操作都被限制在沙箱內,即使Agent行為異常,也不會影響外部系統。
如果把阿里云視為AI“發電廠”,那么無影AgentBay就是“智能插座”,用戶無需關心復雜的底層技術構造,就可獲得“即插即用”的AI能力。企業通過無影AgentBay”接入阿里云,實現業務上多Agent協同。普通用戶連接手機等設備,即可運行自己的個性化Agent。這樣一來,就實現了“發電-輸電-用電”的閉環,讓AI得以普惠化。
AgentBay核心層是整個架構的“大腦”和“調度中心”,它包含了多個專門化、原子化能力的“子Agent”,這也是無影超越AWS所在。該層將復雜的能力模塊化,包括了具備瀏覽器自動化能力的Agent、深度研究能力的Agent、自主編程能力的Agent等。
經過近半年的公測,無影AgentBay已經擁有了完善的任務執行沙箱、智能運維、持久化記憶等能力,可動態調用云上算力、存儲及工具鏈資源,大大突破了Agent在本地設備上的算力限制。
今年云棲大會期間,無影AgentBay迎來升級,推出了自進化引擎、自定義鏡像、安全圍欄、跨環境共享等新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創新在于基于環境反饋的自進化引擎——Self-Evolving。一個開箱即用的Agentic強化學習服務,基于已有的沙箱和Agent建設框架,將復雜的自進化能力模塊化、服務化,可實現LLM行為優化、提示詞優化和MCP工具優化,讓企業無需組建龐大的AI團隊,即可為現有Agent注入“進化基因”。
這好比給AI Agent配備了一位專屬且不知疲倦的“教練”,時刻觀察著Agent比賽錄像,基于環境反饋分析其失誤和成功之處,再自動調整“戰術策略”,甚至為它打造新的工具。
商業化進展方面,無影團隊透露,當前主要和一些頭部的科技廠商合作。這些廠商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主要向其提供一些原子化的算力產品。后期,可能會逐漸擴展到更多具備開發操作能力的企業客戶。
結語:
Agent基建還在建設的早期,短期內解決低成本部署和開發問題,隨著基建成熟,Agent將從“單一功能”進化為“多任務管家”,滲透到辦公、醫療、教育等諸多場景。更久遠來看,Agent有望成為“數字伙伴”和個人標配,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基建足夠強大且普惠。
目前,國內的騰訊、華為等廠商也已經開始行動。參照上個時代互聯網的敘事模式,Agent Infra將成為下個角逐的戰場,成為新時代的“水電煤”存在。
當行業趨勢逐漸從傳統云計算向Agent Infra轉變時,阿里云迅速調整戰略方向,把云計算的技術積累和經驗轉化為Agent Infra的優勢。站在全球視野看,阿里云已經憑借戰略定位和系統化落地,贏得了先機。
從云計算到Agent Infra,阿里云始終秉持著“降低技術門檻,推動規模化落地”的核心理念。在Agent Infra領域,阿里云影全新升級定位:為全球企業和開發者提供全棧AI云電腦服務。
步入AI時代,阿里云的目標是要建立“全棧人工智能服務商”,智能能力、AI云計算網絡和服務三者缺一不可。
已經成立16周年的阿里云,依舊充滿了活力,繼續邁向超級智能的新旅程。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