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市的iPhone17,正遭遇口碑和銷量兩極分化。一邊是用戶對于創新停滯和材質妥協的吐槽;另一邊是一機難求的火爆發售場景,iPhone17系列首周銷量顯著高于前幾代。
原因在于蘋果也開始玩起了“增配降價”,一改以往“擠牙膏”式的配置提升,同時進行了起售價下調、提升存儲、影像升級等改變。這背后,是蘋果面對國內廠商沖擊時的焦慮加深——除了性能和配置被全面“碾壓”外,創新力枯竭正成為蘋果的短板。
與此對應的是,國內廠商在創新力上已實現了部分領域的“反超”,例如華為的衛星通信、小米的影像體驗,以及AI的全場景落地等方面。
這一點在9月25日的雷軍年度演講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體現:正式發布的小米17,在屏幕、電池、影像三個手機核心領域,均實現了國產技術的再次突破,例如M10屏幕的發光效率、金沙江電池的能量密度,都居于世界前列。
最大的亮點在于“妙享背屏”這一小米獨創技術,不僅重構了智能手機交互模式,也展現了小米在手機領域的創新能力,這不是簡單地多一塊屏,而是對功耗控制、續航能力、抗摔性能等方面的綜合考驗。
當晚,雷軍還特別提到了小米與iPhone、Mac、iPad等蘋果設備的互聯生態,包括支持互相消息查看等。在過去這或許有“蹭熱度”的嫌疑,但如今更多是小米“全面高端化”的自信表現。
小米17是對iPhone從“全面對標”到“創新趕超”的標志性一步,也是小米在長期技術投入之下“質變”的一個縮影——手機、家電、汽車、芯片業務的“全面開花”,預示著小米正從一家互聯網公司,逐漸成為“硬核科技公司”。
屏幕背后的創新力“逆轉”
從早期的黑白屏到彩色屏,到電阻屏、電容屏的顛覆性升級,再到折疊屏,可以說屏幕的演變,始終是手機更新迭代的核心標志,代表著使用和交互體驗的持續革新。
但近幾年來,除了材質、色顯、邊框等層面的微創新外,手機屏幕已經很久沒有實現大幅度的創新。這并不是說當下的屏幕做得不夠好,恰恰相反,經歷長期發展后,屏幕工藝已經進入高度成熟期,單純在屏幕本身已經很難做到“質”的進步。
這也是為什么小米的背屏設計能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這塊屏幕支持120Hz高刷和1600nit亮度,幾乎達到主屏的水準。而除了外觀顏值和高辨識度外,通過這塊小屏幕,還可以實現交互性、便捷度、能耗續航三個方面的提升。
具體來說,用戶可以在背屏上實現接聽和結束通話、開啟暫停計時等操作,背屏也能實時顯示時間、航班、外賣取餐碼、行程表等各類信息,無需翻轉點亮主屏,在提升使用效率的同時,還減少了手機能耗。
背屏同時也是用戶個性化表達的一個“窗口”,例如可將照片、表情包、動態寫真等設為滾動屏保,或是自定義動態簽名、音樂頻譜顯示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塊背屏解決了用戶自拍時“前攝能力弱,后攝看不到畫面”的痛點——在后攝自拍時,背屏提供實時預覽,顯示ISO、快門速度等參數,同時具備快門觸發、變焦調節等專業操作,對于拍照發燒友相當友好。
小米背屏為直板手機帶來了交互和個性化體驗上的革新,這并非只是靈光一現的“巧思”,其背后是國產技術的全面領先。多出一塊屏幕,對于手機能耗和空間使用是雙重挑戰,小米17在增加背屏的同時,實現續航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新一代金沙江電池全球領先的能量密度。
這一創新背后,也映射出兩個重要意義:一方面是交互上的“另辟蹊徑”,將對智能手機的交互邏輯提供新方向和啟發,也許在不久之后,背屏將成為直板手機的一個“標配”;另一方面,國內廠商開始真正能夠在創新力上,與蘋果、三星等巨頭進行正面對抗,完成從“跟隨者”到“定義者”的角色轉變,這也是國產手機高端化突破的必要前提。
背屏僅是小米17諸多創新力的一個代表,事實上小米17在性能、影像、續航等方面同樣實現了創新和提升。舉個例子,根據小米的測試,在相同環境下播放同樣的視頻時,當iPhone17再加一塊5000mAh磁吸充電寶的電量完全耗盡后,小米17仍有26%的電量剩余。
在創新技術的加持下,小米正在重新定義旗艦手機的價值,這也是其“全面高端化”的底氣所在。
成功方法論如何復制?
從手機到科技家電,再到汽車和芯片,近年來小米身上正呈現出事竟其功的特質,干一樣成一樣,這與不少“多線作戰會分散精力,導致最后每個都沒做好”的認知完全相反——四個萬億級賽道的全面突破,證明小米的成功方法論具有可跨領域復制的普適性。
手機領域自然不必多說,2025年上半年,小米手機全球份額達到14%,僅次于三星和蘋果,且同比增長率達到55%;在歐洲市場,小米份額已經超越蘋果。
家電方面,小米電視、空調等品類長期占據行業前三,根據IDC 2024年數據,小米在智能家居設備市場以38%的份額穩居第一。從今年第二季度的數據來看,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387億元,同比增長44.7%,其中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大增66.2%。
盡管在汽車市場是不折不扣的“后來者”,但小米僅用一年就實現了對特斯拉的超越。截至今年8月,小米SU7銷量連續9個月超過特斯拉Model 3,在2025上半年位居20萬元以上轎車市場第一。小米YU7上市18小時鎖單量突破24萬輛,等同于特斯拉Model Y半年銷量。當下小米汽車的唯一煩惱,或許只有產能。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在汽車市場所采取的并非“走量”策略,而是以高端定位切入,這主要得益于SU7 Ultra紐北賽道“最速量產電車”實力的“降維打擊”。小米的入局,正在打破汽車市場長期以來的格局和玩法。
造芯之路此前已經歷過失敗,但最終還是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今年5月,玄戒O1正式發布,小米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四家自主研發設計3nm旗艦SoC的企業。
汽車和芯片業務的成功,充分體現了小米的“中國速度”,人民網曾評論:小米在新能源汽車、國產芯片等領域接連帶來突破創新,證明只要奮起直追,后來者永遠有機會。
小米成功方法論能夠跨領域批量復制,底層邏輯是技術投入、高端化戰略、“人車家”全生態三個方面的支撐。
過去5年,小米在技術方面投入約1020億元,超過大部分科技巨頭的同期水平,雷軍表示,未來5年還將再投2000億元。在5年前,小米研發人員就已經達到1萬人,到了今年第二季度,這一數據已經超過2.2萬人。
技術創新為小米高端之路打破了“壁壘”,例如小米17有底氣全面與iPhone17正面對抗,正是源自多項技術的領先。小米智能大家電的“量價齊升”,以及SU7 Ultra拿下2025年上半年50萬以上轎車、純電銷量雙第一的成績,背后都是專注技術、堅持高端路線的必然結果。
小米的高端之路還在繼續延伸。9月25日,小米宣布推出汽車定制服務,這項服務此前是勞斯萊斯、保時捷等豪車的專屬,且價格極其昂貴。雷軍表示這是好不容易才說服團隊的結果,每月僅能支撐40臺車的訂單,只能“先干一年試試”。這顯然是一項費力、不賺錢,且無法規模化的業務,正如雷軍所說,這是“送給小米車主的禮物”,希望讓流水線千篇一律的產品,也能實現個性表達;
AI、OS、芯片三大技術底座,則是小米高端突圍的“基石”。自研AI大模型持續突破,澎湃OS構建萬物互聯的“底座”,隨著芯片的跑通,小米生態的最后一塊拼圖被補上。而汽車產品的發布,代表著小米生態已經從手機×AioT,升級到“人車家”全生態,即以人為中心,將所有智能終端連接在一起,帶來了無感互聯協同的新智能生活體驗。
數據顯示,在這一生態下,小米平臺鏈接設備數近10億,是全球最大的消費級物聯網平臺,也讓小米成為國際化的完整科技生態公司。
“硬核”質變
小米“用互聯網改變中國制造業”這一前十年歷史任務已經完成,2020-2030的新十年目標是成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領者”。
路程過半,小米的投入開始收到回報,手機、汽車、芯片等領域均進入創新成果的“井噴期”。雷軍也在演講中提到,小米在過去5年經歷了徹底的“蛻變”。
這種蛻變來自于很多方面,比如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三大鐵律”,但最核心的原因,或許還是堅定不移的持續創新力。
幼蟲從“化蛹”到“成蝶”的過程,身體器官會經歷多次劇烈變化,是“突破困境、實現新生”精神內涵的最好詮釋,也是小米近幾年變化過程的側寫。如同幼蟲身體結構簡單,幾乎所有器官都為“進食”服務一樣,小米幾乎所有投入都為“創新”服務,經歷多次陣痛,最終才能化蝶高飛。
雷軍在演講中多次提到小米一路走來的不易,比如芯片和汽車業務,此前他曾用“同時供養兩個孩子上大學”來進行形容。“改變,本身就是希望”,小米死磕硬核技術、拒絕“與平庸為伍”的理念,才造就了如今創新能力對產品的全面反哺。
如同蘋果、特斯拉等全球硬核科技的領軍企業一樣,小米也開始“從下游走向上游”,在持續創新能力的驅動下,一步步從早期的手機廠商,進化為覆蓋上游軟硬件研發制造、中游生態鏈協同、下游全渠道用戶運營的一體化企業。
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小米的“飛輪”還將繼續加速。目前小米已經建立起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其中位于北京昌平的手機智能工廠組測包裝備自研率達到96.8%,軟件系統自研率達到了100%,手機年產能達到千萬臺;2024年初建成的小米汽車超級工廠,引入超過700個機器人,車身車間關鍵工藝100%自動化,綜合自動化率91%。
當SU7 Ultra持續在紐北刷新紀錄,當玄戒O1填補中國大陸3nm芯片的空白,當小米17背屏開啟交互新可能,這些突破已經超越了單一產品的意義,成為中國創新科技“向上突圍”的縮影。
雷軍多次在演講中表示自己還是個年輕人,“50多歲正是闖的年紀”。同樣年輕的小米,已經取得了多項成果,但在創新“引擎”的拉動下,遠不會止步于此。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