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頭部Robotaxi企業,正在成為國際巨頭們越來越無法掉以輕心的存在。
作為AI在物理世界的典型應用,無人駕駛技術開始受到全球關注。當地時間10月9日,谷歌Waymo無人駕駛獲得《時代周刊》2025年最佳發明獎,而其中特別提到百度蘿卜快跑是Waymo在全球的最大競爭對手。
目前,蘿卜快跑、Waymo、特斯拉已經初步形成了全球無人駕駛“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如果僅從商業化規模和擴張速度來看,蘿卜快跑還與巨頭們實現了“身份互換”,即從“追趕者”變為了“領跑者”。
在技術成熟、成本下降、落地區域和車隊規模持續擴大、營收增長顯著等因素影響下,無人駕駛出租車已來到爆發前夜。蘿卜在海外的加速“快跑”,也間接讓Waymo和特斯拉壓力“拉滿”,具象化表現是兩者開始一改此前的穩健步伐,轉為加快部署。
《時代周刊》分析,蘿卜快跑進軍歐洲市場,促使Waymo開始加快在美國市場的落地腳步,其計劃在明年將業務擴展到邁阿密、達拉斯、納什維爾和華盛頓特區。
今年9月,特斯拉全面取消了邀請限制,向奧斯汀所有用戶開放無人駕駛叫車服務,并計劃年底前將Robotaxi服務擴展至舊金山、洛杉磯、亞利桑那州及佛羅里達州,覆蓋美國約半數人口。
Waymo和特斯拉的“被動”提速,意味著無人駕駛競爭開始進入新階段,即從技術積累全面轉向規模化落地。隨著技術方案、成本、安全性、運營經驗等各項基本條件日趨成熟,并得到足夠驗證,只需等待政策“開綠燈”,Robotaxi便可開啟“狂飆”。
土洋蘿卜,交替領先
Waymo在2018年就已開啟了Robotaxi業務的商業化,領先了蘿卜快跑近4年,但這一先發優勢在近兩年已經逐步被磨平——蘿卜快跑已經呈現出“后發先至”的發展狀況。
目前Waymo僅在美國的洛杉磯、舊金山、鳳凰城、奧斯汀、亞特蘭大5個城市實現了Robotaxi業務的商業化落地。而蘿卜快跑已經進入香港、迪拜、阿布扎比等全球16個城市,且還在不斷加速。
特斯拉盡管在今年6月才真正開啟Robotaxi商業化,但基于自身龐大汽車保有量所產生的海量行駛和道路數據,則是其獨特的優勢,依然有機會在體驗和規模上迅速實現反超。
在安全表現方面,蘿卜快跑同樣有更好表現。《時代周刊》指出,Waymo致傷事故比人類駕駛員少5倍,目前還是零死亡。而從蘿卜快跑的實際出險率來看,其安全性已經達到人類駕駛員的14倍。目前蘿卜快跑安全行駛里程已超2億公里,領先于Waymo的1.55億公里,且未發生過重大傷亡事故。
在領先的中國汽車產業鏈助力下,蘿卜快跑在車輛成本上有著更顯著的優勢,例如蘿卜第六代無人車成本僅為20萬出頭,是Waymo的約五分之一,與特斯拉計劃在明年量產的Cybercab成本接近(約3萬美元)。
據多家調研機構測算,蘿卜快跑在國內單公里運營成本約為0.8元,遠低于Waymo單公里1.2~1.8美元的運營成本,也略低于特斯拉的Robotaxi單公里目標成本(0.125美元)。
盡管受益于布局較早和更寬松的地區政策支持,Waymo在車輛規模和短期單量上相較蘿卜快跑有微弱優勢,同時由于中美用戶的客單價差異,Waymo的營收數據也高于蘿卜快跑,但靈活的出海策略、低廉的車輛和運營成本,都為蘿卜快跑的全球化快速落地提供了支撐,其市場化優勢正在持續領先,這或許正是Waymo和特斯拉必須加快腳步的原因。
從技術賽到競速賽
如果說此前幾年更多是Robotaxi的技術沉淀和商業化探索階段,那么2025年則是無人駕駛商業化擴張的元年,尤其是本土之外的市場部署。
與網約車、外賣等行業邏輯一樣,先行者毫無疑問將獲得顯著優勢,除了市場份額外,數據積累、基礎設施建設、品牌認知等多個維度也同樣會產生先發優勢,進而帶來“滾雪球”效應,形成穩定護城河。
因此在全球市場的布局和落地速度,將成為Robotaxi競爭的下一個勝負手。在這方面,蘿卜快跑已經領先了不止一個身位。
今年7月,蘿卜快跑獲得了包括001號車牌在內的50個迪拜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并在9月的迪拜世界自動駕駛交通大會上成為唯一為大會提供Robotaxi試乘服務的無人駕駛公司,僅在迪拜一地,蘿卜快跑未來就將部署超1000臺無人車。
據彭博社和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蘿卜快跑正在探索將業務擴展至澳大利亞、東南亞、瑞士、土耳其等更多市場。
在出海策略上,蘿卜快跑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除了自身開拓外,今年以來蘿卜快跑還先后接入了Uber和Lyft兩大國際出行平臺,借此實現在歐洲等市場的快速落地。預計在明年,蘿卜快跑就將率先落地英國和德國,并在歐洲市場部署數千臺無人車。
今年4月,Waymo在東京啟動首次國際道路測試,預示著其下一站或許是亞洲市場。而特斯拉已經確認Robotaxi業務將進軍沙特阿拉伯,并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分別部署亞洲和歐洲市場。
Waymo和特斯拉的加速,一方面是長期技術沉淀所帶來的爆發,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于蘿卜快跑的“壓迫感”,使他們不得不改變以往的平緩節奏,否則差距可能會被越拉越大。
從技術的成熟程度看,三家并未拉開數量級的明顯差距,但蘿卜快跑的效率更高,動作更敏捷,通過在中國復雜路況中磨練出的技術,在不同地區也具備更強的適應性。短期來看,蘿卜快跑在這場“競速賽”中的優勢或許還將持續擴大,當然前提是建立在蘿卜快跑也能獲得與Waymo和特斯拉相對平等的政策環境。
下一個“新能源汽車機會”
落后歐美近百年發展史的中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在新能源車領域快速實現“彎道超車”,企業的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一定程度上也要歸功于中國前瞻性的布局、高度的決心,以及強大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無人駕駛這一新的萬億賽道,如果具備同樣開放且有力的政策支持,或將有機會復制新能源汽車的成功經驗,在全球無人駕駛市場實現“中國領先”。
無人駕駛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據高盛研報,全球Robotaxi市場將很快迎來爆炸式增長,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457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超過60%。在這一趨勢下,全球多個國家地區已開始在政策法規方面“松綁”。
其中美國最為激進,早在2023年,Waymo和Cruise就被批準在舊金山全天候運營付費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去年底,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公布的AV-STEP草案,明確了Robotaxi的政策法規框架,同時通過取消年度豁免上限等方式促進研發與商業化進程。
可以說,Waymo能夠較早商業化落地,并在車隊規模上實現領先,正是受益于其所在地區的政策支持。
德國、日本、瑞士、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也開始加速推進政策立法,為自動駕駛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掃清部分障礙。不久前香港政府也表示已為自動駕駛車輛建立規管框架,目的在于加速自動駕駛在香港的規模化發展。
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對待無人駕駛的態度更為謹慎小心,盡管在北京、武漢等部分地方已有征求意見稿,但受限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和復雜的交通情況,國家層面的立法尚沒有大動作。
手握數據和體驗優勢,同時疊加規模效應,蘿卜快跑已經在全球樹立起了無人駕駛出海的標桿。但這并不足以讓蘿卜快跑實現持續領先,在國際巨頭紛紛發力“搶灘登陸”的態勢下,想要全面起飛,蘿卜快跑或許還需要政策這陣“東風”的助力。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