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偉大的企業追求“人事兩全”。
本文為華為原人力資源副總裁、深圳市基業長青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吳建國在“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上的演講實錄,紅餐網整編發布。
餐飲人都說,穿越周期要組織力,但是真正知道組織力是什么的人不多。我對組織力20多年的心得總結下來,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不能靠老大一個人或者幾個牛人,當門店規模到了10家、20家以上,就要把個人的能力轉化成企業的能力,讓企業擺脫對個人的依賴,這就叫組織力。
再深化一下,組織力可以分解成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人。怎么選對?怎么培養?怎么激勵?人怎么形成組織的合力?這是“人”系統的組織力。
另外一部分是事。比如戰略管理、產品創新、品牌管理、運營管理、供應鏈管理,這些都是“事”系統的組織力。
二者共同形成“人事兩全”。之前來紅餐主要講“人”的組織力,今天我想從“事”的角度談一談,如何用流程來擺脫低效管理。
中國餐飲三大痛點:品質不穩、運營低效、人才不強
所有的企業家,包括餐飲企業,大家一定思考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為誰而戰?實際上,你讓員工“用力干”容易,“用腦干”也不難,最難的是“用心干”,也就是米村拌飯創始人周強說的,用真心換真心,這是非常難的。我覺得華為做到了,海底撈也做到了,但是真正做到的企業非常少。
第二件事,在哪里戰?這個點由三個問題組成。一是你想干什么,比如說麥當勞想成為全球最牛的餐飲品牌,也有的企業說我只是想把某個地方菜傳承下來。二是可不可干,你這個東西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市場。我發現現在好多餐廳做不下去的原因在于,沒有找到真正的價值需求,用我的話來說叫做“屎上雕花”,做了一堆花里胡哨的東西,看起來很牛,但實際上沒有價值。三是能不能干,是不是你擅長的領域。很多人既想做這個,也想做那個,最后發現都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這里引用任正非的一句話,“聚焦主航道才能進入無人區”,把一個細分賽道做好是難而正確的事。
第三件事,不管選擇在哪里戰,你的方法是不是最有效的?中國餐飲競爭越來越激烈,深圳是快餐卷王,上海是正餐卷王,中國是世界餐飲卷王,我們怎么做才能在高手如云的賽道活下去?
以上三件大事,我認為麥當勞這類國際標桿品牌都做得不錯,國內海底撈做得也比較好,但是絕大部分企業都很弱。問題出在哪里?
第一,品質不穩定。中餐的品質想穩定很難,總是時好時壞的。任正非20多年前就說過,“做不到穩定輸出是中國品牌的痛點”。大家想想,麥當勞為什么不是誕生在中國?這背后不光有方法問題,根源還是文化帶來的思想觀念問題。
第二,運營效率低。我們都想學麥當勞的卓越運營,學肯德基的產品創新,但是怎么控制成本,達到任正非說的“兩好一低”——質量好、服務好、運營成本低。質量指硬性品質標準,服務指用戶體驗、情緒價值等軟性品質標準,同時你還要做到運營成本低。這三點要同時做到是天大的難題,但是華為做到了。我認為餐飲也可以學習借鑒。
第三,人才能力弱。有人覺得,華為有錢,能請到的人跟餐飲行業不一樣,我同意。但20多年前我剛進華為的時候,學到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不需要最牛的人,偉大的企業是讓一群平凡的人創造非凡的事業”,餐飲也是一樣,麥當勞和海底撈的人才也并非牛人。
這些問題最初在華為同樣存在,怎么解決呢?任正非給出的答案是流程化管理。
流程大家都知道,就是所謂的SOP。我們到餐館里吃飯,從進去點餐到等餐、就餐,再到結賬走人,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就餐流程。流程看起來很簡單,但最關鍵的是要實現“端到端”,兩端都是顧客,需求從顧客中來,產品與服務到滿足顧客中去。華為就有15個流程,全部都是端到端的,有戰略的、運營的、產品的、供應鏈的等等。
在我看來,餐飲要想實現規模化,也必須依靠流程管理,因為它能帶來三大核心價值:
第一,所有的流程都是端到端的,需求從客戶那里來,最終也要回到客戶那里去。“以顧客為中心”這句話一旦用流程管理把它落實,就變成了行動,否則就是空談。
第二,流程管理能降低內耗。如果每個人各自為戰,就像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內部交易成本就會很高。但當我們所有人的工作目標都朝顧客需求看齊,內耗就小了。企業經營的基本公式是“收入減成本=利潤,而流程管理能有效降低內耗成本。
第三,標準化定制和規模化復制。記住,餐飲不是絕對的標準化,每個顧客的需求都不一樣,要向樂高玩具一樣,實現可定制的標準化。這樣才能擺脫對每個人動作不確定的依賴。
這三點任正非在20多年前就在華為內部做到了。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說的:“我們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以生存為底線的管理體系,擺脫對個人的依賴,使要做的事,從輸入到輸出,直接地端到端;盡可能地減少層級,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端到端流程,是指從客戶需求端出發,到滿足客戶需求端去。這個端到端必須非常快捷,非常有效。”任正非用一句話就把流程管理給說透了。
在這里,我要給大家破除一個概念:最近我接觸很多公司,張口閉口都在講“標準化”。但我們從來不直接講“標準化”,因為首先要“流程化”。只有你把流程理順了,分解為可執行的動作,再把這些動作標準化,標準化才是有效的。
同時,為了提高流程的運作效率,你一定會讓動作標準走向“數智化”。比如快餐中炒菜機的使用,既能擺脫廚師因情緒或身體狀況帶來的不確定性,又能提高效率。再比如智能化會員系統的使用,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并提高復購率。
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從“需求從客戶中來,到滿足客戶需求中去”這個端到端流程的動作出發,再實現標準化和數智化。
明白了這個邏輯,你就知道本質不是標準化,也不是數字化,這兩者都是實現流程化所必要的方法和工具。當你真正構建起一個流程化的組織,才能做到以顧客為中心。
接下來我以華為的三個主要流程為例,講講餐飲業如何來參考借鑒。
聚焦突破方向性痛點,形成從規劃到執行的閉環
第一,戰略流程。我給餐飲企業做咨詢的時候,發現餐飲界有三個普遍的痛點:
第一個痛點,任何一家公司都有戰略,但問題在于,戰略只停留在領導人或少數幾個人的腦子里,老板的戰略和管理層的理解完全對不上。這很要命,因為執行戰略的不是老板一個人,而是整個團隊。
第二個痛點,戰略和執行之間沒有形成閉環。就像20多年前,任正非說的,“我們的戰略規劃就是戰略‘鬼話’。”戰略鬼話就是制定出來的戰略落不了地,85%的企業都面臨這個問題。
第三個痛點,目標和資源不匹配。戰略方向已經定了,比如要主攻海外市場,并階段性聚焦東南亞,但相應的資源配置卻沒有跟上,戰略還是落空。
而華為通過“五看三定四步走”,把這三個痛點都解決了。
五看,通過看趨勢、看客戶、看競爭、看自己,最后找出公司最重要的戰略機會點。三定,就是基于前面的五看,制定3年戰略規劃,確定戰略控制點、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當然,3年戰略一定要分解成一年的計劃和具體的行動,動態跟蹤,持續迭代,實現從規劃到執行的閉環。
首先,聚焦“核心痛點”,實現“針尖上突破”,具體可以包含三點:
第一,華為戰略的核心是“略”,但餐飲業普遍的問題是攤子鋪得太寬。舉個例子,余承東做智能駕駛,他知道自己不會比老牌車企樣樣都強,但是他知道智能駕駛最被大家詬病的一點是安全性,所以他說“安全是最大的豪華”,通過單痛點突破,搶占了用戶心智。
回頭看餐飲,現在滿大街都在喊“現炒”,非常的同質化。關鍵還是要看你的客群是誰,他們到底需要什么?如果在寫字樓底下開店,中午高峰時段就一小時,出餐慢就直接出局;做家庭餐,就要講究健康營養;社區店的客群又有不一樣的訴求。
第二,華為的做法通常是,先打一槍,試探機會,有機會再打一炮驗證,確認是真正的機會點后,才進行“范弗里特飽和攻擊”。一些餐飲企業,定下上海開80家店、深圳開50家店的目標,但到頭來很難實現。
華為從來不這樣,它的第一步是把旗艦店、樣板店做到極致、可復制。就像華為打非洲市場的時候,先把一個國家當做根據地,這樣一來,你會發現后面規模化的效率特別高,可以快速迭代出幾十甚至上百家店。
第三,壓強原則,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任正非始終堅持階段性戰略聚焦,打完了再釋放資源開拓下一個。我們餐飲企業本來能力就有限,又很不聚焦,總想多區域、多店型全面推進,其實應該先聚焦打透一個店型、一個區域,再動態釋放隊伍去打下一個。
其次,聚焦“戰略執行”,在執行中“動態刷新”戰略。大家都知道戰略的核心在于執行,但執行恰恰是最難的。同樣包含三點:
華為在執行上的第一個關鍵動作,是實現橫向拉通。現在我們很多餐飲公司,縱向對齊是沒問題的——高層定了公司目標,分給各個業務單元、區域和門店,這條縱線是通的。但華為特別強調橫向拉通。兄弟們,咱們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不能出現一線呼喚炮火卻沒人響應、甚至內部互相扯皮的情況。
我們剛服務過一家知名餐飲企業,他們店長最頭疼的不是運營管理,而是怎么獲得總部的資源支持。攘外必先安內,這問題要是解決不了,別的都別談。華為的做法是,一線必須獲得足夠的炮火支持。一線的作戰負責人,有權拉通所有資源部門,如果后方支持不力,一線負責人甚至可以決定這些支持人員的去留。
第二,實現目標-評價-激勵的一體化管理。定目標、評目標、發激勵,這三件事必須是三位一體的。我見過一家餐飲企業,要拓展新品牌、新區域,難度極大,因為是從0到1的挑戰,但因為新業務初期沒收入甚至虧損,結果作戰隊伍得不到有效激勵。
華為當年有線業務給華為賺了40個億,任正非除了給大家發年度獎金分紅以外,30多億全投給無線業務——也就是后來余承東帶的團隊。那時候無線業務一毛錢不掙,但照樣有高激勵。任正非這么說服大家:“這是我們的明天。”你看現在誰還用座機?有人可能覺得殺雞焉用牛刀,但戰略業務本身就是牛,只是當下還是牛犢而已。
第三,改年度戰略復盤為季度戰略復盤。以前是五年戰略、年度復盤,現在要變成三年戰略、季度復盤。我們不能只做月度經營復盤,至少每個季度要把經營和戰略放在一起看,及時調整。現在市場能見度越來越低,變化越來越快,可很多餐飲企業還缺乏數據反饋,蒙眼狂奔、刻舟求劍,這肯定不行。不能只盯經營數字,更要看數字背后的戰略方向是否需要調整。
產品和供應鏈如何實現流程化管理
接下來我們簡單講一下產品流程。這里只講華為解決了哪幾個痛點,以及餐飲業可以怎么借鑒。
第一,需求管理。創新不難,難的是聚焦解決顧客核心痛點的創新。為什么肯德基的爆款是新奧爾良烤雞翅,而不是什么紐約烤雞翅?不是因為配方好,而是因為這就是顧客的需求痛點。國內企業很多時候認為的需求是“偽需求”,這是我們和一流企業之間最大的差距。
華為在這方面的做法是,組建一個跨部門團隊,負責根據市場反饋調整糾錯。顧客的需求必須通過實際購買數據和反饋來驗證。一開始的需求不準不怕,先基于假設快速推出產品,上市后根據市場真實反饋來調整或放棄。
第二,品質管理。中餐為什么復購率低?因為不穩定。比如一家粵菜館,如果它今天好吃,明天不好吃,或者只有一個爆款好吃,那我請客也不敢帶別人去。華為的做法是,降低關鍵環節的偏差度,實現產品開發過程中端到端的全工序的SOP。對應到餐飲,就是你不能只有一道爆款好吃,要道道都好吃,且每天的出品都好吃。
第三,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不能只盯著門店或供應鏈,必須在產品開發階段就考慮進去。這是華為,也是麥當勞、肯德基的成功法則——在研發產品時就要綜合考慮食材、供應鏈、物流、設備、人效以及營銷、損耗等成本,確保產品最終推出時就具備成本競爭力。
再說供應鏈流程管理,這是餐飲業非常痛苦的一環。不瞞大家,每次我聽行業大會講供應鏈,都覺得和華為的理念有20年的差距。華為的供應鏈雖然不像餐飲那樣有食品安全、冷鏈搭建、行業法規那么多約束,但以下三大痛點的解決,非常值得餐飲學習。
第一,打通上下游,將供應鏈深度融入產品與業務運營流程。在華為,供應鏈團隊就必須介入產品開發階段,要回答:貨源有沒有問題?是不是獨家供應商?品質是否穩定、價格是否合理?
同時,供應鏈管理也要基于客戶需求:哪些食材成本還能更優?哪些食品品質必須更加可控?比如核心菜品、高頻復購品,你就必須更加用力來保證它的高品質和供應的穩定性。供應鏈不是獨立環節,而是必須向前看,嵌入跟顧客有關的運營和產品流程中,這點華為做得非常徹底。
第二,跟供應商形成伙伴關系,成為“利益共同體”,而非你輸我贏的。某些行業盲目降本,導致付款賬期越來越長,壓榨供應商,這種模式注定不能長久。向麥當勞學習,幫助供應商一起提質、降本、保交付,才是最佳的生態合作模式。
舉個例子,假設沃爾瑪向康師傅開放倉儲和銷售數據,同步到這些信息之后,康師傅的生產成本能降低,反過來給予沃爾瑪一些采購價格優惠。這就是互利共贏的,華為也是類似的邏輯。
第三,實現全透明化管理。不涉及公司機密的情況下,華為會向供應商開放必要的數據,使供應鏈從“黑盒”變“白盒”,讓供應鏈伙伴能快速準確的知道自己顧客的需要,這樣才能更好地節約成本,提升質量,改善交付能力。
結 語
流程管理是方法,真正的目的是“三笑”:顧客笑、員工笑、企業笑。如果經過流程變革沒有實現“三笑”,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千萬不要搞形式主義。
真正偉大的企業追求“人事兩全”。今天很多嘉賓講提高人效、激勵員工、發展員工,都是關于“人”的,我講的是基于關鍵流程(事)來構建一套機制,擺脫對人的依賴,實現動作級別的“以顧客為中心”。
當然,一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也很重要,因為所有流程都靠人執行、優化、迭代,所以人才密度和流程管理同樣關鍵。但對餐飲企業來說,你不需要用最牛的人,也不需要最牛的流程,但需要讓兩者很好地融合起來,形成最大合力。
比如做快餐,你不需要大廚,但需要高自動化設備和強標準化的流程,讓普通員工也能快速上手、創造價值。流程能快速提升人的能力,反過來人的能力提升又能反哺流程優化,我十幾年前在《華為的世界》書里把這稱作“人與流程的雙螺旋” 。
最近很多餐飲企業找我合作。我問他們:你們為什么不學麥當勞、肯德基那種行業標桿,而要學華為?他們說,西方的東西想要移植過來很難,華為的方法更容易落地。任正非對中國企業發展的一個巨大貢獻,就是把西方管理哲學和方法移植到中國的企業文化土壤中,成功落地。一旦這套體系能在中國企業中扎根發芽,跨界應用到餐飲業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商業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如何更好的為顧客創造價值,并由此來獲得合理的利潤。當然,跨界學習一定不是照搬照抄、拷貝復制,而是讓每家企業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個外行人的跨界分享,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