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
本文為民食之本戰略咨詢聯合創始人、喜家德品牌商學院原院長曾虎在“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上的演講實錄,紅餐網整編發布。
經濟學大師科斯有一個著名的科斯定理,他說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降低了社會的交易成本。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其內部交易成本包括財務成本、產出成本、溝通成本等等,會超過外部交易成本,這時企業就停止擴張了。
為什么一些大品牌能夠一直擴張、發展、不斷迭代?比如說海底撈。因為它內部的交易成本不高,有足夠的組織利益支撐。我今天想講的內容就跟組織有關,如何通過“五制合一”打造人才供應鏈和可持續賺錢的組織體系。
“五制”是文化機制、選人機制、師徒機制、賽馬機制、合伙機制,分別對應著“五心”:起心動念、識人之心、育人之心、精進之心和利他之心。
這跟經典的組織能量鐵三角契合上了。組織能量的迸發,有組織文化、組織能力、組織治理三大方向。組織文化就是讓所有人想到一起,組織能力是所有人的能力成長到一起,組織治理就是在組織內部實現內驅,做到一起。再加上選人和篩人的機制,就構成了我接下來要講的主要內容。
△民食之本戰略咨詢聯合創始人、喜家德品牌商學院原院長曾虎
文化制度是企業的根基
首先是“起心動念” ,也就是文化機制。各位餐飲老板們,我們首要研究的是企業文化,只有把文化定下來,才能改變一群人的思維和行為——知道什么該想、什么該說、什么該做。
文化就像土壤,沒有好土壤,怎么可能長出參天大樹?又怎能培育出一片森林?真正的企業家,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搭班子,如何建組織,如何支撐企業擴張的速度。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把企業文化梳理清楚。
什么是企業文化?喜家德水餃創始人高德福總結的一句話特別精辟:“所有人都這么想、都這么說、都這么做。”
我們來看企業文化的體系。品牌要想發展,需要依靠系統機制、人才發展和經營模式這三根支柱,共同支撐。品牌能做到多高、多強、多大,取決于這三根支柱有多粗、多壯。而這三根支柱就扎在企業文化這個地基里。
如何構建企業文化呢?這三句請各位記住,并經常用來問一問自己:你有沒有告訴組織里的每一位伙伴,他們為什么要跟著你干?你要帶他們去向哪里?他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
好好想一想,你是不是一直把“錢”放在最前面?如果只談錢,組織容易變成一盤散沙。真正要思考的是:我為什么干這件事?這群人要和我走向哪里?我能帶給他們什么?以及,這群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特質值得去發掘?
選人必須舍得下成本
挖掘人的特質是為了第二個機制,識人與選人。怎樣才能選對人?其實就是依據我們企業文化的價值觀,找到那些能與你共同走向未來、實現愿景與使命的人所應具備的共同特質。只有這樣,你才能找到對的人。
老板們很容易在選人的時候走入誤區。大部分人剛開始做餐飲時,會認為人力成本是最大的可變成本,總想著去控制、去壓低,其實大錯特錯。因為做餐飲最關鍵的就是構建人才供應鏈,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批最初跟你走在一起的班子、店員。
你想想,用3000元招的服務員,和5000元招的,能一樣嗎?用6000元請的店長,和8000元甚至1萬元請的店長,能力會相同嗎?一個敢拿1萬元工資的店長,和只拿5000元的店長,對自己的信心都不同。
各位可以算一筆賬:如果一個店長多花三五萬,能幫你撐起一家一百多萬的店,避免虧損、倒閉,這筆錢相比整體損失,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很多店恰恰死在這“舍不得”上。
具體怎么做?還是要以企業文化和戰略目標為依據,梳理出每個崗位所需的價值觀和特質。這就好比育苗,文化是土壤,沒有好土壤,從外面挖來的人也活不下來。很多高管空降失敗,就是因為水土不服。我自己也試過,差點被“弄死”。必須先把土壤改良好,才能找到適合的“苗子”,苗子才能扎根生長。
那“現場經營一把手”的畫像是什么樣的?他們右手抓經營,左手抓管理,腦中還要有財務和數據概念,還要懂什么是軟性管理、什么是硬性管理,會溝通,能找到所有伙伴之間的共識,這樣的店長,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
貫徹師徒制,組建商學院
選好了人,人來了也不一定能立馬上手,你必須去培養、去栽培,這就是育人機制。而育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師徒制。一個新人來了,怎么融入、怎么上手、怎么傳承,都靠師徒制。好苗子需要持續施肥才能長大。
今天我還和一位老師交流說,感覺現代社會把很多老祖宗的傳統丟失了,比如“尊師重教”。過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現在是教會徒弟就餓死師傅。
為什么很多人不愿帶徒弟?因為社會變了,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樣尊師重教了。所以,我們必須從價值觀層面扭轉,明確告訴員工,要幫助伙伴成長,要和伙伴一起成長。如果不把“尊師重教”寫進企業文化,師徒制就落不了地。
老師傅不愿意帶徒弟,往往是因為帶徒弟和收入不直接掛鉤。所以我們要設置短期激勵。只要在3個月、6個月內培養出了相應的人才,就能獲得即時獎勵,而且不是兩三百塊那種象征性的獎勵,而是要超出他的預期。很多餐飲老板覺得介紹一個人給200元,培養一個人給500元就挺多了,但你算一下,一個真的能在未來跟你走下去、甚至成為合伙人的好苗子,他值多少錢?算一下就知道,這筆短期的投資非常必要。
長期激勵更要讓徒弟的發展反哺師傅。海底撈為什么市值那么高,開幾百家直營店?喜家德為什么能做到800多家直營店?是因為它們有師徒機制,只要徒弟開店了,就給師傅返點,甚至徒孫店還能再分。這就形成了連帶關系,或者說反哺機制。沒有這種機制,誰愿意用心培養人?沒人愿意的話品牌又怎么可能持續擴張?
除了師徒制,還要搭建自己的商學院體系。我跟喜家德的高總一起創建了喜家德水餃大學,我是原始校長。為什么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死了,根本原因是“快而不穩”。真正的品牌躍升是“慢就是快”。組織力推進一步,企業才能擴張一步。2011年,高總拿出自己三分之二積蓄投資水餃大學,才有了后來的800多家直營店。
各位老板如果想要把企業做大、做強,一定要先想清楚錢該花在哪里。很多優秀的企業都有自己的商學院。優秀的餐飲品牌必然重視人才供應鏈的建設。沒有人才的積累,企業不可能長遠發展。
賽馬機制幫助篩選管理人才
第四點叫精進之心,也就是賽馬機制。當你培養的“苗子”成長起來后,總會有些人長歪了,變成“歪瓜裂棗”,怎么辦?這時候就需要“除草”——也就是淘汰機制和篩選機制。
餐飲不是靠一個人打天下,而在于找到一群比你更優秀、能夠單槍匹馬開疆辟土的人才。沒有“賽馬機制”,你就找不到這種人,企業也發展不了。包括找加盟商也是一樣。我們找加盟商目的不是為了賺加盟費,而是尋找能共同開拓市場的“將軍”,所以才要篩選。記住,不是誰都能放進來加盟,各位要耐住寂寞、守住底線。慢,才是真正的快。
賽馬機制具體怎么樣運行?我們過去會把營業額環比增長率作為參考指標。因為大店有大店的增長,小店有小店的增長,每個店長參考基數是不一樣的,但增長率能反映店長的真實運營能力。我們把這些指標量化成分數,再加上監察稽核,形成一套考核機制。
監察稽核部很重要。我之前做咨詢的時候發現,很多企業只有督導部,沒有監察稽核部,但后者是企業的燈塔,是品牌的錦衣衛。要想發現問題,就要把眼睛下放到真正的運營當中去,通過各種形式的明訪、暗訪、第三方巡查等等,各種分數打在一起,變成一個考核系數。另外,還可以設置加減分項,比如培養人才加多少分,人員流失減多少分。
說白了,賽馬機制就是一套績效考核機制,關鍵指標由你來定。包括開店也可以用這個指標來定,比如規定所有門店里只有績效前20%是A類門店,一個店長只有在兩家門店達到A等級的情況下才有資格開新店。區域經理的評估也一樣,將所有門店的加權平均成績進行排名,再進一步去匹配資源。
人心時代到來,要讓打工者也有機會當老板
人篩選出來之后,怎么分配利益?怎么讓這些人成為你真正的伙伴?這時就要考慮合伙機制了,也就是利他之心。
很多老板一說到分錢就不樂意了,而且有的時候不是不愿意分,而是亂分,亂分不如不分。很多優秀高管怎么離開的?就是因為分配不公,心寒了,所以才要找下家。分錢是一門學問,我在這一行長時間積累出來一個體系,叫做“35820”,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過去對組織的理解是這樣的,基層員工是沙土,能建一個小平房,中層管理是水泥,可以建一個小高樓,高層管理是鋼筋,這些東西合在一起,可以建成高樓。組織確實是這樣,不管基層、中層、高層,所有員工要有效整合在一起,才能成為高樓。
但傳統上對組織的理解誤區在于,把組織管理看作是一種填鴨式、自上而下的模式,由頂層一級一級往下管理。這在以前行得通。但現在,人心時代已經取代了人口紅利時代,我們在管理95后甚至00后的團隊時,就要換一種方式,形成由下至上的自生長裂變系統。
每個人都想當老板,想當“王”,但擠在一起就變成了一條“蟲”。企業如果想激活所有人的內驅力,就需要激發這一點欲望,為他們打造一個可以成為“王”的平臺。這在AI熱的當下更加重要。未來,AI意味著去中心化,個體崛起,企業更加需要重視每個人才的未來發展。
“35820”本質上是一套合伙人機制,核心在于把人的內需激活,讓打工者也能變成老板。具體怎么操作?“店管理組”開第一家店的時候給他干股分紅3%,變成小區域經理后升到5%,成長為大區域經理再給到8-20%。過程中,風險制度也慢慢從企業兜底變成風險共擔。當你分別持有5家店的20%股份時,不就相當于擁有單獨的一家店了嗎?這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自生長裂變系統。
結 語
回顧一下今天講的內容:
第一,文化機制。核心是上下同欲,思想統一,培養出一個同心、同力、同向,真正有戰斗力的團隊。
第二,選人機制。關鍵在于優選種子,因材施教。就像我之前舉的例子,3000元和5000元招來的服務員能一樣嗎?絕對不一樣。
第三,育人機制,重點是復制人才,組織裂變。包括如何讓師傅有信心、有動力帶徒弟,如何在我們企業的土壤里培育出“尊師重教”的文化?
第四,賽馬機制,優中選優,優勝劣汰。只有不停淘汰不合格的,才能篩選出那些能為你開疆拓土的將軍,企業才有未來。
第五,激勵機制,核心是成就人才,激發動能。你只有幫助更多人成功,才能激活整個組織的活力。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