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界S9T的使命,不只是銷量貢獻,更是品牌上探與生態拓展。是對鴻蒙智行矩陣的橫向補強,也證明其技術賦能更多車型的可行性。
作者|張藝瀚
編輯|劉珊珊
發布會上,北汽董事長張建勇多次直言,若享界S9T賣爆,將是余承東作為“地表最強產品經理”的再次封神。這話表面是捧場,實則將余承東個人聲譽與一款小眾車型深度捆綁,堪稱一場高風險的輿論造勢。
從后續公布的數據看,余承東離再次“封神”或許不遠:作為鴻蒙智行首款旅行車,起售價30.98萬元的享界S9T上市即爆單,累計小訂突破4萬臺,24小時大定7500臺,一周大定突破1.3萬輛。
這一成績不僅刷新了享界品牌的紀錄,也改寫了中國旅行車市場的認知天花板。
然而在當下高度營銷化語境中,“大定”數字能否轉化為真實的交付量,仍需打上一個問號。近期行業屢屢爆出“訂單注水”爭議,汽車博主、業內高管到權威媒體均發聲質疑——車市從不缺高開低走的案例,小訂大定火爆而交付撲街的劇情,早已屢見不鮮。
享界S9T的底氣在于,其“旅行車形態+全棧華為技術”的組合,精準切中了年輕人、家庭用戶對“一車全能”的底層訴求。當下消費者并非不愿花錢,而是更加清醒——他們只愿為極致產品力與清晰場景價值買單。
隨著鴻蒙智行生態的持續擴張,用戶對享界S9T的心智認知也在“破圈”之中,未來走勢關鍵,仍在于后續產能交付、品控口碑的持續積累。
01
重新定義競爭邊界
一款豪華旅行車,上市一周大定破1.3萬輛,什么概念?
市場容量看,這無疑是一個現象級的表現。全球最暢銷的兩款德系豪華品牌旅行車,去年在中國的銷量合計只有6000多輛。享界S9T用一周時間,完成了對手兩年才能達到的銷量。
毫不夸張地說,這不是競爭,而是對傳統燃油豪華旅行車市場的降維顛覆。
用戶的增換購比例高達90%。這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意味著享界S9T并非在收割旅行車圈的小眾粉絲,而是在系統性截流傳統豪華品牌基本盤里最優質、最具消費力的核心用戶,實現了真正的“破圈”。
用戶生態構成也值得關注。其中華為手機用戶占比不到50%,而蘋果手機用戶占比卻達到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享界S9T已經突破了華為生態的引力圈,其產品吸引力能夠輻射到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同時,35%的女性用戶占比,對一個尺寸如此之大的車型來說,至少它的設計美學,尤其是仙蹤綠車色和優雅的“翹臀”線條,精準擊中了女性用戶對顏值即正義的感性需求。
有一說一,享界S9T絕非徒有其表,從產品配置看,這車還是相當有競爭力的。它的聰明之處在于,產品定義沒有陷入對“瓦罐”情懷的無病呻吟,而是大幅革新了傳統旅行車華而不實的那一套,主打一個硬核與實用,以滿足中國家庭“一車多用”的核心需求。
在空間上,享界S9T的車長接近5.2米,軸距超過3米,尺寸上直接越級對標保時捷帕拉梅拉獵裝版,媲美中大型SUV的乘坐和裝載能力。加上全新智能投影巨幕系統、MagLink后排控制屏,再配合鴻蒙智能座艙,仿佛把電影院搬到了車里。
但“空調冰箱彩電大沙發”這些都是基操,它的高明不止于大,更在于巧。比如全車多達30處的儲物空間設計,從冷暖箱到副駕加密儲物格,把“能裝”升級為“會裝”。
光有顏值、空間和科技感內飾還不夠,BBA用戶見過世面,對產品力極為挑剔,如果不是實實在在的硬實力,很難動搖他們原有的品牌陣營。
在核心的駕控與舒適性上,享界S9T更是展現了技術碾壓的優勢。它搭載了全新的華為途靈底盤,通過全域六合一架構,將車身、動力、懸架等系統整合由一個中央大腦控制,處理速度飆升。再配合華為魔毯懸架2.0,系統可以提前掃描路況并主動調節阻尼,做到了轎車舒適性和SUV通過性的“既要又要”。
作為首批搭載華為ADS 4.0的車型,享界S9T的硬件配置直接頂格,配備了4顆激光雷達和36個高精度傳感器,形成全維的感知能力。這也就是說,享界S9T和尊界S800一樣,都搭載了當下市面上最領先的智能輔助駕駛硬件。
就像余承東所說:“享界S9T是我堅持要做的,搭載了旗艦9系平臺的全部技術。”出現在百萬級豪車上的技術,如今系統性地下放到一臺30多萬的旅行車上,這本身就是一種競爭維度的重構。
02
小眾做成爆款的“三板斧”
據說,當年余承東在擔任華為歐洲區業務總裁期間,對空間大、易操控的旅行車印象深刻,這讓他堅持要做享界S9T。
旅行車早在歐洲市場大行其道。數據顯示,歐洲市場每年銷售的車輛中,旅行版本占比接近40%。在歐洲,旅行車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但在中國市場,旅行車的地位就有點尷尬。在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里,這個市場的份額始終未能突破乘用車總量的1%。究其根源,核心問題在于“供需錯配”:傳統旅行車提供的“情懷價值”,與中國主流家庭用戶追求的“全能實用價值”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早期車型多以進口身份引入,疊加關稅等成本后,售價遠高于同平臺的國產三廂轎車,讓消費者覺得是為情懷繳納智商稅。對務實的中國消費者而言,許多旅行車在通過性上不如SUV,在操控靈活性上又未必比轎車強,無法滿足家庭出行對續航、空間、智能化的綜合需求,淪為小眾的代名詞。
那么,余承東和北汽為什么非要入局這么小眾的市場?
這背后體現的是一種“品類創新”的戰略思維。從一開始,享界S9T就沒打算打情懷牌,是一套全新的、屬于智能電動時代的敘事邏輯,其“戰略三板斧”斧斧精準,直擊消費者心智。
第一板斧,打破價格壁壘。憑借國產新能源車的身份,它直接免去了進口關稅等硬性成本,以30.98萬元的起售價,殺入了原本由BBA中級轎車和部分SUV把持的價格區間。這讓消費者第一次發現,原來一臺產品力強大的旅行車,可以不用那么貴。
第二板斧,重塑價值認知。余承東在講述 “詩和遠方”故事外,從各個角度相當直白地展示了,享界S9T作為“生活擴展器”的硬核實力——要顏值、要空間、要智能、要舒適,它全給。
第三板斧,卡位競爭真空。在30萬-40萬元價格帶,享界S9T找到了一個競爭真空。對比奧迪A6 Avant等傳統燃油旅行車,它在價格、智能、空間上全面超越;對比同價位的理想L7、問界M7等SUV,它提供了更優雅的造型和更細膩的操控質感;對比極氪001、蔚來ET5T等國產電動獵裝車,它在尺寸級別和豪華定位上又更高一籌,且華為ADS的加持構成了獨特優勢。
這套組合拳,對整個行業意味著什么?旅行車市場可能要重新洗牌了。其他品牌怎么辦?要么降價,要么加配置,卷起來。從長遠看,這對消費者是好事。更多選擇,更高性價比,更先進的技術。市場競爭越激烈,消費者受益越大。
當初新車亮相階段,余承東就跑去內蒙古,親自出演享界S9T的宣傳片,下一秒就把微信頭像換成了他和享界S9T在大草原上的照片,可見“五界”中他對這款車的偏愛。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享界S9T的初期市場表現,印證了余承東眼光的毒辣。背后反映的是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成熟與分化:主力購車群體(如90后)開始具備獨立的審美判斷力,他們拒絕同質化,愿意為精準契合其生活方式的產品力支付溢價。
而余承東要做的,就是一個既要又要還要的最優解。
話說回來,旅行車終究還是冷門細分市場,認識度還比較低,消費者教育成本仍擺在那。這個細分市場的長期容量與可持續性,是享界S9T需要面對的核心挑戰。
從這個角度看,哪怕享界S9T后續銷量或許難以達到主流SUV的高度,但其戰略價值在于,它驗證了鴻蒙智行,有能力將一個邊緣品類培育成具有商業價值、有大量忠實用戶的“小眾爆款”。畢竟在日益內卷的汽車市場,產品差異化才是王道。
03
北汽的背水一戰
堅持要做享界S9T,余承東是帶著壓力的。
在S9T立項初期,內部團隊,尤其是北汽方面,普遍持反對意見,認為旅行車市場太過小眾,前景有限。該車型能夠得以立項,是余承東力排眾議,強勢說服了張建勇。
這意味著,享界S9T的成敗,對余承東和張建勇來說都至關重要,這一仗兩人沒有退路,必須得贏。
客觀來看,“五界”模式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問界之外,能否打造出第二個爆款品牌。但不可否認的是,鴻蒙智行車型越來越龐大——結合公開信息、諜照以及多位產業人士所提供的信息,預測2026年鴻蒙智行在售車型有望超過17款,如何平衡內部資源,為“五界”打造產品差異化,同時保持各自的品牌調性,對鴻蒙智行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破解鴻蒙智行多品牌難題的關鍵,恰恰在于每一個合作品牌都能成功。而在“五界”中,當前最需要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正是享界。
2025年上半年,北汽集團凈利潤不僅大幅下降81.8%,還創下了自2014年港股上市以來的歷史新低。作為北汽新能源戰略布局的核心,北汽藍谷過去5年年年虧損,四費(研發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居高不下,但銷售非常慘淡,2025年每賣出一輛就虧損3.44萬元。
享界S9上市之后,一定程度上改善北汽藍谷營收,但仍未實現盈利。?有業界消息稱,享界S9上市一年有余,市場表現不及預期,因為訂單太少,據說目前還不能覆蓋初始的研發成本。
如今,北汽新能源轉型之路已經退無可退,享界S9T是其最后的王牌,或者說背水一戰。但要靠一款旅行車撐起銷量規模,甚至幫助北汽在新能源市場中奪得話語權,難度仍然不小,還得看接下來享界S9T的市場表現。
對鴻蒙智行而言,享界S9T也有更重要意義。根據余承東近日入透露,鴻蒙智行累計交付即將突破100萬輛。享界S9T這時候出現,正是沖擊更高銷量目標的重要拼圖——承載的使命不只是銷量貢獻,更是品牌上探與生態拓展。它是對鴻蒙智行產品矩陣的橫向補強,也證明了其技術賦能更多車型的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余承東之前表示“未來不會再有其他界”,這意味著鴻蒙智行從“廣撒網”進入“深綁定”階段。最近,北汽與華為宣布將八年合作升級為“車企+華為科技全生態”戰略共同體,恰恰也印證了這一點。
而享界S9T首戰告捷,也讓北汽有了足夠的底氣將合作推向更深層次。張建勇已宣布,未來3年將投入200億元專項資金,相當于集中所有資源“All in享界”。
樂觀之處是,這是一場典型的優勢互補:北汽押上其制造底蘊和全部資源,換取華為的技術賦能與品牌加持,以期在中高端新能源市場實現真正的“換道超車”。
從未來趨勢看,享界肯定會推出硬派SUV。但在此之前,享界不能也無法著急去復刻問界的成功模式,而是劍走偏鋒,從冷門的旅行車切入,膽子夠大,野心夠足。這種“差異化開局”的策略,既避免了與問界、智界的直接競爭,也為其品牌樹立了獨特的調性。
相比成功與否,更為深遠意義或許是,享界S9T對旅行車文化的普及,將推動中國汽車文化走向多元和成熟。一個成熟的汽車市場,必然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生態系統。
顯然,中國汽車工業需要這樣的攪局者。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