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活躍在某社區的智譜高級副總裁吳瑋杰,更新了一篇名為“智譜熱招:47個大模型崗位”的筆記,并在評論區回復稱“淘汰了不招豈不是變成變相裁員了”。
就在這篇筆記發布不久前,智譜,這家正在處于籌備上市關鍵階段的AI獨角獸,傳出了一輪架構調整下的裁員風波。《白鯨實驗室》此前披露的報道稱,“員工們普遍認為,(裁員)這是公司為了上市,讓報表更加規范,人效比更高。”
對此,智譜方面回應稱“網上不實造謠行為屬個例”,并表示,公司目前近50個崗位需求待招。智譜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的招聘貼顯示,包括多模態生成算法工程師、推理優化工程師、產品和業務團隊在內的多崗位待招。
目前,智譜正處于IPO沖刺的關鍵階段。今年4月,智譜向北京證監局提交了上市輔導備案,由中金公司擔任輔導機構,成為國內“AI大模型六小龍”中率先啟動IPO路徑的一家。同樣在上半年,智譜引入包括杭州、珠海、成都、上海在內的多地國資戰略投資,為沖刺上市“輸血”。
據了解,主要服務于智譜主營ToB業務的產研中心,成為了這一輪架構調整的“風暴眼”,在近乎拋棄了通用型產品邏輯后,智譜在B端的業務模式將更多依靠各事業部內部閉環。
而從業內視角看,這類在IPO節點前夕出現人事動蕩,顯示出“六小龍”的共同困境:以模型技術為核心業務的創業公司,難以在技術研發和商業化落地之間找到平衡點。智譜的人員大洗牌背后,似乎是六小龍們缺乏“造血”能力的一個縮影。
A
“所有的產品都被告知,除非你能找到下家,自己在公司里活水,否則就得走人。”智譜前員工張辰回憶,這一輪裁員發生在9月下旬,最早獲知并流出這一消息的,是來自產研中心的產品經理們。
據了解,智譜產研中心是此次裁員的“重災區”。此前,智譜的ToB業務線由產研中心和幾個平行的地區/行業事業線組成,包括華北、華東/華南、金融等業務方向。9月底的這輪裁員中,產研中心一些小組的裁員比例超過了50%。
隨著產研中心迎來“架構調整”,余下的員工大都流轉至各事業部,架構從產品變為“交付”。這意味著,后續智譜在B端的業務模式,將不再依托產研中心來打造標準化產品,而是由各個事業部根據甲方需求自行落地。
事實上,這一輪人員“大地震”,已經是智譜ToB業務今年以來的第二次重大變化。在2025年之前,ToG和ToB在智譜內部曾是兩個獨立業務線,ToG方向由CEO張鵬主導;ToB則由原COO張帆負責。而在今年年初,智譜商業化部門迎來團隊合并,不再按照ToB/ToG劃分業務線,由張鵬直接領導,張帆則在數月后離職。
盡管經歷了高管的變動,進入2025年,智譜在ToB領域仍然取得了不錯的開局。今年3月以來,杭州、珠海、成都等地城投/國企先后對智譜完成戰略投資,單筆融資規模在3億–10億元不等。7月2日,在智譜開放平臺產業生態大會上,浦東創投集團和張江集團聯合戰略投資智譜,總額10億元。這也是智譜成立以來完成的第16筆融資。
國資相繼入場的背景下,智譜也收獲了一些“大單”。今年以來,智譜先后中標杭州城投、京西智谷等國資背景的大模型項目,其中杭州城投項目金額超6000萬元。此外,智譜還在海外板塊持續發力,曾在年初拿下了東南亞某主權基金的千萬美元項目。
今年6月,OpenAI曾在一份分析報告中直接“點名”智譜,將其定義為AI產業全球化的對手。在OpenAI的視角中,智譜有可能“搶在美國或歐洲競爭對手之前,將中國的系統和標準推向新興市場”。
回到眼下的智譜,在產研中心的“重災區”外,各事業部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其中華北事業部規模最為“龐大”,目前該事業部有90人左右的規模,其負責人為智譜企業商業技術中心總經理柴思遠。在智譜此前ToB/ToG業務獨立運作的時代,柴思遠曾是ToB線的骨干、COO張帆的副手。
“事業部內部也是有算法開發的。”曾任職于智譜某事業部的王野表示,在這一輪人員調整之前,事業部里的一些項目就可以在內部閉環落地,他所在的事業部還曾接收過其他部門流轉來的員工。
“從6月開始就越來越忙了,項目越來越多。”據王野透露,他所在的事業部并不缺“單子”,目前,智譜在ToB領域主要做一些偏工具/中臺的產品,這些場景的落地方案已經相對成熟。“大部分客戶的需求,其實僅限于做一些問答或者知識庫檢索。”
“沒有了產研中心,意味著后續可能不會再有產品的標品。”談及智譜后續業務的變化方向,張辰這樣說道。目前,智譜主要的客戶群體來自國央企,這些企業的AI/數智化改造目標會相對泛化,AI能力客制化需求往往由乙方(智譜)配合完成。
據了解,智譜在B端的收入結構上,很大一部分來自MaaS服務和私有化部署,“把模型接進來”是很多企業的第一選擇,這樣“模型重產品輕”的業務現狀,無疑讓多達60余人的產研中心,成為了一些智譜高層眼中“降本增效”的首選項。
另一方面,伴隨著產研中心的架構“地震”,模型在智譜的核心地位被再度強化,這家一直推動模型技術迭代的AI獨角獸,似乎要將“基座模型”優先的路徑貫徹到底。
今年年中,當業界都猜測六小龍是否還會堅持基模路線時,智譜依靠GLM 4.5系列又回到了Hugging Face開源模型榜單的前列。不過,相比起混元/千問的龐大模型矩陣,智譜的模型策略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再走大矩陣路線,更加聚焦于B端業務場景的需求。
“目前大模型一個發展的趨勢,還是模型即產品/Agent。”對于智譜的技術路徑,王野仍然謹慎地看好。在他看來,只有不斷迭代基座模型能力,產品的規劃和執行能力才能穩定提升,也可以更好地賦能客制化的場景。
不過,據內部人士透露,智譜的核心技術團隊——AI院,也有一定的裁員比例。這表明,這一輪“洗牌”還是波及了智譜上下多個團隊。一方面,智譜高層在主動尋求業務模式轉變,另一方面,促使公司層面推動這一輪“降本增效”的原因,似乎也和智譜推進中的IPO不無關聯。
B
公開報道顯示,智譜正同時準備A股和港股的上市工作。A股方面,智譜已在北京證監局完成IPO輔導備案,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輔導計劃目標在本月完成。在上半年引入了多筆國資融資后,這家AI企業的估值來到了400億元。
港股方面,智譜方面尚未公開遞表,但如果選擇港股,最可能適用的是“18C”特專科技公司框架,而該路線在申請可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和很多AI創業公司相同,盈利和營收是智譜需要在上市前后“講好故事”的關鍵點。據《金融時報》此前報道,智譜2024年營收達3億元,但在“燒錢換市場”的背景下,整體虧損了約20億元。在高昂的技術投入下,這家AI獨角獸企業短期內難以看到“扭虧為盈”的可能。不過,目前上交所和港交所,已經針對科技企業降低了準入門檻。
A股方面,以智譜最有可能登陸的科創板為例,今年6月,上交所更新了第五套準入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據了解,第五套上市標準不對企業營收和凈利潤規模做出要求,而是以“市值+研發”為主,相當于為未盈利的AI企業提供了一條“綠色通道”。
港股方面,18C是港交所于2023年為“特專科技”公司推出的一個特殊上市機制/上市章程條款,目的是為了讓那些具備技術特點、高成長性、但可能尚未盈利或盈利能力不強的科技或創新企業,也有機會在香港主板上市。
今年5月,港交所方面還推出了“科企專線”。“科企專線”可以視為對18A、18C的補充和升級,旨在為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上市申請前提供專門的指引。相關報道顯示,已有至少20家中國企業走這一遞表路徑,其中有同為AI“六小龍”的MiniMax。
將視角拉回智譜,今年年初,伴隨著多家國資入場,智譜曾有多筆來自國央企客戶的“大單”進賬,但進入下半年后,這一斬獲大單的勢頭似乎未能延續。
《智能超參數》披露的“大模型廠商中標排行榜(2025年1-6月)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大模型相關中標項目累計達到1810個,規模超過64億元,其中百度智能云以48個中標數量,5.1億元中標金額位居行業第一。智譜在這份榜單中排名第五,中標金額約為1.6億,位列科大訊飛、火山引擎、阿里云之后。
而在C端領域,智譜是國內大模型領域C端業務起步最早的企業之一,主力產品“智譜清言”的發布時間甚至早于字節的“豆包”,但很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退出了頭部行列。
“在智譜內部,我們經常開玩笑要對標OpenAI。”談及智譜的長期業務目標,張辰這樣說道。這家在五道口孵化的AI創業公司,似乎并不掩飾堅持模型技術路線的雄心。但不管是AI“六小龍”還是OpenAI這樣的行業巨頭,當一家公司的主營業務都是圍繞模型驅動,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燒掉巨額現金來支持技術迭代。
事實上,當前市面上的AI巨頭,大都有其他主營業務“輸血”,并為AI能力提供先天的落地場景——除了OpenAI。而OpenAI作為全球范圍內最受矚目的AI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有著無可匹敵“講故事”的能力。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Sacra的預測,2025年,OpenAI營收高達130億美元,較2024年增長數倍。即使在如此強大的營收能力下,主流機構仍然預測OpenAI今年仍將大幅虧損,OpenAI實現盈利最快也要到2029年。不過,市場對于OpenAI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9月底,英偉達宣布與OpenAI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投資1000億美元建設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在投資機構視角,匯豐銀行于近日上調英偉達目標價至320美元,主流機構都持續看好這家AI巨頭的增長潛力。
從OpenAI的相關研報中不難看出,對于堅持做基座模型訓練的企業,AI行業持續燒錢、難以看到盈利點的情況,至少還要維持4–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所以,像智譜這樣去年營收3億、虧損20億的情況并不算夸張。相比起現金流的消耗,“六小龍”們顯然更擔心投資者的耐心流失。
以智譜為例,盡管今年發布的GLM 4.5/4.6系列實力不俗,但目前公司主要在B端/央國企領域開拓市場,缺少C端的用戶規模和知名度,而在B端也要面對來自其他頭部企業的競爭和擠壓。這一背景下,沖擊IPO成為了智譜做大蛋糕的關鍵一步,而為了在上市輔導過程中不斷優化營收結構,“降本增效”成為了一個現實選擇。
“公司選餐的餐標和下午茶的質量,今年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王野的印象中,智譜“降本增效”直接體現在員工福利的細節上。據一些智譜方面人士透露,在本輪人員“洗牌”之后,在今年年底預計還會有新一輪。
在“講故事”的野心和市場的信心無法完全契合的現狀下,這家堅持走基模路線的AI創業公司,在沖擊上市的進程中仍將持續“去肥增瘦”。
C
過去一年中,AI“六小龍”的生存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阿里/騰訊/字節等巨頭在AI領域攻城略地,而被資本抬高估值的六小龍,在一級市場的融資變得愈發困難。這一背景下,已經有兩家“小龍”調整了業務方向,百川智能戰略性砍掉了B端的金融、教育等業務,聚焦到了AI醫療賽道;零一萬物放棄通用大模型訓練,在超大模型領域與阿里展開合作。
其余“四小龍”也在2025年經歷了各自的爬坡期,月之暗面的Kimi經歷了聲名鵲起的2024年后,在2025年被橫空出世的DeepSeek掩蓋了光芒。正在推動港股上市的MiniMax,產品基本盤仍然是AI社交/娛樂領域,路線相對較“垂”,但也要面臨AI社交領域的增長乏力的現狀。階躍星辰在2025年收獲了新一輪融資,資方包括上海國投等企業,總金額超過5億美元,ToB仍然是階躍星辰主要的營收來源。
相比之下,今年獲得多地國資青睞的智譜,已經是“六小龍”中境況相對較好的那一個。
“小龍”們各尋解法背后,是AI創業公司面前的一道共同難題:缺少能夠持續產蛋的“雞”。隔壁大廠們的云、廣告、電商、游戲等垂直業務,天然提供了穩定現金流和AI拓展的業務場景,而以模型為核心的創業公司,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在“小龍”行列里,智譜被視為IPO“率先沖線”的標桿,但也不得不在沖擊上市的過程中,不惜一切代價平衡收支,同時調整業務模式以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面對大廠“友商”們的持續燒錢,還在堅持基模訓練的“四小龍”,也在努力匹配競爭對手的節奏。MiniMax在今年6月開源MiniMax-M1,側重長上下文推理能力,此外還發布了視頻生成Hailuo-02;月之暗面在7月發布開源模型Kimi K2,主打代碼/工具調度等能力;階躍星辰7月發布Step-3,宣稱在國產芯片上的推理效率可達DeepSeek-R1的3倍;而智譜在8月以來先后發布了GLM 4.5和4.6系列,并一度位居Hugging Face熱度榜前列。
不過,余下的“小龍”們,在模型的更新頻率和量級上已經被大廠們甩在身后。阿里方面,旗下千問和螞蟻雙團隊同時在大模型領域發力,螞蟻團隊還在近期連發兩款萬億模型;騰訊混元系列也在今年批量“下餃子”,過去3個月在Hugging Face開源版本就不下10個,包括文本/3D生成/世界模型等多個領域;同樣在今年下半年,字節跳動也在開源領域發力,在開源了Seed-OSS系列模型后,還在應用于具身智能的VLM領域,推出新一代模型GR-3。
橫向比對大廠和獨角獸們的業務模式不難發現,“六小龍”的定位愈發像是在補齊市場垂類應用短板。智譜/階躍/零一都專注于B端的方案落地;MiniMax持續在ToC AI娛樂/社交上不斷耕耘;百川專向醫療方向;而月之暗面大幅壓縮市場推廣預算,在收縮戰線打磨模型的同時,開始在Kimi中嘗試落地社區功能。
“小龍”們越來越“垂”,一方面是通用AI市場上,幾家巨頭企業已經蠶食了大部分蛋糕。此外,選擇各自的優勢場景建立護城河,也是一種戰線收縮的信號,從爭搶市場到“守”住自家的優勢領域,把錢燒在更容易落地的場景,以維持現金流的平穩。而面對頭部企業的“鈔能力”,沖擊IPO無疑是幫助“小龍”們守住陣線的強心劑。
然而,以“六小龍”為代表的AI獨角獸,距離實現盈利還有不小的距離。如果要走非盈利渠道上市,一方面需要證明自身具備技術特點、高成長性,同時需要在營收上拿出穩定增長的成績單。也就是說,“六小龍”可以虧錢,但是要在技術和營收上展示出亮點,才有可能打動證券交易所的審核機構。
目前,“六小龍”中除智譜以外,有實錘進入上市規劃的企業只有MiniMax,已通過18C渠道在港交所遞表,估值40億美元以上、由中金與瑞銀擔任保薦。在六小龍中,MiniMax有著不俗的營收表現,《智能涌現》在此前的報道中披露,MiniMax在2024年營收高達7000萬美元(約5億元人民幣),旗下AI社交產品星野和Talkie在同類產品市場中,占據了領先的生態位。
另一方面,短期內IPO固然可緩解AI創業公司的資金壓力,在進一步做大估值蛋糕的同時,加強投資者的信心。不過,上市并非AI創業公司困境的終極解法。長期來看,以智譜和MiniMax為代表的“小龍”們,即使成功上市,仍然需要在后續的業務規劃中,講好“打造AGI”的故事。
要實現這一點,不僅需要企業持續在模型技術上迭代,也需要在落地場景上有更多思考。近期,OpenAI在收獲多筆巨額融資后,在AI硬件領域的規劃也相繼出爐;Sora2作為獨立APP的出現,也顯現出OpenAI擴張產品版圖的野心。顯然,如果只講模型、不講產品和用戶規模的故事,即使是OpenAI也很難實現2030年前盈利的愿景。
“智譜不是一個靠產品驅動的公司,業務上更多靠模型驅動。”在張辰眼中,像智譜這樣依靠模型起家的企業,早年間靠模型在市場上取得優勢,導致在商業側有些“隨大流”,不知不覺中就走到了火山引擎和阿里云的紅海中。
事實上,不僅僅是智譜在B端存在這樣的問題,“六小龍”曾經都憑借著大模型賽道的早鳥票入場,但在模型技術賽道無法持續保持領先后,商業化之路也都走的不是特別順利。這其中有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只要頭部的巨頭們還在AI領域燒錢,創業公司將會持續在商業化問題上“抗壓”。
這樣的背景下,留給小龍們最現實的選擇,也許只有一邊扎根自身優勢領域落地產品,尋找IPO或者新的融資機會;同時內部降本增效,省出資源持續迭代模型,把AGI和未來的故事盡可能講下去。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