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任何改變歷史進程的技術,都不會以‘技術’的形式出現。它們最終改寫的,是結構、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5個月前,著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受訪時曾這樣說道。
在他看來,“AI的到來,像極了1825年的蒸汽機,不是因為它強,而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做事的方式’。”
蒸汽機對世界的改變,與其說是蒸汽機本身帶來的,不如說是它催生的工廠制帶來的。是工廠制,開啟了工業時代的大幕。
AI也差堪仿佛。AI被普遍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引擎,但孤立的AI技術很難創造系統性價值,其價值的最大化釋放離不開適配的全新組織形態支撐。
得看到,AI正以“周級迭代”的速度重塑千行百業。哈佛大學教授馬爾科·揚西蒂就說:“AI正在成為企業的新運營基礎,它不僅是替代人類活動,更在重新定義‘公司’的概念。”
在此背景下,企業面臨的早已不是“要不要用AI”的選擇題,而是“能不能讓組織進化速度跟上AI變革速度”的必答題。
可現實是,一方面,“AI時代所有企業都值得重做一遍”漸成共識,另一方面,很多企業組織層面仍停留在上個時代。麥肯錫研究報告就說,生成式AI有望在2030年前讓高達70%的商業活動自動化,但領導力與組織變革的滯后,是釋放其全部潛力的主要障礙。
AI轉型的核心不是技術應用,而是組織進化。如果說咨詢巨頭BCG(波士頓咨詢)在《未來已來:AI組織進化論》中所說的“液態組織”,呈現了組織進化“究極體”的粗線條輪廓,那阿里云在2025云棲大會上提出的“構建敏捷、自驅、共生的智能操作系統CRD,打造人機共生的聚生組織”,則是給出了工程圖紙——CRD就是人機何以協作的“說明書”。
何為CRD?按照阿里云的說法,CRD(Customer-Centric Assessment+Review+Development)就是面向AI時代的“組織操作系統”——它以客戶為中心,數據一體化、全棧AI化、促進組織進化,旨在為行業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組織進化藍圖,定義AI時代的組織管理范式。
“競爭戰略之父”、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若見了CRD,應該會點頭說YES。他曾指出,企業在未來的成功,將取決于它們如何能夠最大化地利用AI和人類的協同優勢,實現智能化的管理和運營。
而阿里云CRD就在以認知革新為先導,以系統重構為支撐,以全棧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創造力激發為靈魂中,為助益人機協同打造“聚生組織”帶來了實操路徑。
01
認知革新:學會跟AI的概率性共舞
在2025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堅說,在追逐技術浪潮時,要擁抱不完美,“不完美,你還愿意給別人看到,你才有機會做一個可能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跳出“完美計劃”執念,鼓勵“不靠譜”探索,說的其實就是擁抱隨機性,發掘非計劃創新——這,正是阿里云用CRD打造聚生組織的認知基點。
經濟學者梁春曉曾表示,在范式大轉型時代,人們不能被之前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和基本假設所束縛,不應從今天規劃明天,而要從后天規劃明天。而將思維調到“后天制式”,正是CRD的突出特征。
一直以來,說到管理工具時,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強調結果導向的KPI、看重目標對齊的OKR。二者分別代表了工業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管理范式。在其框架下,金字塔組織、科層制管理與SOP標準化作業是企業常態,強確定性、可預測性和線性控制則是企業目標。
這在以往相當高效,到了AI時代卻會失靈。原因很簡單:很多組織強調的流程化,在AI擅長做標準化任務的優勢面前顯得有些過時。所以管理學大師明茨伯格說:“21世紀最大的管理悖論是,越追求控制反而越失控。”
當此之時,組織更應強調涌現性、共生性、動態平衡性。順著箭頭所指看去,“下一站,CRD”的標志已躍于眼前。
阿里云首席人才官方曉敏就說,當技術以“周”為單位迭代,傳統的組織節奏已然落后,“AI創新的顛覆性、涌現性和高頻迭代,對組織的決策效率、架構設計、協同機制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企業必須進化為能容納“新物種”、孵化“奇思妙想”,并支持快速試錯、復制和規模化的進化型組織。
谷歌推出“20%時間”政策(允許員工將20%工作時間投入自主項目),字節跳動設立虛擬AI攻關小組(以“影子組織”打破部門墻),都展示了這類組織的早期雛形。
其共同點就是:鼓勵個體創意涌現,包容試錯,快速驗證。
阿里云云擴容決策思路變化——從以往銷售說必須升級、運維擔心故障、財務要算roi、產研擔心空轉成本高的多方難有共識,變為更多地用“風險概率”“置信區間”等語言,則展示了將AI的概率性輸出轉化為決策優勢與風險邊界的范本,也展現了CRD的落地途徑。
某種程度上,阿里云CRD要打造的就是AI時代的雨林生態:管理者不再是“監工”,而是“園丁”,要做的不是控制葉子成長,而是將土壤(文化)、陽光(機制)和水分(資源)打理好,讓個體創造力自然涌現,通過篩選機制將最優實踐快速復制,完成生態躍遷。
要實現這點,企業管理者就得在思維上先與AI俱進,這是企業進化為聚生組織的認知前提,也是用CRD重塑管理的內在要求。
02
系統重構:讓進化成為本能
如果說認知變革是給組織做了“軟件升級”,那系統重構就是要“硬件換代”。
BCG報告稱,未來三到五年,AI將大量嵌入產品、服務與工作流程,組織的運作模式、人才標準與核心競爭力將迎來根本性變革。
近年來,打通內部數據流、用AI Native(原生AI)工具煥新管理,是國內外很多企業的數智化轉型策略。
前者如西門子推出“Xcelerator開放數字業務平臺”,通過打通“業-財-人-產”全鏈路數據,為生產提效;后者如蘋果依托AI PM應用實現項目進度實時追蹤與風險預警,提升復雜項目管理效率。
AI轉型,還有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文化”。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文化能把戰略當早餐吃掉”。文化連著人的價值觀。亞馬遜“關注長期而非短期”的企業文化,就是其組織進化的價值支點。
阿里云CRD,就包含了這樣的多層架構。
其最里層是內核層,相當于組織的文化DNA,裝的是使命、愿景、價值觀,不管 AI 掀起多大風浪,它都能穩住組織的基本盤,是CRD的精神錨點;
其次是系統層,相當于組織的“神經網絡”,強調把業務、財務、HR數據全打通,是CRD的連接中樞;
再向外是原生應用層,相當于組織的“功能模塊”,注重用AI刷新那些管理環節,讓AI從外掛工具變成智能組件,是CRD的落地抓手。
眾所周知,豐田的TPS(豐田精密生產系統)形塑了工業時代的組織結構,阿里云CRD則裹著明顯的AI時代底色:它是以數據為燃料,以智能為引擎,以人為導向。
清華大學教授李寧等人認為,AI驅動的商業模式變革存在表層疊加、局部重構、深層創構三重路徑。AI創構指向的,是創造自我進化的商業系統。
CRD也是想利用“S.C.A.L.E.”(感知-決策-行動-學習-進化)的飛輪,撬動組織的自我進化:阿里云就在用“3R實時崗位職責分析”智能體快速捕捉崗位角色的趨勢性變化,用“全局數據和全棧AI”建設實現人崗動態盤點匹配,用“戰場即大學”學習成長模式為每個人打造“挑戰、反饋、支持”的成長黃金三角……
其特點就是,通過數據感知業務變化,借助AI生成決策建議,組織快速行動落地,將結果反饋為學習素材,最終完成系統迭代。
當企業打通這條閉環鏈路,進化就不再是被迫而為的任務,而是自然而然的本能。CRD要打通的,就是企業“進化本能”的任督二脈。
03
全棧人才培養:打造“超級個體”
無人才,不創新。人是組織進步的核心驅動和關鍵落點。AI時代,企業最需要的,不是螺絲釘,而是能跟AI共生的“超級個體”。
如果說工業時代要的是會專門能力的T型人才,那AI時代要的就是能跨界、會整合、懂AI的π型人才。
在阿里云管理人員看來,AI時代人才畫像該是從專才走向通才,具備技術與商業的綜合能力,擁有強大的自我學習、自我反思、自我進化的內驅力,能夠吸收反饋、舉一反三的強化學習能力。李寧等人提出的AI人才三維能力模型——核心認知力×AI駕馭力×知識工具化能力,也與此相通。
要發掘這類“全棧人才”,需要企業建立適應指數級技術迭代的復合型人才選育體系。CRD的全棧人才培養方法論“DISC”,就來得頗具針對性:
D對應的是分布式組織(Distributed Organization),要的是將科層式組織改為由多個小型“戰隊”組成的敏捷作戰體系,這是CRD適配AI“高頻迭代”的組織基礎。
I是指一站式人才管理(Integrated Talent Management)。阿里云就在打破“選用育留”的壁壘,實現動態整體的人才管理,內部已實現了大模型訓練式的人才培養過程——集訓和輪崗是“預訓練”,師兄帶教和主管輔導是“SFT(監督微調)”,在實踐中打怪升級、取得代表作則是“強化學習”,這是CRD實現人才與業務同頻的主要機制。
S是指個體自我進化(Self-evolution)。微軟倡導Skiling理念,主張無時無刻的學習與成長,阿里云發起“人人全棧AI”的90天戰役等實踐,都在為此創造條件,這是CRD激發個體內驅力的前置條件。
C是指文化重塑(Culture Re-engineering)。英特爾推崇的“It’s OK to fail”理念,阿里云團隊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感和“搬山精神”,都激勵了大批人才脫穎而出,這是CRD留住核心人才的文化保障。
“強化學習之父”、2024年圖靈獎得主薩頓今年9月初就斷言,AI的下一階段是通過持續學習和經驗積累實現自我優化,這將推動人類協作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模式演進,解決復雜問題。
而阿里云CRD的“DISC”,就是對此趨勢的前瞻響應。它不是視人才為被管理對象,而是將其當作創新原點,通過體系化設計讓π型人才成長為“超級個體”。
這些 “超級個體”,是CRD管理范式的直接成果,也是企業進階為聚生組織的核心動力。
04
創造力激發:讓AI成為人的思維延伸
在此次云棲大會上,王堅在演講中特別強調了創造力的重要性,他引用圖靈名言稱,“一個人有一張紙、一支筆、一塊橡皮擦,就是一臺通用機器。”AI就是新的“紙和筆”,是思想的延伸。
他表示,“你今天做不成事情,一定不是因為你沒有算力,是因為你創造力不夠。”
若將人才看成是聚生組織的“筋骨”,那創造力就是“靈魂”。
BSC認為,企業未來應打造以“創智人才”跟“硅基員工”為支撐的“共創型智能組織”,創智人才是那些有創造力的頂尖專家、跨界通才和善于協同決策型領導者,硅基員工就是來承擔那些標準化工作的Agent、機器人。
誠如此言,未來企業從“人類主導的機械系統”轉向“人機協同的復雜系統”,是大勢所趨。
像阿里云CRD就構建了“硅碳共生”的工作流飛輪生態,設立激發團隊潛能的“北極星”指標,以及圍繞AI價值創造的激勵機制。
在人機協同體系中,AI雖然能生成文案、設計圖片、編寫代碼,但擅長處理的仍是已知問題,生成的是標準化內容,而不善于定義未知問題,實現自主創造。它將人從繁瑣的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后,人反倒可以更好地釋放創造力,深耕創新創新等高階價值領域。
馬爾科·揚西蒂就說:“AI的真正潛力并非取代管理者,而是幫助他們從細節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戰略決策和創新發展。”
“AI干技術活,人干創意活”的協作模式,在現實中已經顯效。阿里云品牌 IP“云小寶”的設計,就是典型的讓AI承擔“技術執行”,人專注于“價值定義”:團隊將歷史設計數據訓練成模型資產,設計師輸入提示詞即可生成多樣化形象,從而將精力從基礎繪制轉向創意構思……
對我們而言,AI就像武俠小說里“人劍合一”的劍,最好的狀態不是控制劍,而是劍成為我們的思維延伸。
激發人的創造力,讓人的創新稟賦在人機共生中得到釋放,是組織進化的重要落點,也是CRD作為AI時代管理范式的靈魂所在。
它讓組織進化不再局限于“效率提升”,而是邁向更高維度——“價值創造”。
05
結語
在AI浪潮已至的當下,企業要的不是用AI簡單降本增效,而是讓組織變成自身最重要的“AI產品”。
尼爾·弗格森說,AI是“讓我們必須放棄老一輪增長腳本的倒計時器”。這需要企業方面在認知上告別單向控制依賴,組織上撬動自我進化飛輪,注重超級個體培養,助力各種創意迸發。
阿里云CRD重新定義的AI時代組織管理范式,要義便在于此。它看似復雜,究其本質,就是要回到組織進化的初心——讓人的價值最大化。
《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曾說過:前現代的組織,是按硬件的方式組織的;現代的組織,是按軟件的方式組織的;后現代的組織,是按濕件的方式組織的。所謂的濕件,區別于以機器設備形態存在的硬件、以無生命代碼狀態存在的軟件,指的是儲存于人腦之中的知識,包括能力、才干、信念、技能、創造力等。
去年9月,阿里云曾提出“Talanet”一詞,“Talanet”是才能(talent)和星球(planet)的組合,寓意 AI時代的智慧和才干將走向無邊界。
“濕件”跟“Talanet”內里相通,更跟CRD底層邏輯高度契合,指向的都是充分發揮“人”的價值,讓組織進化起于“人”的認知蝶變,利于“人”的價值釋放。
方曉敏說:在AI時代,最寶貴的資產依然是“人”,“讓我們成為這樣的超級個體,讓我們共建這樣的聚生組織,讓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在一起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讓這個世界發生微小而美好的變化。”
CRD打破KPI重結果的短期局限、OKR重目標的單點聚焦,重塑AI時代的組織管理底層邏輯,就是要看見與激活“人”的價值。
德魯克說:“好的組織能讓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而CRD支撐下的聚生組織,則在為這句話注入AI時代的新內涵——好的組織能讓人和AI一起,做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不平凡之事。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