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老練
編輯/詠鵝
校對/莽夫
格力與小米,是商業與輿論場上一對纏斗了十年的歡喜冤家。
2013年,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賭約”讓家電圈沸騰,那時沒人會想到,12年后的空調賽道上,小米會成為格力最棘手的挑戰者之一。
從2025年7月線上銷量市占率16.71%反超格力的15.22%,到盧偉冰公開喊出“2030年空調做到中國市場前二”,小米的攻勢越來越猛;而格力這邊,高管朱磊一句“10年免費保修是承諾,10年不修才是實力” 的回應,更像一場為“空調一哥”尊嚴而戰的辯解。
回過頭來看,在空調行業量增價減、技術迭代加速的當下,格力這位盤踞多年頭部的 “空調老大哥”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內外夾擊。對外,小米用生態破局、美的海爾穩扎穩打,賽道越來越擁堵;對內,營收連降、份額失守,經營增速陷入頹勢。
這場圍繞市場份額的口水戰,本質是新舊勢力對行業話語權的爭奪,而格力真正要面對的,是AI浪潮下能否守住主動權的生死考題。
Part.1
營收連降、份額失守
“空調一哥”的失速信號
空調是格力業務的基本盤,2024年度財報顯示,以空調為主的消費電器占其全年營收近80%,格力自己也披露,當年品牌家用空調線上零售額份額25.4%,仍居行業第一。
但這個“第一”的含金量,正在不斷褪色。
時間拉回到2024年,格力營收1891.64億元,同比下降7.26%,跌破2000億元大關,規模營收增長日漸頹勢,甚至未單獨披露空調業務營收。
此前《正見》曾在一文中指出,自2020年前后,美的、格力等告別在市場近十年的你追我趕后,此后多年,格力的營收幾乎沒有太大起伏和進步,彰顯規模失速的窘境。
到了2025年二季度,頹勢更明顯,總營收為599.80億元,同比下滑12.11%;歸母凈利潤為85.08億元,同比下滑10.07%;扣非凈利潤為82.29億元,同比下滑11.88%。
格力并未單獨披露空調業務收入,但多方數據顯示其份額正被侵蝕。GfK中怡康指出,2025上半年格力空調零售量份額下降1.4個百分點;奧維云網也顯示,7月份格力份額同比再降2個百分點。
在資本市場,一家企業出現增速或者份額問題,客觀地講,要么與所處產業的紅利周期消退有關,要么受品牌本身的產品拉力或者其他因素影響。可以按此維度拆解格力空調面臨的挑戰所在。
在“國補”發力、消費升級及價格激戰等多重利好條件下,空調行業仍處于相對有增量的成長期。AVC數據披露,上半年國內家用空調行業零售量為3845萬套,同比增長15.6%,零售規模達1263億元,同比增長12.4%。
<strong由此可見,格力的問題,不是大盤的問題,而是自身的結構性矛盾。
格力一直強調研發投入“按需投入、不設上限”,還將空調視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代表”。2025年上半年,格力研發投入39.18億元,同比增長10.92%,但今年以來,新獲得專利授權4824個,同比反而減少1.49%。
更關鍵的是,龐大的研發投入沒能轉化為市場增速。一方面,格力過去幾年的研發要分攤到綠色能源、智能裝備等全產業鏈布局上,精力被分散;另一方面,公司投入波動不定,導致技術優勢沒能變成用戶買單的動力,最終導致格力未能完全抵御來自空調市場萎縮的沖擊。
而從外部看,空調行業也早已不是由少數巨頭壟斷的局面,格力空調如今更像是排位賽中趕跑的選手,“一哥” 位置雖在,但“失速”的信號已經越來越明顯。
Part.2
賽道變天
格力遭遇多維擠壓
雖說空調行業不如智能網聯電動汽車與手機行業明面上那么卷,可同處一個賽道的玩家,為了斬獲更多的市場空間和提升自身品牌的商業溢價水平,同樣選擇了向友商“開戰”。
空調行業從來不是“一家獨大”,但現在的競爭,早已不是傳統巨頭間的“存量博弈”,新勢力攪局、老對手加碼,賽道的邏輯正在被改寫。
先看頭部陣營的分化。2025年上半年,美的空調零售份額微增0.1個百分點,穩扎穩打;海爾則實現0.7個百分點的凈增長,成為TOP3中增速最快的品牌;唯獨格力,份額持續下行。
更有意思的是,“誰是第一”的爭議從未停過。去年美的就和格力一樣,宣稱自己是家用空調賽道第一;今年,格力又和小米為線上銷量市占率大打口水戰。這種“各說各話”的背后,是頭部格局的松動。
空調領域的新晉玩家也一度撕開了傳統空間制造商的護城河口子,成為近年來行業最大的變量之一。
幾年前,沒人會相信一家以手機為主業的公司,能闖進海爾、格力、美的等老牌廠商經營數十年的空調賽道。但現在,小米憑借“人—車—家”生態的完成,品牌勢能快速提升。
以7月為例,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小米空調線上市占率16.71%,緊追格力;還喊出“年內躋身行業前三”“2030 年成為前二”的目標。
小米的破局點,恰恰擊中了傳統空調行業的軟肋。過去,空調企業的競爭邏輯是“制造經驗+渠道基礎”,格力線下渠道銷售額占比超一半,技術積淀深厚,中央空調連續多年銷量第一。
但現在,競爭維度變成了品牌勢能、生態協同、顏值設計、性價比乃至社交傳播……年輕用戶更在意空調能否和米家的掃地機器人、臺燈聯動,能否用手機App遠程控制,而非單純的“十年不修”;線上渠道的遷移,也讓價格敏感型用戶增多,這恰好是小米的優勢。
格力試圖堅守“價值戰”而非“價格戰”。其市場總監朱磊表示,今年上半年,格力堅持不沖動參與價格戰的“定力”,堅持做價值戰的長期主義者。但這一策略顯然面臨市場考驗,不降價可能失守份額,降價則侵蝕利潤。
格力優勢更多在于堅守“核心科技和工匠品質”的路線,技術積淀深厚,空調口碑質量整體呈優,中央空調連續多年銷量第一,線下渠道銷售額占比超一半以上。不過線上市場份額面臨新勢力品牌沖擊,在用戶體驗服務創新和渠道效率上亦還有不少進步空間。
格力也并非沒有應對。2025年上半年,“董明珠健康家”線下門店快速擴張,半年內新開970家門店,直播電商銷售額突破50億元,還在社交平臺做社群運營、升級線上用戶體系。
但這些動作更像“補短板”,而非“建壁壘”。當小米用生態構建用戶粘性,美的用全品類優勢搶市場,格力的“核心科技”標簽,正在被稀釋。
Part.3
AI成新戰場
更是格力的試金石
如果說過去的競爭是“規模戰”,那未來的競爭就是“技術戰”,而AI正是這場戰爭的核心。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5年一級能效機型線下占比超95%,智能化功能幾乎成了中高端機型的標配;智能空調線上銷量占比已超60%,用戶愿為場景化體驗買單,而非單純的硬件工具。
隨著全屋智能概念普及,AI空調能通過算法學習用戶習慣,動態調節運行參數,空調從“制冷工具”轉向“智能空氣管家”。而當AI為空調行業開辟出新賽道后,格力不得不為此加快步伐,甚至變得更激進一些。
格力在AI領域早有布局,推出AI動態節能系列空調,全年動態能效提升15.8%,能幫用戶降低13.6%耗電量,銷量同比增長360%;還有“空調機器人控制方法”專利,通過多模態模型生成動態調控方案,技術方向符合行業趨勢。
但“技術領先”不等于“市場領先”,小米的空調技術積累不如格力,但勝在智能化體驗更貼近用戶。比如能根據用戶的睡眠習慣自動調節溫度,能和小米汽車的車機系統聯動,上車就能預約家里的空調開機。
若格力能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用戶體驗優勢,就有機會在AI空調賽道建立新護城河。但這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技術或者產品問題,更是企業治理和發展的戰略聚焦問題。
也就是說,業務問題最終需要到企業的文化與組織治理層面尋找答案。如同榮耀,曾為了挽救日漸頹勢的市場份額,不得不在組織上大刀闊斧改革并推行年輕化戰略。
回到格力身上,無論是解決規模失速還是競爭問題,又或者是要在AI時代保持領先,企業治理和接班人問題終將考驗著格力的轉型定力。
2025年董明珠開啟第五個三年任期,張偉接任總裁,“85后”技術骨干鐘成堡進入董事會,管理層年輕化趨勢明顯,而董明珠強勢的管理風格能否延續,新團隊能否平衡技術傳承與創新,仍需觀察。
董明珠的強勢管理風格,是格力的“雙刃劍”。過去,這種風格讓格力聚焦空調、深耕技術,打下了“空調一哥”的江山;但現在,行業需要的是快速響應市場、靈活調整戰略的能力,技術派占比高的管理層,雖然能保持研發方向穩定,卻可能在市場應變和生態構建上略顯不足。
比如面對小米的生態攻勢,格力的應對更多是“技術辯解”,而非“生態反擊”;面對線上渠道的遷移,格力的直播電商更依賴董明珠的個人IP,而非系統化的流量運營。
從長遠看,格力的困境,恰恰是中國傳統制造企業轉型的縮影,在技術迭代加速的時代,企業需平衡技術積淀與市場敏捷性、規模優勢與生態構建、短期利潤與長期投入。
格力擁有扎實的制造基礎和技術積累,這是它的底氣,若能在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優化渠道結構、提升用戶體驗、完善治理機制,仍有機會在新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動。但如果繼續陷在 “口水戰” 里,其頭部位置很可能被美的和小米動搖。
空調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深水區”,表面是市場份額的爭奪,實則是發展模式的較量。格力若想守住頭部位置,必須在技術、渠道、用戶運營和治理機制上全面革新,尤其是在治理上,要建立完善的接班人制度,確保戰略連續性,不因人事更迭而斷層。
但如果繼續固守過去的優勢,忽視行業的變化,那么再響亮的“承諾”,也擋不住新勢力的沖擊。
這場“一哥保衛戰”,才剛剛開始。
王慶儒@ okokok-74
長期關注互聯網大廠、垂直行業頭部企業,歡迎建聯溝通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