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劉平
一季度,京東發起外賣大戰,高調殺入本已格局穩固的本地生活市場。
二季度,淘寶閃購亮相,卷向即時零售,并接過了主角的劇本。
三季度,阿里推出高德掃街榜,劍指大眾點評,并火速上線團購,標志著與美團的全面戰爭已然打響。
不足一年時間,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在本地生活領域完成集結。這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而是一場早已注定的全面戰爭。當傳統電商增長見頂,巨頭們不得不穿越邊界,進入彼此的領地尋找增長。
京東為增量,阿里為收復失地,美團為守護王座,背后是圍繞用戶與商家的全面生態戰。
Part.1
補貼煉獄
規模游戲下的囚徒困境
2015年11月的一個晚上,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在位于上海總部的餓了么辦公室里斷言,“最近一個月,不是決定餓了么未來的一個月,而是決定O2O未來格局的一個月。”
當時,餓了么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美團正瘋狂逼近,百度外賣還是排名第三的玩家。但這場“冬季戰役”并未如預期般速戰速決,反而拉開了數年的拉鋸戰序幕。
十年過去,戰場依舊,玩家卻已輪轉。2025年2月11日,京東以新的挑戰者姿態進軍外賣市場,推出全年免傭金政策。4月30日餓了么宣布啟動“餓補超百億”大促,阿里將“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正式攪局。
平臺的籌碼一如既往地雷同,相繼祭出“零元購”“免單”等補貼手段。4月京東外賣宣布未來一年將投入超過100億元,隨后美團外賣宣布三年投入1000億元,7月2日淘寶閃購宣布將在12個月內直補消費者及商家共500億元。按阿里2025財年凈利潤1259.76億元計算,這筆補貼約為凈利潤的40%。
百億級別的補貼,迅速推高了訂單規模。據平臺披露,淘寶閃購8月日訂單峰值達到1.2億單,美團外賣日訂單峰值突破1.5億單,京東外賣日均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
數字背后,是整個行業訂單規模的跳躍式增長,去年中國外賣市場的峰值時段不過一天約1億單/天,大部分由美團配送,2000萬單來自餓了么,如今單家平臺就已超越這一數字。
增長與利潤很難齊步走,這是上一輪外賣大戰已被驗證過的事實,這一輪“劇本”相似,規模增長的同時利潤也在急劇收縮。
二季度,美團、京東、阿里二季度凈利潤分別同比下跌89%、50.8%、18%,三家平臺合計少賺超200億元。
當前外賣市場的競爭邏輯已與十年前截然不同。如果說十年前的外賣大戰是增量市場的跑馬圈地,那么今天的競爭則完全是存量市場的零和博弈。
行業滲透率接近天花板已是不爭事實。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外賣用戶規模增速從2018年的30.96%降至2024年的不足8%。
與此同時,基礎設施的高度成熟使得配送網絡、支付系統、用戶習慣等曾經的競爭壁壘變得普遍化、標準化。當基礎服務能力不再構成差異化優勢,平臺陷入了一種尷尬境地,明知補貼不可持續,卻又不得不依賴補貼。
而對補貼的過度依賴,催生出一個畸形的競爭生態,平臺試圖通過成本轉嫁游戲來緩解自身的利潤壓力。京東曾高調推出“0傭金”政策,但商家很快發現,隱形的“流量稅”取而代之,廣告費、推廣費、技術服務費等各種名目的支出依然蠶食利潤,甚至出現訂單收入為負的極端案例。
“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暴露了行業深層次的利潤困境。各平臺陷入了一種奇特的競爭心態,不再指望外賣業務本身盈利,而是將對競爭對手的傷害程度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補貼一停感情歸零”,其本質上是一場典型的囚徒困境典型,明知集體理性要求停止補貼,但個體理性卻驅動著繼續投入。
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反對內卷”的表態,與美團隨后發起的大規模補貼行動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身體上的誠實”是因為,在當前資本市場對GMV和用戶增長仍然饑渴的背景下,任何一家平臺都難以承擔流失市場份額的后果。
外賣本質是一門需要精耕細作的苦生意。在消費者、商家、騎手、平臺的四方博弈中,消費者享受到的“低價、快、好”服務,實際上是靠其他三方的利潤擠壓和過度勞動來實現的。
餓了么被阿里收購后至今未能實現盈利,京東外賣暫時送一單虧一單,而盈利能力最強的美團,其外賣業務經營利潤率也長期徘徊在4%左右,這一數字遠低于大多數傳統行業。
近乎自噬的競爭模式,創造了一個令人窒息的補貼煉獄。用戶的價格預期被不斷提高,多方比價成為消費常態;商家在平臺的夾縫中艱難求生;騎手在算法的驅動下疲于奔命;而平臺自身,則陷入了通過自我消耗來阻止對手獲取優勢的惡性循環。
折射出的是,中國互聯網行業對規模至上邏輯的盲目推崇已到了需要反思的時刻。當增量紅利耗盡,平臺需要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從簡單的補貼驅動轉向更深層次的效率優化和體驗創新。否則,這場沒有贏家的消耗戰,只會將整個行業拖入更深的泥潭。
Part.2
醉翁之意
外賣背后的生態博弈
在這場“三國殺”中,外賣業務本身是否盈利已不是關鍵,其戰略價值在于為核心業務引流、提升用戶粘性。
劉強東多次多次直言不諱:京東做外賣的核心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引流和提升用戶活躍度。“京東買餐飲外賣的消費者中,有40%的人會交叉購買京東的電商產品,做外賣虧的錢,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更劃算。”
阿里也在8月財報會上給出官方口徑,蔣凡首次闡述了淘寶閃購的戰略定位,明確表示“不會單獨看外賣的盈利情況”,而是“考慮到電商的綜合收益”,認為閃購對平臺整體產生正向經濟收益,包括提升用戶活躍度、廣告收入、減少市場費用。
相似的思路背后,是雙方電商主業增長放緩的嚴峻現實。
2023年,京東零售業務增速已降至1.66%,即便2024年通過低價、加大第三方店鋪引入等策略,推動收入增長7.4%,其GMV仍被拼多多和抖音反超,跌至行業第四。
阿里也面臨增長瓶頸,2023財年其國內電商收入同比僅微增1%,增速創歷史最低。2024財年其收入同比增長3%左右,仍處于低位修復狀態。
與主業增長乏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即時零售的爆發式增長。2024年閃購GMV突破4000億元且增速達30%以上,其日用百貨的高頻特性與數碼產品的高客單價,直接觸動了阿里、京東的核心腹地。2025年第一季度,美團即時零售訂單同比增長23%,遠高于外賣訂單約9.5%的同比增速。
外賣業務在互聯網各業態中利潤率墊底,本應是塊食之無味的雞肋。然而巨頭們依然重兵布局,不計代價地盯著這塊“瘦肉”的原因在于他們爭奪的遠不止外賣這一畝三分地,表面是外賣補貼戰,實質是對即時零售戰略入口的爭奪。
阿里在此輪戰事中的排兵布陣極具象征意義。其推出的主角并非市場熟知的餓了么,業務名稱也避開了“淘寶外賣”的常規命名,而是將“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
這一品牌決策意圖明確,阿里想用幾塊錢的奶茶讓幾億消費者知道,淘寶不僅能淘萬物,更能閃購萬物,從蘋果手機到美妝護膚,萬物皆可即時可得。
考慮到阿里的即時零售業務市占率與美團有很大的差距,這場外賣之戰只是開端。
而入口邏輯,是理解這場戰爭的關鍵。歷史總是相似的輪回,2015年,美團通過合并大眾點評,切斷了餓了么的重要流量入口,一舉扭轉戰局;十年后的今天,輪到外賣成為阿里電商主站的引流工具。用戶為點外賣打開淘寶,便自然而然地被導入電商生態體系,形成高頻帶低頻的流量正循環。
數據印證了這一戰略的初步成效。外賣大戰打響后,電商平臺用戶數據確實起飛了。淘寶日活突破2億大關,京東日活用戶增加2073萬,外賣用戶日均打開App次數較非外賣用戶高出2.3倍。這些數字背后,是用戶心智和消費習慣的悄然遷移。
要打勝仗,組織先行。意識到入口價值后,各平臺都對即時零售業務做出了調整。
美團將“閃購”升級為獨立品牌“美團閃購”,小象超市重啟線下業務對標盒馬;京東同步升級京東“秒送”為全品類入口,與外賣共用達達130萬騎手,并把“急用數碼”“買藥”等與外賣并列于首頁;阿里則將餓了么、飛豬并入阿里電商事業群,正式納入蔣凡的“大消費”版圖,在同一指揮體系下作戰。
阿里、京東擁有龐大的電商業務,商業供給豐富。阿里有餓了么騎手,京東有達達配送,這都是其向美團叫板的關鍵籌碼。
表面看,這是“老二老三聯手打老大”的經典戲碼,但美團的護城河依然深厚。
即時零售的競爭重點是供應鏈能力和庫存管理。早在2018年,美團就專門成立閃購事業部,憑借外賣高頻特性和商戶資源獲取穩定流量,一路攻占城池。多年深耕使其在即時零售領域占據了約40%的市場份額,形成了顯著的先發優勢。
然而戰局也在無時無刻地發生著變化。經過幾個月的混戰,從數據來看,淘寶閃購增速最快。據報道,7月19日、26日的這兩個周六,淘寶閃購訂單(非餐飲的即時零售商品)在1500萬單左右,直逼美團的2000萬單。盡管美團的基本盤依然穩固,但淘寶的迅猛攻勢已經證明,即時零售的戰場格局,遠未到定局之時。
這場圍繞即時零售的入口之爭,本質上是對下一代消費場景的定義權爭奪。當隨時隨地隨心可得成為新的消費標準,誰掌握了即時零售的入口,誰就掌握了連接十億消費者的密鑰。
Part.3
邊界消融
本地生活迎來“無限戰爭”
阿里在外賣戰場初步站穩腳跟后,并未停歇,而是迅速將戰火引向美團的另一核心腹地——到店業務。
9月,阿里雙線出擊,高德上線“掃街榜”,通過超10億元補貼開展“煙火好店支持計劃”;淘寶閃購上線“到店團購”,首批覆蓋上海、深圳等城市,主打“9.9起到店吃”等補貼活動。
對于到店業務,阿里提前打過招呼。在財報會上,蔣凡曾透露,“閃購業務已有約1.5億名日活用戶,這些用戶也有一些到店自提和團購的需求。我們會從滿足用戶需求的角度來看,尤其跟到家業務協同,考慮給用戶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也正在一些城市做測試跟探索。”
到店業務之所以成為平臺的戰略高地,根本在于其高頻、高利潤的特性。據高盛2025年3月研報,美團到店酒旅業務的利率潤在2022、2023、2024年依次為46%、35%、33%,2025年利潤率測算為34%,顯著高于互聯網行業平均。
對阿里和京東而言,到店業務不僅能與即時零售形成“到店+到家”的雙輪驅動,提高用戶黏性,還可通過營銷服務、傭金抽成等輕資產模式實現盈利,有效對沖外賣業務的高補貼壓力。
事實上,阿里的本地生活業務可謂是起跑很早、投入很猛。“口碑”品牌誕生于2004年6月,2006年獲阿里注資,后來因流量入口邊緣化名存實亡。2015年阿里重啟“口碑”,聯合螞蟻注資60億元,對標美團到店,阿里收購餓了么后將兩者合并,但終因戰略反復和補貼收縮而落后。
曾經失去的,阿里要借外賣大戰奪回來。
阿里采取雙線出擊策略,高德掃街榜對標大眾點評,從地圖場景切入。淘寶則上線到店團購,利用電商流量進行正面突擊。
到店業務戰況的升溫,還引來了美團的老對手抖音。9月10日,抖音上線“煙火小店扶持計劃”,針對人均消費100元以內的商家,提供流量激勵等資源。這標志著在到店戰場,美團將面臨阿里、京東、抖音的三面夾擊。
美團與抖音激烈的到店業務陣地戰,結束還不到一年。2023年抖音連開24城、引入區域代理,以流量優勢和補貼猛攻切入到店市場。
面對突襲,美團到店事業群總裁張川在2024年初的內部信中坦言已“進入塹壕戰”。這一定位精準道出了戰局的膠著狀態,美團上線“特價團購”正面迎戰抖音“特惠”,雙方在價格、流量、商戶資源等各個維度展開寸土必爭的拉鋸。一年激戰過后,美團守住了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而抖音則成功搶占約30%的江山。
這場防御戰為美團積累了寶貴的多線作戰經驗。面對阿里、京東的新一輪進攻,美團迅速重啟“大眾點評品質外賣”、強化直播入口,展現出更加靈活的應對能力。這些舉措表明,美團正在將迎戰抖音過程中獲得的啟示,轉化為系統性防御能力。
然而,阿里和京東想要在到店領域分得美團的蛋糕,面臨的挑戰遠比即時零售更為嚴峻。到店業務的競爭壁壘不僅在于資金投入,更在于商戶信任的累積、評價體系的公信力、地推團隊的執行力,這些都是需要長期耕耘的無形資產。美團通過多年深耕建立的商戶網絡和用戶習慣,構成了難以快速復制的生態護城河。
監管環境則成為影響戰局的另一個關鍵變量。今年5月和7月,市場監管總局兩次約談主要外賣平臺,明確叫停“零元購”等無序競爭行為,迫使平臺在8月1日集體承諾抵制惡性競爭。這種監管干預客觀上為過度補貼降溫,引導競爭回歸理性軌道。
Part.4
終局猜想
資本改寫格局,還是場景決定歸屬?
從外賣到即時零售,再到到店業務,平臺競爭的邊界正在全面消融。這場無邊界戰爭的背后,是互聯網巨頭對用戶全場景消費需求的全面爭奪。
阿里、京東的跨界出擊,不僅是追求業務多元化,更是構建完整生態閉環的戰略必需,高頻業務帶動低頻消費,線下場景反哺線上流量,最終形成自我強化的商業飛輪。
而這場無邊界戰爭的終局,正從一場業務效率的比拼,演變為一場資本耐力的消耗戰。當參戰方宣布“不要傷亡數字,只要塔山”時,戰爭的本質已然改變,從商業模式競爭升級為資產負債表對抗。
因此這場戰爭的關鍵已不再是短期份額的得失,而在于平臺能否在戰爭結束后重建盈利模型。正如價值投資理念所強調的,最終決定企業價值的,仍是其長期自由現金流創造能力。
如果阿里能夠通過更長時間的投入,整合高德、飛豬、淘寶閃購,構建一個完全不同于美團模式的本地生活新生態,一旦成功,將徹底改寫行業格局。
而美團的真正勝算在于阿里追求的是規模,美團掌握的則是場景。當補貼退潮,用戶最終會選擇那個最懂本地生活、服務最可靠、網絡最穩固的平臺。
美團的勝負手也不在于跟阿里比現金儲備,而在于比阿里更懂本地生活。這是用十年時間、數百萬商戶、幾千個縣城市場深耕出來的核心競爭力,絕非資本在短期內能夠輕易顛覆。
未來12-18個月都將是這場無邊戰爭的關鍵觀測期,三個核心指標值得重點關注:阿里補貼強度的邊際變化、美團核心用戶留存率、以及雙方自由現金流的消耗速度。
可以確定的是,當戰爭的紅利主要流向比價消費的用戶時,平臺需要證明的是,補貼停止后,那些因便宜而來的用戶,有多少會因體驗而留下。這場消耗戰最終考驗的,是平臺創造真實價值的能力。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