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連著中秋,雙節就要有雙倍喜慶,假日氣氛伴著人間煙火氣息充斥社交網絡。朋友圈大家都在旅游,還有鋪天蓋地的高德掃街榜的美食探店照。
跟以往一樣,我還是自駕回老家,帶女兒回家看老公公、老外婆,也就是我的爺爺和外婆。根據提醒,選擇錯峰出行,下午2點半上高速,晚上9點到家,一路只有兩三段緩行,還算順暢。
長假回老家跟旅游不太一樣,不累,吃得好,睡得香,除了溫馨,還有無聊。
老家屬于莽山旅游區,但我極少去,因為熟悉,不愿扎堆,也因無聊隨手點開高德看看,這才發現,村口土菜館居然上了高德掃街榜。說是村口,其實是隔壁鄉鎮,這個村在山上,正經的莽山,屬于瑤寨,直線距離不過10里路,開車過去要十多公里。
郴州的“郴”字是“森里之城”,跟黃山的歙縣、黟縣類似,是地名專屬漢字。郴州有句古諺,“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這是形容郴州的偏遠。郴州是湖南最南,老家宜章是郴州最南,跟廣東交界,從村里去縣城坐大巴車也要先出省,路過廣東坪石,小時候,老家也有句俗話,形容交通不便——“白沙白沙,爛泥稀垮,天塘天塘,黃泥高褲膛”。如今這些也都是過去式了,郴州有了高鐵,村村都有水泥路直通,交通便捷,一到春節鄉村道也堵車,走親訪友停車成了頭等問題,家鄉也在做旅游開發,莽山名聲在外,我在香港也見過莽山的旅游廣告。
榮登高德掃街榜的這家土菜館以前在長沙有分店,我去過,味道不錯,可惜沒有繼續經營,莽山店算是總店吧,開在山上村口的總店。我問老板,從黃莽旅游公路到你們村,路有點遠,怎么不開在山下?老板說,莽山游客以廣東自駕游客居多,只要好吃就不怕路遠,他們場每年出欄幾百頭土豬,主要銷往廣東,餐廳從2015年開店,主要做產品展示,經營是順帶做的——餐廳的廚師、服務員都是村里的,蔬菜也是村里園里種的。至于營銷,全靠口碑,以前會上美團點評,現在有小紅書,還有高德地圖。
老板知道高德地圖,也知道馬云,卻不知道高德地圖竟也是馬云做的。
莽山美食上過一次央視紀錄片“舌尖”,是蕨根糍粑。我們小時候逢年時也吃,它是有特點的,糖煎或者炒臘肉,味道不錯。推蕨根糍粑應該出于旅游推廣的需要,莽山是瑤族鄉,能在央視露臉,讓全國人民記住的必須要特色,蕨根糍粑取材自山林,制作是純手工的,能夠把當地山水人文融匯一起。非它莫屬。但說到宜章或我們幾個相鄰鄉鎮的美食,我更推薦釀豆腐。釀豆腐是客家名菜,廣東、廣西都有,整個湖南,從衡陽往南都有釀豆腐,還可以釀茄子,釀苦瓜,釀辣椒,釀南瓜花,萬物皆可釀,但最正宗也是最好吃的,還是釀豆腐。廣東、廣西釀豆腐多用水豆腐,湖南則多用油豆腐——去年10月帶陶然、陳楚、建華、小車他們走湘軍之路就看到曾國藩老家特產,油豆腐。
同是油豆腐各地也有不同,長沙菜市場經常能見各種油豆腐,更像是油豆泡,豆腐炸成金黃小球,中間豆腐炸成了中空的蜂窩狀,容易吸味,也容易釀菜。老家的釀豆腐,融合了衡陽油豆腐和廣東水豆腐,彼此優點,兼而有之,水豆腐切塊,放油鍋炸,豆腐表面炸透起酥,放置冷水浸泡就有了虎皮狀,豆腐中間呢,還是扎實、水嫩的水豆腐。這樣的釀豆腐,口感層次更豐富,最初是油豆腐的香韌,有嚼勁,接著水豆腐的滑嫩,再是餡釀的滋味,一口釀豆腐,三種口感,三種滋味。至于釀的餡,豐儉由人,可以純肉加蔥,也可以粉腸切碎,拌冬筍加馬蹄什么的。
小時候要吃上釀豆腐必須是逢年過節。臘月二十四五各家各戶磨豆腐,殺年豬。殺完年豬后才好釀豆腐,因為這樣才有足夠的油來炸豆腐,有肉來做釀餡。最好的釀豆腐是新殺的年豬,前腿肉或梅花肉剁餡,伴著山里采挖的新鮮冬筍,到了元宵開正了,要清腸胃,大家喜歡用菠菜剁純素餡做齋豆腐。
我在村口這家“莽山黑豚”餐廳點了一份釀豆腐。在我看來,釀豆腐是考驗本地土菜館出品最好的一道菜,餐廳的豬肉好不好,新鮮不新鮮,豆腐好不好,釀得用心不用心,一道菜全吃出來了。
我常建議朋友,吃土菜,只點最常見的家常菜,雞鴨魚肉這些常見,廚師經常做,熟能生巧,手到擒來,能吃出差異口感和層次來。家常菜中一定要點的就是,豆腐和蔬菜。現在的豆腐,黃豆大都進口的,差別不大,真正影響豆腐品質的,是水質。旅游區尤其是山區,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大都出好水,有好的水本地出產的豆腐自然就好。老家豆腐最有名的是東風鄉,東風挨著莽山,也因為莽山水質好。按家鄉土話說,莽山水是麻石水,甜。
至于蔬菜,除了水質時令,還有土質。古人遷徙定居依山勢水形,逆流而上,越往江溪上游,越是偏遠,土地也越貧瘠。相鄰幾個鄉鎮,莽山的蔬菜確實是好吃很多,因為這里是水流上游,土地貧瘠是沙礫土,海拔高,氣候冷,云霧繚繞,蔬菜長得也小,甚至奇形怪狀,但小白菜更有小白菜的味道,菠菜更有菠菜味道,蘿卜也更清甜幾分。朋友說,這樣蔬菜更有生命力啊。
這家土菜館所在的村子叫跳石子,即便是十多年前,甚至村莊誕生的數百年都屬于窮鄉僻壤,以前是窮山惡水,現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改變,因為精準扶貧,因為鄉村公路、移動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因為旅游開發和互聯網普及。
美食,一靠廚藝,二靠食材,廚藝和食材相輔相成,但主要還是靠食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城市廚師多,小地方食材好,廚藝和食材都好的平衡地域是縣城,或者城市邊緣的城鄉結合處,南方城市流行各種農家樂就是這個道理。宜章縣城的美食,除了釀豆腐、三鮮粉、豬腳粉,茶油豬腦殼飯應該也有一席之地。豬頭肉國內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傳奇,豬頭有各種肉,豬鼻子、豬臉肉、豬耳朵、天梯等,肉質、口感、氣味層次不一,處理繁復,稍有不慎就氣味太沖,有人避之不及,有人甘之如飴。宜章豬腦殼講究的是香、辣、濃、醇。具體做法是,洗凈豬頭小火慢燉,燉爛燉透,熬煮出濃白稠湯,拆肉去骨,拆肉要手工,不宜刀切,再以本地青椒大蒜煸炒,下老醬油,猛火爆炒,然后濃湯回鍋收汁,起鍋前再澆上一圈熱烈茶油提味。
豬腦殼豬皮肥厚,燉煮久了便出膠,這膠質是把各種味道鏈接調和的關鍵,辣椒大蒜是以味調味,茶油則是增香。合格的豬腦殼飯,會把豬頭上各種口感和味道的肉和諧共處,茶油清香伴著濃郁肉香,然后是辣到頭皮發麻,有的肉酥爛軟糯,有的肉勁道耐嚼,還有咬起來咯吱咯吱作響,濃稠湯汁裹著醬香如味蕾炸彈,稍有停歇,上下嘴唇都要被滿滿膠質給黏上。
豬腦殼在老家話里是罵人的俚語,說一個人蠢笨,久而久之也有了“呆萌”的言外之意,說一個人笨得讓人捉急又些許可愛。
高中時一位人面廣交友廣也愛吹牛的數學老師,跟學生混成一團,時常跟我們吹噓的一句話是,天天有人請客,這豬腦殼都吃煩了,吃膩了。世紀之初,一份豬腦殼飯應該是十幾塊錢,價格不菲,我是大學寒假回家路過縣城才第一次吃到,確實好吃,念念不忘。現如今,豬腦殼盒飯已經從宜章縣城走出去,成了郴州市的美食名片。一樁不算陳舊的趣聞是,2022年特殊時期,有人香港坐船“偷渡”,從珠海登陸,然后自駕回郴州,因為沒有申報,他們大概也是知道接下來要面臨刑罰,回到郴州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吃了一碗茶油豬腦殼盒飯。有人拼死吃河豚,有人涉險吃豬腦殼飯,民以食為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是包括了美食。
這一次高德掃街榜,宜章小吃快餐榜單里就有三家豬腦殼飯上榜,確實有人間煙火味。不得不說,高德的數據確實精準,掃街榜推薦也符合我的預期,大數據誠不我欺。或者這才是真正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
世界在地圖里,家在導航里,世界很大,再大也大不過一碗家鄉飯。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