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或許很光明,但道路注定曲折。
?TMT星球原創 · 作者|黃燕華
談及當前科技圈的寵兒,除了人形機器人,另一個則非AR眼鏡莫屬。
近日,全球科技巨頭Meta首席技術官安德魯·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對外透露,Meta 于今年9月推出的AR智能眼鏡Meta Ray-Ban Display市場反應強于預期,線下零售店幾乎全部售罄,將增加銷售點數量,從而保證供貨量。
Meta Ray-Ban Display的火爆從側面反映出AR眼鏡市場的熱度有增無減。
事實上,進入2025年后,從各大科技展會,到日常社交媒體的熱門討論,AR眼鏡頻繁闖入大眾視野,看似將開啟一場席卷全球的科技變革。
有人甚至將AR眼鏡與iPhone的誕生相媲美,認為這是個能夠改變某個行業或領域格局,且深刻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結構的產品,稱之為屬于AR眼鏡的“iPhone時刻”。
但若撥開這層火熱的表象,深入探究其市場滲透率、用戶接受度等實際情況時,會發現AR眼鏡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普及,似乎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在社交平臺或商品評論區,關于AR眼鏡的吐槽層出不窮,甚至有用戶將之列為“年度最后悔產品”。
市場不減的熱度與用戶實際體驗背離的背后,究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階段,還是隱藏著難以逾越的障礙?AR眼鏡賽道到底是“真火”熊熊,還是僅僅“虛火”一場?
01
AR眼鏡熱度飆升
當下,AR 眼鏡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
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十大洞察》顯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預計達1280萬臺,同比增長26%,其中中國市場出貨量將達275萬臺,同比增幅達107%。
另據CINNO Research統計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消費級AI/AR 眼鏡市場銷量達 26.2萬副,同比增長73%,創歷史新高。
不僅銷量增速可觀,投融資情況也十分活躍。據媒體報道,今年上半年,包括AR眼鏡在內的全球AR/VR行業總共完成了66筆融資,總融資額達559.8億元。這些數據表明,AR眼鏡已站在了時下科技圈的“C位”。
市場快速增長的另一面是眾多科技巨頭紛紛涉足AR眼鏡賽道。蘋果、谷歌、華為、小米等企業,憑借各自在芯片研發、操作系統及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深厚積累,希望在AR眼鏡領域分一杯羹。
而像Rokid、XREAL、影目等新興科技企業,也在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在細分賽道的深耕嶄露頭角。
AR眼鏡市場快速發展背后是技術不斷進步。艾瑞咨詢等機構發布的行業報告指出,在顯示技術方面,MicroLED、OLED等技術的應用,讓AR眼鏡的顯示效果愈發清晰、逼真;光學技術的革新,如光波導技術,使得鏡片更輕薄,佩戴體驗更好;AI技術的融入,則賦予了AR眼鏡更強大的交互能力和智能功能,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實時翻譯等。
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科技產品的追求,消費者對于能夠提升生活品質、帶來全新體驗的智能設備需求日益增長。
AR眼鏡在娛樂、辦公、教育、醫療等諸多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群體在不同場景下的多樣化需求。
譬如,在娛樂領域,用戶可以通過AR眼鏡沉浸式觀看電影、玩游戲;在辦公場景中,實現遠程協作、實時數據查閱等功能;在醫療行業,輔助醫生進行手術、遠程診斷等。
此外,科技企業間的競爭也促使它們不斷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AR眼鏡作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領域,自然成為了各大企業布局的重點。
02
卡位“新入口”
如果說智能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那么智能手機之后,AR眼鏡被眾多老牌科技巨頭,以及后續崛起的科技新秀們視為新一代計算平臺的入口,紛紛發力或持續加碼,推出面向大眾的消費級AR眼鏡。
上述提到的Meta Ray-Ban Display,便是Meta在智能眼鏡領域深耕超過10年后發布的首個面向消費者的AR眼鏡產品。這款產品采用右眼全彩單目顯示屏設計,配套Meta神經腕帶,可將肌肉產生的信號轉化為眼鏡操作指令。
在扎克伯格看來,“這是Meta第一次有能力向外界展示一些足以稱得上‘生命的特殊時刻’之一”。
Meta之外,谷歌作為AR眼鏡賽道的先行者,其正在重新審視這個領域,并與三星等硬件廠商合作,試圖重新定義AR眼鏡的消費市場。
蘋果被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爆料,將在未來12到16個月內進入智能眼鏡市場,首先將推出一款無顯示屏的眼鏡,與Meta的Ray-Bans智能眼鏡展開競爭。
另一家科技巨頭亞馬遜被曝正在快步踏入AR眼鏡賽道,據媒體報道,有知情人士稱,亞馬遜正在開發兩款AR眼鏡,將集成麥克風、揚聲器、攝像頭,并在一只鏡片上配備顯示屏。
對比海外,國內AR眼鏡賽道則有更多玩家。Rokid作為行業內的佼佼者,其推出的Rokid Glasses僅重49g,外觀接近普通眼鏡,但擁有前沿AR顯示功能,且全面接入AI大模型,支持智能提詞、實時翻譯、AI識物、AI問答、導航及消息提醒,還支持隨手拍照查看、聲紋支付等多種功能。
XREAL的產品則在顯示技術方面表現突出,其推出的XREAL ONE等產品,通過自研X1芯片能夠將延遲降低至3毫秒,并實現原生3DoF(3自由度),為用戶帶來流暢的視覺體驗,在觀影和游戲場景中優勢明顯。
除了這些專注于AR眼鏡的新興企業,華為憑借在通信、芯片、軟件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其AR眼鏡產品在與手機、平板等設備的協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為用戶打造全場景的智能體驗。
小米則依靠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高性價比的產品策略,推出的智能音頻眼鏡在國內智能音頻眼鏡市場近兩個月銷量躍升至前列,未來在AR眼鏡市場有望進一步發力。
魅族推出的星紀魅族STARV View、STARV Air2等產品,沿著觀影、游戲和AI交互兩條主線迭代,在市場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
業內分析認為,AR眼鏡普遍被認為是繼智能手機之后,最有可能成為新一代計算平臺入口的載體,眾多科技巨頭以及新興企業持續布局和深耕AR眼鏡賽道,不僅僅是為了推出一款新產品,也是在搶奪未來計算平臺的話語權,更是一場新一代硬件生態系統的“卡位戰”。
不過,對于新興企業來說,品牌知名度相對較低,在市場推廣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同時,構建完善的應用生態也是一大難題,需要吸引更多的開發者為其產品開發應用程序。
對于傳統科技巨頭而言,雖然在品牌、技術和資金方面具有優勢,但在產品的創新速度和對新興市場的敏感度上,可能不如新興企業。
此外,整個行業還面臨著技術標準不統一等挑戰,這些問題與挑戰的存在,無疑增加了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的成本,也成為整個AR眼鏡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03
消費痛點仍高懸
盡管AR眼鏡行業熱度高漲,但市場滲透率卻偏低。從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對AR眼鏡產品的吐槽中,便能一窺市場普遍存在的痛點。
價格方面,目前市面上大多數AR眼鏡售價偏高。以蘋果Vision Pro為例,國內售價29999元起,高昂的價格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即便是一些國內品牌的AR眼鏡,售價也多在數千元,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依舊屬于較為昂貴的電子產品。
有網友表示,看了宣傳花兩三千買了AR眼鏡,最后結局是放那吃灰,稱其為“年度最后悔產品”。
圖 / 小紅書
而一些廠商在宣傳過程中過分美化AR眼鏡的功能和體驗,推高了消費者的期待,造成用戶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巨大的落差感。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表示,其利用國補買了一副AR眼鏡,但實際體驗過程中,存在畫面太亮、顯示不全、文字模糊等情況,“看久了眼睛累”。
圖 / 小紅書
應用生態不完善也是制約AR眼鏡普及的重要因素。許多用戶反映,購買AR眼鏡后,可用的應用程序較少,無法充分發揮其功能。
有大V博主直言,雖然AR眼鏡的熱度非常高,但目前恐怕還不會成為新的賽道,因為生態還不完善,“沒有更多的APP適配,沒有更長的續航,智能眼鏡注定是小眾產品”。
圖 / 微博
此外,售后服務方面,由于AR眼鏡屬于新興產品,售后服務網點較少。一旦產品出現故障,維修難度大、周期長,給用戶帶來諸多不便。
不僅如此,技術迭代速度快,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可能很快就面臨技術過時的問題,這也成為部分消費者購買時的顧慮所在。
行業專家表示,AR眼鏡距離大規模普及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銀河證券在相關研報中指出,雖然AR眼鏡在眾多廠商的推動下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后的下一代主流計算終端,但其在成本、續航、生態和用戶習慣等方面仍存在關鍵挑戰。
顯然,AR眼鏡賽道熱鬧非凡,但產品從小眾走向大眾,成為如智能手機一樣深入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過程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04
結語
雖說AR眼鏡市場看起來前景廣闊,但從行業發展角度看,目前仍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
當下市場熱度居高不下,是技術進步、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普及困境也提醒著入局的廠商們,行業要實現真正的騰飛,還需要克服生態、適配等諸多環節的挑戰。
只有正視這些問題,不斷創新和優化,才能在AR眼鏡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藍海中乘風破浪,推動AR眼鏡行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讓AR眼鏡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