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第一臺小家電”,如今卻頻頻翻車。
作者|王鐵梅
編輯|文昌龍
9月27日,一位濟南網民稱,當月20日家里小熊電器玻璃養生壺突然爆炸,導致1歲孩子全身40%面積遭受Ⅱ度至Ⅲ度燙傷。首次清創手術就耗費數萬元,后續植皮與疤痕修復費用預估超20萬元。
涉事的小熊電器養生壺(YSH-D15Y3型號)標價68元,曾位列拼多多旗艦店煎藥壺年度暢銷榜首位,其詳情頁還標榜“耐高溫抗沖擊”。
00后女生章曉看到這個新聞后感到心有余悸,她的同款小熊養生壺也在使用過程中遭遇了底部玻璃開裂,所幸并未炸開,沒有傷人。事發后,章曉聯系了小熊電器淘寶店的售后人員,對方卻表示玻璃并不在質保范圍,并反復詢問章曉是否有使用不當的情況,章曉感到很憤怒。
“小熊電器在我們年輕女孩群體中挺火的,算是一個‘網紅產品’,因為它價格低,主營小家電,比較便利,顏值還高。但家電最重要的還是安全,否則就是個定時炸彈。”
產品安全是小熊電器反復陷入的爭議,在初期靠著營銷顏值和流量出圈的小熊,正面臨著小家電行業的深刻變革,伴隨行業整體從流量驅動轉向深度競爭,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已從如何捕捉用戶興趣,轉向如何構建堅實的產品基本盤。
此次事件所折射出的,不僅是單一產品的質量控制問題,更是品牌在快速擴張過程中,其產品耐用性、安全標準與用戶體驗等內在體系建設如果不達標,就會暴露品牌自身的結構性脆弱性。
在消費者日益關注產品本質與安全標準的當下,如何系統性地加強產品力,彌補“內功”上的短板,將直接決定像小熊電器這樣的品牌能否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01?從“萌家電”到“翻車樣本”
小熊電器第一次出圈,源于一款“酸奶機”的爆火。隨著獨居青年群體對“精致生活”需求的覺醒,專注于單一細分功能的小家電品類迎來了發展契機。小熊電器精準洞察到這一消費趨勢,通過具有辨識度的“萌系”產品精準切入年輕消費市場,主打物美價廉,專攻小眾細分需求,2020年營收增速一度高達36.16%,歸母凈利潤更是暴漲近60%,市值突破百億。
顏值,是小熊電器出圈后最大的賣點,但也幾乎是其“唯一的賣點”。
在社交平臺,消費者對小熊電器質量差的投訴幾乎覆蓋了其每一款產品。電飯煲的蓋子開合困難,彈簧極易損壞;打蛋器容易脫落;加熱飯盒發生爆炸;不銹鋼水壺使用一次就生銹;電煮鍋和空氣炸鍋不到一個月就發生涂層脫落......類似這樣五花八門的質量問題在社交平臺層出不窮。
對于消費者而言,比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更令人失望的,是品牌售后服務的短板。眾多反饋指出,當產品出現故障時,小熊電器的客服人員常以一套標準話術回避核心問題,在處理過程中缺乏主動解決的意愿,并傾向于將責任引向消費者使用不當。甚至售后人員時常會轉而向用戶推銷付費零部件,要求其自行更換,這一做法進一步損害了消費體驗與品牌信譽。
章曉表示,在小熊養生壺開裂之后,她反復向售后表示,在使用過程中并無不當行為,客服依舊堅稱是她“壺蓋蓋的太緊了”,且建議她自行購買一個壺身作為替換,還表示自己可以申請將原價69.9的壺身按照49.9賣給章曉。“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不僅不感到抱歉,不為消費者解決問題,反而趁機推銷零件,真當顧客是韭菜了。”章曉憤怒表示。
小家電的質量問題頻出,客觀因素之一便是其行業的低門檻。業內人士指出,小家電行業主要有三個特點:產品迭代快、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以及激烈的價格競爭。在此行業背景下,小熊電器為維持市場占有率,持續推行產品多元化策略,SKU數量迅速擴張。
創始人李一峰為公司確立了以“產品廣度”為核心的戰略方向,旨在通過高頻率、大規模的新品投放,快速覆蓋小家電市場的長尾需求。然而,這一策略的問題在于,公司的資源分配高度傾向于外觀設計與線上營銷,而生產環節則長期依賴代工模式。這種“重設計、輕生產”的運營模式,導致其在品控環節存在固有短板,產品質量問題頻發。
在SKU策略上,小熊電器的市場數據與財報聲明形成對比。據《財中社》統計,2022至2024年,其SKU新增約五百款,型號實現翻倍。然而,公司早在2022年就曾宣稱,正通過“精簡SKU”來優化結構和提升利潤率。這種“以量取勝”的策略,雖然短期內帶來業績增長,卻為質量問題埋下隱患。
監管記錄進一步印證了其在產品質量上的問題。公開信息顯示,小熊電器旗下產品曾多次在各級質量抽查中被發現不符合國家標準:其面包機(2014年,型號MBJ-A10H1)存在電器非正常工作問題;酸奶機(2015年)經檢驗為不合格產品;智能電飯煲(2016年,型號DFB-A20Y1)因騷擾功率超標被判定不合格;蛋糕機(2017年,型號DGJ-C608)則在標志、說明及結構項目上不達標。直至2024年,其電水壺產品仍因關鍵材料厚度未達到國家強制性標準而被監管機構點名。
無論其細分賽道如何變化,家電制造業的安身立命之本,終究在于產品的質量與可靠性。小熊電器在近二十年的發展中,未能將早期的先發優勢轉化為穩固的品質口碑,致使產品質量問題成為其長期發展的隱患。
02?增長的陣痛:當營銷掩蓋創新
8月29日,小熊電器披露2025年半年度報告,表面數據可謂亮眼:營業收入25.35億元,同比增長18.94%;凈利潤2.05億元,同比增長27.32%。
然而資本市場對此的反應卻相當冷淡,財報發布當日股價一度暴跌超7%,收盤價較2020年歷史高點已跌去約七成。小熊電器的增長邏輯似乎已經難以說服市場,一場“信任危機”正在醞釀。
細究財報,不難發現小熊電器的增長本質暗含了“以價換量”的虛胖式擴張。個護小家電業務營收雖暴漲415.99%,但營業成本增速高達489.35%,毛利率因此下滑8.29個百分點,遠超行業平均成本增幅。
海外市場同樣呈現“增產不增效”的窘境,營收增長被更高的成本增幅所吞噬。這種不惜犧牲利潤空間換取市場規模的做法,暴露出其產品缺乏核心定價能力的軟肋。
更根本的問題在于,小熊電器已陷入對營銷的深度依賴。2020至2024年,其銷售費用從4.40億元攀升至8.64億元,銷售費用率從12.03%一路升至18.15%,持續高于行業約13%的平均水平。持續高企的營銷投入雖能短暫刺激銷量,卻未能構筑起堅實的品牌護城河,反而不斷侵蝕利潤,小熊電器產品的自身驅動力顯然嚴重缺失。
無論是營銷驅動還是以價換量,其癥結都指向創新能力的結構性匱乏。小熊電器的“創新”往往停留在品類擴張與外觀層面,陷入“為差異化而差異化”的誤區。例如其開發的電燉盅與電燉鍋,功能高度重疊,本質是創造“偽需求”,而非解決真實痛點。
結果就是小熊家電產品線被消費者吐槽其冗長且缺乏精品,除早期酸奶機外,再難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標桿產品。這不僅直接損傷產品力,更使品牌承受著消費者“是專業品牌還是營銷雜牌”的質疑。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小家電行業的通病:“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可以說是曇花一現。”這番反思精準擊中了小熊電器的模式要害——其產品不像耐用品,更像憑借創意外觀與低廉價格刺激沖動消費的“一次性生意”。其過往的增長,本質上是對消費者小家電需求的一種“提前透支”。
現在的消費者已經逐漸意識到,小熊電器所宣揚的“妙想生活”,更多存在于營銷話術中,其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美麗的負擔”。對于這家曾被譽為“年輕人第一臺小家電”的企業而言,能否從營銷驅動轉向產品驅動,從透支需求轉向創造真實價值,將決定其未來發展。
03?紅利退潮后,小熊還能靠什么撐起未來?
當前的小家電市場競爭邏輯已發生本質性重構,過往推動行業高速增長的結構性紅利基本消耗殆盡。在細分領域,也涌現出小吉、小米、添可等一批具備極強專業心智的垂直品牌,它們通過深度聚焦特定場景構建了差異化,贏得了消費者信任。
與此同時,美的、蘇泊爾等傳統家電巨頭憑借其完善的供應鏈與渠道優勢持續發力,進一步擠壓著小熊電器的生存空間。這一市場變革使得小熊電器過去依賴的非剛需、長尾型產品需求大幅萎縮,其賴以成名的“廣撒網”式產品矩陣策略在專業化和精細化的新競爭環境下顯得力不從心。
即便在其傳統優勢品類如養生壺領域,小熊雖能憑借快速反應率先推出產品,卻始終未能建立可持續的技術護城河。競爭對手已經推出具備精準控溫、水質監測等深度功能的產品,使得小熊在產品創新上的淺層化弊端暴露無遺,市場競爭力被顯著削弱。
行業環境的劇變同樣反映在消費端。隨著“宅經濟”紅利消退,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日趨理性,從為顏值和營銷買單轉向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價值與技術內涵。宮菱憑借“安全無毒”的材料背書、追覓通過“仿生機械臂”等技術突破贏得消費者青睞,印證了市場正在為深度價值支付溢價,而這恰恰是小熊“淺層創新”模式所無法提供的。
更嚴峻的是,供應鏈的高度成熟使得任何被市場驗證的新品類都會在短期內面臨同質化競爭。公模產品的快速涌現讓小熊依賴的“快速跟進”策略獲利空間急劇收窄,價格戰成為常態。綜合來看,小熊面臨的是技術、渠道、用戶與產業基礎四重變革下的系統性挑戰,行業已徹底告別野蠻生長階段,進入比拼核心技術實力與品牌深度的新周期。
面對主營業務增長乏力,小熊電器選擇以收購尋求突圍。2024年7月,小熊以1.5億元收購羅曼智能61.78%股權,借此切入仍保持快速增長的個人護理小家電賽道。這一戰略舉措在短期內已顯現成效——2025年上半年,羅曼智能貢獻了約3409萬元凈利潤,占小熊凈利潤增量的60%以上,成為其業績增長的主要引擎。
然而,這一亮眼數據背后隱藏著一層隱憂:同期小熊核心的廚房小家電業務營收占比已從74.77%下滑至66.02%,增速僅為5.02%。這表明小熊并未真正解決其主營業務的根本性問題,而是通過“鈔能力”暫時繞過了核心業務的發展困境。
已經站在十字路口的小熊,通過收購實現的外延式增長雖能暫時修飾財報,卻無法掩蓋其在產品力、創新力和品牌力等核心維度上的疲軟。持續下跌的股價表達了資本市場的不信任,消費者也用理性選擇投票給更具價值的專業品牌,小熊電器過往依靠營銷驅動和快速跟進的增長模式已然觸及天花板。
小家電行業的競爭本質早已從流量爭奪回歸到價值創造。小熊需要從根本上重塑產品內核、構建真正的技術護城河。
對于這家曾經引領細分市場的企業而言,現在需要的不是另一個增長的故事,而是一場徹底的自我革新——是繼續做追逐風口的“機會主義者”,還是沉下心來成為構建價值的“長期主義者”,這個抉擇將決定小熊電器是否能在行業洗牌中贏得未來。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