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森特
編輯/嘉嘉
“選擇投入這一高端產品線的研發,是希望通過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超級跑車,展現本土汽車工業的技術實力與創新水平”,日前在央視財經《對話》節目中,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高調表示,將在明年年底推出超跑車型,向世界展示中國頂級的汽車制造技術。
要知道在35年前,長城汽車還只是保定一家負債200萬的改裝車廠,如今將要推出超跑,可謂滄海桑田。
其實長城汽車的成就源于魏建軍研發的慢節奏,正是這種對待研發的“慢態度”,讓長城汽車在新能源的浪潮中迎風而上。可以說,沒有魏建軍就沒有如今的長城汽車如今的爆發。
【1】業績承壓下的“慢研發”
“到2025年,實現全球年銷量400萬輛,其中80%為新能源汽車,營業收入超6000億元,未來五年,累計研發投入達到1000億元。”
2021年6月,魏建軍宣布長城汽車的2025戰略,以此來實現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轉型目標。理想很美好,但外部市場對此并不買賬,2022年,長城汽車營收為1374億,相比2021年僅增長0.7%。
與之相對的則是友商的突飛猛進,比亞迪年銷量達到186.85萬輛,同比增長152.46%、吉利汽車營收1480億元,同比增長45.6%……小鵬、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也在蠢蠢欲動。
而在2022年,長城汽車營收為1374億,相比2021年僅增長0.7%,明顯增長乏力。在新能源浪潮下,長城汽車應該如何突圍?
多數企業都會調整研發結構,將研發支出從底層基礎轉向為能夠產出效益、快速推出新車型的應用層面。
“我們考核市場只有一個指標,就是用戶滿意度,給人家的產品就不應該有瑕疵”,但魏建軍卻逆勢而行,在他看來,不能為了產品迭代而盲目,車企的競爭力在于底層技術。
業績承壓,魏建軍卻在研發上做起了慢功夫,并沒有盲目推出跟風推出新車型,反而建立了國內車企少見的研發基礎設施:
當其他車企要跟中汽研等機構租用風洞實驗室時,長城汽車擁有中國自主品牌首個環境風洞試驗室,能夠調控溫度、光照、風力等參數,模擬出下雨、降雪、大霧、暴曬等全球各地的各種環境;
當部分車企為了降低成本,采用更薄的車身材質時,長城汽車建立了亞洲最大的安全碰撞試驗室;
“對于長城來講,投資這些試驗、裝備我們從來都不手軟。雖然我們不是最大的汽車公司,但是長城的試驗設施非常全面”,魏建軍表示,規模不是長城發展的重點,自主可控的研發技術才是長城汽車追尋的白月光。
在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品一年一個改款車的高頻節奏下,魏建軍這種“慢研發”的態度顯然于市場主流格格不入,但也正是魏建軍的堅持,讓長城汽車得以踏浪而行。
【2】“慢研發”帶來快增長
其實很多企業創始人都說自家企業是工程師文化,研發技術為先,但最考驗企業底蘊、企業價值觀的不是順風局,而是在企業業績承壓逆風時,企業創始人的選擇——是堅持初心老老實實做底層技術儲備,還是為了股價、為了市場占有率追求短期效益。
長相粗獷,“狠人”形象的魏建軍選擇了前者,“我對技術的敬畏是有的,長城不是搞資本的,我們就是搞制造,搞技術,搞研發。”
在2022年,長城汽車研發費用不減反增,高達64.45 億元,同比增長43.56%,而在此后的2023年、2024年,長城汽車研發增長依舊保持24.97%、15.27%的高增長率。
目前長城汽車擁有2.3萬名工程研發人員,相當于平均每4位員工中就有一位工程師。
持續推高的底層研發,也為長城帶來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自研的4.0T V8雙渦輪增壓發動機,以549馬力、770牛·米扭矩的性能直接對標奔馳G 500 4.0T,實現了38%熱效率+雙噴射技術,搭載該發動機的坦克300跑出百公里13升油耗,插混模式下更降至9升的燃油效率;
長城汽車全棧自研的第三代智慧空間系統Coffee OS 3,是全球首個基于多桌面、多屏互動的AI智慧空間,配合座艙空間百變組合性,全面滿足了基于車內全體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長城汽車自研的第三代智能駕駛系統Coffee Pilot Ultra,能夠輕松應對重慶8D魔幻路況的“地獄級”考驗;
坦克品牌上半年累計銷量10.41萬輛,達成全球銷量超七十萬輛里程碑;
布局高端智能新能源魏牌憑借“高山+藍山”雙旗艦產品,上半年累計銷售3.24萬臺,同比增速高達60.34%,其中5月上市全新高山車型,6月交付量突破萬臺,7月藍山達成第十萬輛量產下線;
魏建軍對待研發的“慢態度”“慢節奏”,讓長城汽車進入了高速增長的階段。
長城汽車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到923.67億元,在國內自主品牌營收榜中僅次于比亞迪、上汽、吉利,位居第四位。在累計銷量56.89萬輛中,新能源車型銷售16萬輛,同比增長23.64%。
而中原證券的一份研報中,高度肯定了長城汽車如今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SUV和皮卡制造企業之一,行業地位穩固,持續強化越野、皮卡等細分市場優勢,同時鎖定智能新能源賽道,在智能化和新能源領域持續發力,維持公司‘增持’投資評級。”
【3】長城汽車的工程師靈魂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曾經說過,一個團隊的氣質養成,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逝,人員更迭,這支部隊靈魂永在。
而對于長城汽車來說,魏建軍為長城汽車注入了重視研發的企業靈魂——不為了銷量盲目創新,不為了市值推出新產品,而是為了研發本身。正是這種對技術與品質的極致追求,塑造了長城汽車“工程師文化”的底色。
“實際上,我們早就進入了智能的數字化時代,十年前就在探索智能駕駛。”魏建軍總結道,“純油、混動、純電,甚至氫,都應該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地將我們作為汽車大國為全球服務的定位實現。”
與那些僅靠資本運作或營銷驅動的企業不同,魏建軍不是只會“嘴炮”的狠人,而是真金白銀去搞研發,將技術視為企業的生命線。數據顯示:長城汽車50%~60%的整車零部件實現了自產,其中除了變速箱殼體、發動機缸體等基礎部件外,底盤、動力、智能駕駛、新能源電池等核心部件,也逐步擺脫對外依賴,構建起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這種“工程師靈魂”不僅體現在研發投入上,更體現在產品與品牌的持續創新中。回顧長城汽車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在中國汽車工業歷史上,長城創造出了多個第一:
長城皮卡連續多年國內銷量第一,成為皮卡領域的標桿;
哈弗品牌是國內第一個專注于SUV品類的汽車品牌,被譽為“SUV之王”;
坦克系列更是開創了“豪華越野SUV”這一全新品類,重新定義了中國越野車市場;
在新能源領域,長城不僅布局混動、純電,更在氫能技術上持續投入,展現出前瞻性的技術視野。
“我們對技術的敬畏是有的,長城不是搞資本的,我們就是搞制造,搞技術,搞研發。”魏建軍的這句話,不僅是個人信念的寫照,也成為長城汽車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地方小廠,成長為如今具備全球競爭力車企的精神內核。
在浮躁的市場環境中,長城汽車始終保持著對技術的虔誠、對品質的執著。正是這份“工程師靈魂”,讓長城汽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也讓中國汽車工業在世界舞臺上,有了真正可以“亮劍”的底氣。
從保定一家負債累累的改裝小廠,到如今躋身中國汽車品牌第一陣營,長城汽車的成長軌跡,深深烙印著魏建軍的個人意志與戰略定力。
魏建軍成就了長城汽車,不僅在于他帶領企業走出困境、實現轉型,更在于他為長城塑造了難以復制的文化基因。而長城汽車,也因他的存在,始終沒有偏離“制造為本、技術為魂”的主航道。
在這個意義上,長城汽車不能沒有魏建軍——他不是企業的“管理者”,而是企業的“靈魂人物”,他不是在造車,而是在塑造中國汽車工業的一種可能。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