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引線 | 吳微?
立訊精密(002475.SZ)在全球化道路上越走越遠。2025年7月,立訊精密正式完成對德國百年線束企業Leoni的收購交割,標志著這家中國電子制造服務商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全球化布局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幾乎同時,市場還傳出立訊精密正與OpenAI合作開發消費級AI硬件設備的消息,引發公司股價在短期內快速上揚。?
其實,在此之前,立訊精密就以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亮眼答卷而引發市場的關注。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245.03億元,同比增長20.18%;實現凈利潤66.44億元,同比增長23.13%,扭轉了此前公司增長放緩的趨勢。?
這一成績的取得,是立訊精密從單一依賴消費電子向"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通信與數據中心"三駕馬車并驅戰略轉型的初步結果。當眾多"果鏈"企業仍在消費電子紅海中掙扎時,立訊精密憑借前瞻性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布局,正重新步入高增長軌道。不過,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公司過度以來單一客戶的情況,仍未明顯改善,其多元化與全球化布局的成果,也有待市場的檢驗。?
從富士康女工到千億帝國:立訊精密的崛起之路?
立訊精密的故事始于一位普通農村女孩的奮斗。1967年出生于廣東汕頭澄海的王來春,初中畢業后便進入深圳富士康,從流水線女工做起,憑借勤奮和專注,十年間晉升至當時大陸員工所能達到的最高職位——課長。這段經歷為她日后創業奠定了扎實的制造管理基礎,也讓她深刻理解了精密制造的精髓。?
2004年,王來春與兄長王來勝共同創立立訊精密,以連接器和線纜業務起家。2010年,公司成功登陸深交所,開啟了資本驅動的快速擴張之路。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1年,立訊精密通過收購昆山聯滔電子,成功切入蘋果供應鏈體系,從此與全球消費電子巨頭深度綁定。?
隨后的十余年,立訊精密沿著"部件-模組-整機"的垂直整合路徑快速成長,從連接器供應商逐步發展為AirPods、AppleWatch的核心組裝廠商,近年更通過收購緯創資產進入iPhone整機代工領域。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從2020年的925.01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687.9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
目前,立訊精密已形成"一超多強"的多元化業務格局。其中消費電子業務仍是公司絕對的支柱業務,2025年上半年貢獻營收977.99億元,占比78.55%;通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業務營收110.98億元,占比8.91%;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業務營收86.58億元,占比6.95%;其余則為電腦互聯和其他業務。?
多元化布局開花結果:2025年收入高增長的驅動力?
立訊精密2025年上半年收入重新進入高增長通道,并非偶然,而是公司多年戰略轉型的必然結果。深入分析其業務結構變化,可清晰看到其收入重新高增長,主要得益于公司三大業務板塊的發力。?
其核心的消費電子業務穩健增長,成為立訊精密增長的基本盤。盡管全球消費電子市場整體疲軟,但立訊精密2025年上半年消費電子業務仍實現14.32%的增長。這主要得益于其在核心客戶供應鏈中地位的鞏固與份額提升,以及AI技術推動下消費電子終端創新加速所推動的需求增加。?
特別是市場傳出立訊精密參與OpenAI與蘋果合作開發的AI硬件項目的消息。該傳聞雖尚未獲官方確認,但已顯著提振了市場的信心;也讓立訊精密的股價,在短期內出現了20%以上的增長。不過,在廠商已將AI技術深度融合進智能手機后,AI硬件是否有足夠的需求,仍是個未知數。?
立訊精密通訊互聯業務的爆發式增長,則成為公司2025年上半年最大的亮點。2025年上半年,該業務營收達110.98億元,同比增長48.65%,遠超公司整體的增速。這一成績源于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公司通過在高速連接器、光模塊、熱管理系統等領域的技術積累,成功抓住了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升級浪潮所帶來的市場機遇。需要指出的是,雖然 AI /云基礎設施的擴張為行業帶來機遇,但建設周期、資本門檻、功耗/能耗與地域政策限制等因素可能使需求曲線并非一直陡峭向上。公司在互聯子件的技術積累能否成功轉化為大規模商業化出貨,以及能否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高增長,或將是未來一個值得觀察的關鍵點。?
汽車業務跨越式發展為立訊精密切入汽車市場的戰略路線提供了初步支撐。立訊精密汽車互聯業務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86.58億元,同比增長82.07%,成為立訊精密增長最快的板塊。?
為了更加深入的切入汽車供應鏈,2025年7月立訊精密還完成了對Leoni收購的交割。通過此次收購,立訊精密快速獲得了全球領先的汽車線束技術和客戶資源,成功切入了歐美主流車企供應鏈。?
值得注意的是,立訊精密還擬通過資本運作強化公司的增長動能。公司正在推進港股的二次上市,并擬募資20-30億美元,這些資金將用于公司的全球化擴張與研發/產能建設。立訊精密若能成功港股上市,將能進一步提升公司的資本彈性,為海外并購與產能擴張提供資金保障。不過,港股上市所帶來的管理、合規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立訊精密的運營成本,從而擠壓公司的利潤空間。?
全球化棋局與風險平衡:立訊精密的國際化挑戰與機遇?
除了多元化外,長期的全球化布局,讓企業能規避關稅風險而獲得大量海外訂單,也是立訊精密2025年收入重新高增長的關鍵落子。經過多年的發展,立訊精密的全球化布局已從早期的"成本導向"升級為"市場+技術+供應鏈"三位一體的綜合模式。?
截至2025年,立訊精密已在29個國家設立了105個生產基地,形成了覆蓋全球的制造網絡。其中,越南成為立訊精密東南亞核心制造中心,公司計劃將約三分之一產能部署于此;墨西哥基地則重點服務北美市場,已實現對北美市場大規模的本地化供應,有效規避了關貿易爭端。?
這種全球化布局使立訊精密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境外收入1057.26億元,占當期公司總營收的比值為84.82%。然而,全球化布局,也給立訊精密帶來了多重挑戰。?
首先,客戶集中度高仍是立訊精密的最大隱憂。年報顯示,2024年立訊精密對第一大客戶(主要為蘋果)的銷售占比仍超過70%,雖較此前年份相比有所下降,但依賴度依然較高。這種結構性風險使公司業績極易受蘋果產品周期波動影響。一旦iPhone等核心產品出貨不及預期,或將直接沖擊立訊精密的營收與利潤。?
過度依賴蘋果的立訊精密,其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凸顯。作為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的制造企業,立訊精密直面全球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博弈。雖然公司通過在越南、墨西哥等地布局產能以對沖風險,但關稅政策變化、技術出口管制、原材料供應穩定等仍可能對其生產和銷售造成干擾。同時,人民幣與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也增加了立訊精密的財務不確定性風險。?
此外,立訊精密跨國并購整合的難度也不容小覷。對Leoni的收購雖帶來戰略機遇,但也面臨文化差異、管理融合、客戶關系維護等挑戰。德國企業嚴謹的管理文化與中國企業的靈活高效存在差異,如何實現協同效應而非"1+1<2"的整合困境,考驗著立訊精密的管理智慧。而面對中國汽車制造業的崛起,Leoni的盈利能力,也有待市場考驗。?
當然,面對挑戰,立訊精密正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方面,公司加速推進多元化戰略,力爭在三到五年內將汽車和通信業務培育成與消費電子并駕齊驅的支柱;另一方面,立訊精密還在強化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擬通過數字化轉型以提升企業運營效率與韌性;此外,公司也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等策略,來提升公司產品的附加值與議價能力。?
回望立訊精密的發展歷程,從富士康女工到千億制造帝國,王來春兄妹的創業故事令人驚嘆。而今,面對AI與智能汽車的浪潮,立訊精密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公司能否成功從"果鏈"代工企業轉型為橫跨多領域的科技制造平臺,不僅關乎公司自身發展,也能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參考。(思維財經出品) ?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