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9月最后一個交易日,今年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融資收官。
交易的主角,便是寒武紀(688256.SH,下稱“公司”)。公司定增價格1195.02元/股,募集資金總額39.85億元。發行對象最終確定為13家,包括廣發基金、UBS AG、新華資產、匯添富基金、諾德基金、國泰海通、博時基金、嘉實基金、易方達基金等。其中,廣發基金獲配12.08億元,UBS AG、新華資產的獲配金額均超過4億元,匯添富基金獲配超3.5億元。
截至9月30日,公司市值5543億元。本輪定增落地,為公司贏得了算力競賽的“彈藥”,但挑戰仍不容忽視:國際巨頭英偉達在算力與生態上的優勢短期內難以撼動,國內同行的競爭也在加劇。
資金錨點:大模型時代的全棧式算力布局
本輪寒武紀的定增資金投向,勾勒出清晰的戰略優先級:20.54億元投向芯片平臺、14.5 億元注入軟件平臺、4.8億元補充流動資金。很明顯,公司的發展路徑將圍繞“硬件筑基、軟件賦能、現金護航”展開。
芯片平臺領域,公司聚焦下一代MLU系列處理器研發。當前公司產品思元590系列雖已實現云端部署,但面對千億級參數大模型的訓練需求,算力密度與能效比上仍存短板。
對此,公司將重點突破兩大方向。其一是開發適配大模型訓練與推理的系列化芯片,其二是建設先進封裝技術平臺。高盛在研報中披露,公司計劃向5nm及更先進制程邁進,其Chiplet 異構集成技術已通過DeepSeek大模型兼容性測試,目標是縮小與英偉達的差距。
軟件平臺項目,則是公司直擊行業的核心痛點。AI芯片的競爭核心,不僅取決于硬件性能,更依賴軟件生態的完善度。
開發路徑上,公司將通過優化NeuWare軟件棧,強化與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框架的兼容性,并開發專屬工具鏈簡化大模型部署。這一策略與特斯拉“軟件定義硬件”的邏輯異曲同工:通過降低開發者門檻,吸引更多應用基于其芯片開發,形成“芯片—軟件—應用”的正向循環。
流動資金補充方面,公司募集的4.8億元為戰略落地提供安全墊。AI芯片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寒武紀產品已覆蓋互聯網、運營商、金融等多行業,原材料采購與市場拓展均需資金支撐。充足現金流不僅能緩解營運壓力,更可在市場出現合作機遇時快速布局,搶占先機。
發展路徑:從技術突破到國產替代的進階
熱鬧的定增,外界看到的是寒武紀大受追捧,但行業看到的不僅是一次融資行為,而是公司“技術—產品—生態—份額”發展路徑的關鍵一步。
短期兩年內,公司處于技術攻堅期。依托年均15億元的研發投入(未來三年總投入 45 億元),公司目標在2026年前推出超大規模分布式訓練芯片解決方案。
高盛預測,2025年公司芯片出貨量將達14.3萬片,較此前預期上調17%,核心增長動力來自云廠商的算力采購需求;2025年中國云廠商資本支出預計同比增長86%,騰訊Q2 capex已實現119%的同比增幅。
中期到2030年,公司將一直處于生態擴張期。高盛測算顯示,公司AI芯片收入將從2025年的9億美元(國內市場份額 3%)增至2030年的60億美元(份額11%),年復合增長率超 50%。
需要指出,這個增長趨勢不僅依賴自身產品迭代,同時更受益于產業鏈協同,包括中芯國際良率提升與產能擴張,將為其芯片量產掃清制造障礙。
長期方面,AI全球競爭會是一個持續性的態勢。本次定增引入外資機構與國際化技術布局,核心為公司參與全球競爭奠定基礎。
當然,公司目標并非止于對標英偉達,更大的展望而是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底層技術領域建立自主話語權。若按100萬片年出貨量測算,公司有望達成250億元利潤規模,這一量級將標志著國產高端芯片從技術突破走向商業化成熟。
資本邏輯:高估值背后的三重錨點
在二級市場,寒武紀因連創新高被冠以“寒王”稱號。本輪火熱定增,凸顯出當前公司的估值體系并非傳統行業邏輯,而是建立在“賽道稀缺性、替代確定性、增長爆發性”三大核心支柱上,這也是機構愿意高溢價參與的根本原因。
首先,賽道稀缺性決定估值溢價。作為國內稀缺的通用AI芯片設計企業,寒武紀所處的賽道具有高技術壁壘與政策護城河。IDC預測,2025年全球大模型相關芯片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美元,而中國作為最大增量市場,對自主可控算力的需求尤為迫切。
其次,國產替代提供了確定性成長路徑。在高端芯片自主化的政策導向下,公司成為企業降低單一供應商依賴的重要選擇。高盛研報指出,客戶推動的芯片平臺多元化趨勢,將直接利好公司FP8,數據精度格式芯片可降低對HBM/DDR的依賴,更適配本土大模型需求。
其實,這種替代邏輯已得到市場驗證:2025年公司國內市場份額預計從3%提升至11%,若國產替代加速,份額有望進一步突破。
最后,研發轉化能力支撐長期增長預期。資本市場對公司的估值本質是對其研發投入轉化效率的預判。公司過往研發投入強度持續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此次定增將研發資金規模再提級。
歸根結底,政策層面的自主化要求為公司打開市場空間,云廠商算力需求爆發提供增長土壤,產業鏈協同則降低量產門檻。若能如期實現2026年技術突破與2030年份額目標,公司有望從“中國英偉達”的對標者,成長為全球AI算力領域的關鍵力量。(思維財經出品)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