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呂子禾
2025年9月30日,浙江海控南科華鐵數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南華鐵”)公告顯示,其子公司與杭州X公司此前簽訂的36.9億元(含稅)算力服務協議正式終止。
公告中“市場環境及供需情況變化”“未收到任何采購訂單”的表述,疊加公司此前力推算力業務為“第二增長曲線”的表態,讓這起“大單告吹”事件迅速成為焦點。
3月協議簽訂時,公司股價連收3個漲停板,股東戶數從不足5萬戶飆升至21萬戶;而9月30日公告發布后,10月9日開盤股價即“一字”跌停。
就在跌停當日,公司又披露持股5%以上股東終止減持并推出增持計劃。短短半年間,協議從“利好引爆股價”到“終止引發跌停”,股東從減持到增持,一系列反轉讓投資者陷入迷茫。
這場合作的終止,背后是否藏著更深層的邏輯?失去相當于半年營收的大單后,公司的業績增長將如何支撐?股東的增持動作又能否緩解市場對其算力業務布局的擔憂??
大單終止的三重邏輯
要理解這次協議終止,不能只看“市場變化”這六個字,需要從行業大環境、公司自身布局、合作細節三個維度尋找答案。
先看行業端,算力賽道的“冷熱不均”已經顯現。
根據海南華鐵2025年半年度報告,長期來看算力行業確實前景亮眼。2025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預計達1037.3EFLOPS,市場規模將攀升至2116.1億元,同比增長超43%。
但短期問題很突出:一邊是頭部企業扎堆建智算中心,算力設備供給過剩;另一邊是下游需求沒跟上,AI大模型訓練、智慧城市這些依賴算力的領域,不少客戶因為技術不成熟、預算砍半,把采購計劃往后推。
這種“供多需少”的變化,正是公告里“市場環境及供需情況變化”的真實寫照,不是算力不行了,而是短期節奏沒踩對。
再看公司端,這次終止早有“預警信號”。
海南華鐵的半年報里寫明了算力業務的三大風險:設備采購可能拿不到貨、要花大筆錢、長協議履約沒把握。現在“沒收到任何采購訂單”,就是履約風險的直接爆發。
更關鍵的是半年報里的一組數據:2025年6月末“在建工程”金額比去年年底少了89.5%,原因是“待組網算力設備減少”。這意味公司計劃中的算力設備沒按時到位,業務推進本就滯后,大單終止更像是“順水推舟”。
另外,截至6月末公司累計交付的算力資產超14億元,看起來有基礎,但對比36.9億的大單規模,顯然還沒準備好承接如此大額的訂單。
最后看合作端,“無爭議解除”的細節耐人尋味。
根據10月1日的終止公告,雙方除了要保密,沒有其他糾紛或待解決事項。這背后釋放出一個信號:協議還沒實質落地,既沒采購設備,也沒投入資金,對當前資產負債表影響很小。
或許從一開始,這就是一份“框架性協議”,沒明確具體交付時間和付款細節,給后續終止留下了空間,一切都未可知。?
短期“減壓”與長期“補位”的平衡
36.9億的大單沒了,對海南華鐵來說不是“全輸”,反而呈現出“短期緩解壓力、長期需找補”的復雜局面。
財務上,短期少了一筆“壓力錢”。
海南華鐵半年報顯示,公司2025年6月末資產負債率73.77%,雖比去年末略高,但手里的貨幣資金很充裕:5.99億元,比去年同期多了233.12%。
這背后是公司的融資布局:累計籌劃發行債券及相關產品額度達50億,還在推進新加坡上市,資金本就不算緊張。
但如果要承接36.9億的算力訂單,需要采購大量設備,會進一步占用資金。現在終止了,這筆錢反而能投到更穩妥的業務上,對投資者來說,這其實減少了一筆“不確定的大額支出”,未必是壞事。
但長期來看,營收增量確實少了一塊。按算力行業平均30%-40%的毛利率算,這筆訂單若落地,未來1-2年能貢獻10億級的毛利,相當于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的3倍左右。
不過,海南華鐵的“基本盤”工程設備租賃業務還在穩步增長。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線下網點達380個,香港市場投入超千萬元且出租率在漲,線上渠道光租金收入就快9000萬,同比增25%。
更重要的是,公司還新增了房車租賃事業部,拓展C端市場,這些業務都在持續貢獻現金流,能對沖算力業務的短期波動。
業務結構上,“雙輪驅動”的韌性逐步顯現。海南華鐵曾表示要“工程設備+智算”雙輪走,這次事件正好檢驗了這個結構的抗風險能力。
工程設備租賃是“壓艙石”,算力業務是“增量探索”,現在增量暫時沒了,但壓艙石還穩。算力業務也并非“一刀切”,半年報里提到的與安徽海馬云科技的合作還在推進,能提供云游戲、云渲染的算力服務,只是從“追求大額長單”轉向“小批量、多場景”的模式。這種調整雖然慢,但更穩妥,也符合當前行業供需的實際情況。
還有個不能忽視的變量——股東的增持動作。
10月9日的公告顯示,胡丹鋒終止了8月15日披露的減持計劃,還打算增持。從“減”到“增”,表面看是為了穩定股價,但深層邏輯可能是公司判斷當前股價已反映大單終止的利空,且核心業務足夠支撐長期價值。
不過增持計劃的具體金額和時間還未明確,短期更多是“信號意義”,能不能真正扭轉預期,還要看后續落地情況。?
算力賽道要看“落地力”
海南華鐵的案例,不只是一家公司的“插曲”,更暴露了當前算力行業的一個共性問題:不少企業熱衷于簽“大額框架協議”炒概念,但忽視了落地能力。
對行業來說,“重協議、輕落地”的風氣并不可取。如今,政策鼓勵算力發展,但這不意味著企業可以“畫大餅”。
從海南華鐵的情況看,算力業務要落地,需要跨過兩道坎。
需求端,要確定客戶真的有持續采購計劃,供給端要保證設備能按時拿到。資金端,要扛住大額投入的壓力。如今的行業正在“擠泡沫”,未來能活下來的,一定是那些把“落地能力”比“協議金額”看得更重的企業。
對海南華鐵來說,這次事件是“糾錯”也是“契機”。
短期要做的,是把資源更聚焦到工程設備租賃的優勢上。利用已有優勢繼續擴高空作業平臺、房車這些成熟品類的規模,把現金流抓牢。
長期來看,算力業務無需放棄,但要調整策略。少簽“沒譜”的大額框架協議,多做“小而實”的訂單,先把場景跑通,再慢慢擴大規模。
更重要的是,要加強信息披露的透明度。3月時表示訂單“正常履行”,9月突然終止,容易失去投資者的信任,及時傳遞業務進展才是其健康發展之道。
對投資者而言,這更是一堂“風險教育課”。看算力賽道的公司,不能再被“幾十億大單”的數字迷惑,要問三個問題。
第一,這是“框架協議”還是“實質訂單”?有沒有明確的交付時間、付款方式?第二,公司有沒有承接能力?貨幣資金夠不夠、設備能不能拿到、有沒有相關技術儲備?第三,有沒有“風險緩沖墊”?比如像海南華鐵這樣的工程設備業務,能在創新業務波動時托底。畢竟,股價漲停可能是短期炒作,但公司的基本面和訂單落地能力,才是長期價值的核心。(思維財經出品)■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