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呂子禾
近期,東莞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了招股說明書,這是這家扎根粵港澳大灣區的券商自2015年啟動上市進程以來,第七次向A股大門遞交材料。
如今,這家機構與渤海證券、華龍證券等一同躋身“現存四家排隊IPO券商”之列,這場橫跨十年的IPO“馬拉松”,終于在此次更新中顯露出新的破局跡象。
2025年上半年東莞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4.47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88億元。其2025年1-9月業績預告預計營收同比增長44.93%至60.18%,凈利潤同比增幅達77.77%至96.48%。
這場遲到多年的股權調整,真能徹底打通阻礙上市的“堵點”嗎?在同業紛紛進入問詢階段的背景下,它此次沖刺又有幾分勝算??
股權重塑
對于東莞證券而言,股權穩定性曾是橫亙在IPO路上的最大“攔路虎”。
此前多年,股東錦龍股份因自身債務問題,導致所持東莞證券40%股權中,占總股本10%的15000萬股被質押、6.60%股份被司法凍結,“實控權存疑”成為監管審核的核心關注點。而2025年6月完成的股權變更,徹底改寫了這一局面。
根據招股書披露,錦龍股份與東莞國資聯合體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前者將所持20%股權拆分轉讓,投控集團受讓12.90%,東莞控股受讓7.10%。
交易完成后,東莞國資通過投控集團、東莞控股、東莞金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三家主體,合計持股比例從55.4%躍升至75.4%,正式確立絕對控股地位。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錦龍股份剩余20%持股中,凍結股份已解除至6.60%,質押比例降至10%,股權質押、凍結等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實質性解決。
股權結構的優化不僅消除了監管疑慮,更帶來了治理層面的協同效應。
招股書顯示,現任董事長陳照星同時擔任大股東投控集團董事長,這種“地方國資戰略與公司治理”的深度綁定,既符合監管對擬上市企業治理規范性的要求,也為東莞證券后續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地方產業資源、獲取政策支持奠定了基礎。
從IPO審核邏輯看,此次股權重塑堪稱“破冰之舉”,它解決了困擾東莞證券近8年的核心梗阻,也是其2024年7月恢復審核后取得的首個關鍵性突破。?
新管理層的雙重考題
股權落定的同時,東莞證券的管理層也完成了一輪“市場化換血”,為其IPO注入了新的變量。
招股書披露,2025年2月,經董事會審議通過,楊陽被聘任為公司總裁,王煒出任副總裁。同年8月,程志檳接任經紀業務總監,原資管業務總監職務調整。
公開資料顯示,楊陽此前曾任招商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主導過公募化轉型等關鍵業務,其履歷與招股書披露的“加大財富管理投入、擇機設立公募子公司”的募集資金用途高度契合。
王煒則來自中航證券權益投資部,在自營業務領域經驗豐富,這與東莞證券試圖優化收入結構的需求形成呼應。
新管理層上任后,首先面臨的是“業績回暖與結構隱憂”的雙重考驗。
從短期業績看,2025年A股市場震蕩上行,滬深兩市股票基金單邊交易額大幅增長,帶動東莞證券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同比提升。2025年上半年,東莞證券該業務收入7.15億元,占營收比例達49.43%,成為業績增長的核心支柱。
但長期來看,業務結構的“偏科”問題依然突出。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經紀業務收入占比始終維持在41%以上,而投行業務則持續承壓,2025年上半年手續費凈收入僅5415.88萬元,占比跌至3.74%,較2022年的11.54%大幅下滑。
更需警惕的是合規與風控短板。
招股書風險因素部分提及,2024年公司曾因保薦業務中“質控負責人未嚴格落實回避要求”,被監管出具警示函,暴露了投行業務內控的不足。
此外,行業傭金率持續下行的壓力也不容忽視,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行業平均傭金率從0.231‰降至0.182‰,東莞證券平均傭金率雖高于行業水平,但整體下行趨勢未改,未來經紀業務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存疑。?
區域券商的博弈
放在當前券商IPO的行業坐標系中,東莞證券的突圍之路并不平坦。
截至2025年9月,同期排隊的渤海證券已進入“已問詢”階段,而東莞證券自2023年3月獲得“已受理”反饋后,進度已滯后同業兩年半。
從監管審核邏輯看,注冊制背景下,除了股權清晰度,業務合規性與持續盈利能力成為新的核心關注點,這正是東莞證券需要向監管證明的關鍵。
2025年A股IPO審核數據顯示,持續盈利能力存疑、合規性瑕疵已成為注冊失敗的主要誘因,這對仍有股權遺留問題與內控處罰記錄的東莞證券而言,無疑是額外的考驗。
不過,作為區域券商,東莞證券也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
招股書顯示,公司總部位于東莞,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多年,2024年東莞地區經紀業務收入占比仍達56.83%,在當地股票基金成交額中的市場份額超51%,區域護城河穩。
同時,其債券承銷業務也展現出增長潛力,2024年承銷規模187.20億元,顯示出對接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融資需求的能力。
但當前,資本約束仍是其最大短板。
截至2024年末,東莞證券凈資本為93.92億元,不僅遠低于頭部券商水平,也低于同區域的廣發證券、國信證券等同業,這直接制約了其信用業務、自營業務的擴張,以及新業務資格的申請,這也是其此次IPO擬將募集資金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的核心動因。
若成功上市,凈資本補充將助力東莞證券突破業務瓶頸,從“區域經紀型券商”向綜合金融服務商轉型。但如果不能盡快借助新管理層的經驗打開公募、投行等新增長曲線,未來仍需面對行業同質化競爭與傭金下行的雙重壓力。
對于東莞證券而言,第七次遞交招股書只是IPO路上的新起點。接下來,2025年四季度能否進入“已問詢”階段、如何向監管證明業務轉型的可行性,將成為決定其上市進程的關鍵。
而這場持續十年的上市長跑,也不難看出區域券商在資本市場突圍中的共性挑戰——如何在股權規范、業務轉型與合規風控之間找到平衡,或許是東莞證券,也是更多排隊券商需要解答的長期命題。(思維財經出品)■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shenlu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