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廠牌不僅是一個內容廠牌,它還是一個有溫度的品牌,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直播陣地都有可能制造影子,我們希望通過它嘗試建立和年輕用戶的鏈接。”在阿里文娛電影內容戰略發布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文娛電影業務負責人李捷這樣定義新推出廠牌“可能制造”。
此次內容戰略發布,阿里影業推出了全新自制廠牌“可能制造”,嘗試通過題材內容加上精準的個性化營銷來以小博大;升級“錦·合制計劃”,擴大頭部效應;扶持青年影人的薪火計劃2.0全面升級,發展出“三好”版塊;推出淘秀光影,構成由燈塔+淘秀光影+黑馬營銷+阿里生態宣發組合,覆蓋了從數據洞察、策略輸出,到新媒體曝光、下沉觸達的營銷全鏈路。
其中全新廠牌“可能制造”是以A24電影公司為標桿,將以自制的形式,在創作方向上高度聚焦三大主題內容:當下?春、趣味人生、近未來科幻,希望通過講述有時代性的年輕故事,更好滿足觀眾對于好內容的需求。
不同于之前的內容制造計劃,李捷表示可能制造不是“節展電影”計劃。“可能制造在我的心里是toc的品牌。我們對可能制造每年的用戶粉絲是有一定的要求,希望中國有一批00后喜歡可能制造的品牌,喜歡可能制造的電影,希望可能制造出現在任何一個品牌。”
在“可能制造”的新廠牌下,阿里影業共推出20余部自制影片,包括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未來將陸續與觀眾見面。這份片單的導演平均年齡在30+,包括《日光之下》導演梁鳴、《信鳥》導演林星辰、《再見鐘情》導演滕叢叢、《野馬分鬃》《白鶴亮翅》導演魏書鈞、《萬萬沒想到·特別篇》導演至尊玉等。
值得注意的時,可能制造生產的電影是根據電影內容和用戶匹配來確定發行方式。“可能制造出品的電影,我們將會在完片之后做一個分配,根據電影內容和用戶匹配來看它適合哪一種方式。”
同時李捷還表示,未來不會強行區分電影內容是院線還是網絡,兩者各自承載不同內容的調性,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最好的是在最合適的渠道。
未來衡量電影頭部的標準也不應該只有“票房”,阿里文娛電影接下來無論院線電影還是網絡電影都會把票房、分帳票房和有效觀影人次等數據公布,以此向行業傳遞明確的信號:票房和有效觀影人次同樣重要。
此外,在商業模式上,優酷將會探索多種商業模式,票房、非票房、版權、點播和付費、點播分帳,全面推動網絡電影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