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做爰A片免费看网站爱酱

企業投資技術能創造多少價值?

DoNews6月3日消息(李昊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對企業來說,投資技術不一定能賺到錢,投入過多卻可能入不敷出。

在中國,2020全年的研發費用總值大約是2.4萬億人民幣,其中科技巨頭華為一家的研發費用就達到了1419億,研發費率高達15.9%。不過對多數企業來說,加大技術投資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應,卻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本,那是否投入、投入多少就變成了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

有研究發現,只有大概1/3的中國企業,對其投資技術的回報滿意,而大多時候,期待與實際回報存在很大的落差。那么,投資技術到底能為企業帶來多少價值?具體又該如何去做?近日,埃森哲的一份研究報告,部分解答了這兩個問題。

加大技術投資的公司,營收增長更快

投資技術本身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比如醫藥公司的新藥研發,并不是每個項目都會帶來回報。埃森哲的報告中就提到:“Technology is everywhere,but  value is not. ”(技術隨處可得,價值卻不一定。)

不過當樣本量足夠大時,我們卻可以從宏觀角度,看到技術與商業價值間的聯系。這項調查名為《埃森哲未來系統全球調研》,調查涉及了20個國家,20個行業,規模在5億美元以上的8356家企業,其中既有增長率超過16%的快速發展的企業,也包括營收和利潤持續衰退的企業,采訪對象均為高管。

 

這項調查始于2018年,埃森哲根據三項技術成熟度的指標,對企業進行打分,將企業分成了三類,其中排名在前10%的被稱為“領軍企業”,排名在后25%的被稱為“后進企業”,這個打分只關注技術,并不依據企業的業績、規模和市凈率等,也就是說,小而創新的公司可能是領軍企業,大而傳統的企業可能是后進企業。

當時埃森哲調查了這些企業過去三年的數據,發現受訪企業的平均年營收增長率是6.4%,而領軍企業組的增長率是9.11%,后進企業組則只有4.24%。當然,由于時間較短,很難說營收增速和技術投入就是完全線性相關的,也可能營收增速高的企業更愿意投入到技術上去。

不過在2021年,埃森哲又一次進行了調查,此時已經是累計第五年的數據,雖然企業數量減少近半,但國家數量擴充到25個,依舊保持了20個行業,以及企業樣本的代表性。

2019年和2020年全球陷入了疫情之中,不過也由此,全球企業的數字化程度或主動或被動地都進行了提升,從統計數據來看,領軍企業對技術的投資熱情,是明顯高于后進企業的。

 

此時領軍企業和后進企業兩大分組,在技術投資程度的差異上已經持續了五年,雖然其中一些企業發生了變化(比如資金不足導致某家領軍企業減少了技術投資,或者某家后進企業換了新的CEO大力創新),但組間差距還是明顯存在的。而在企業營收的增速上,假如以100億美元作為基點,從2015年算起,疫情之前,后進企業依舊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但在疫情期間,后進企業大幅降低到了只有0.8%,陷入了停滯,而領軍企業還維持著3.98%的水平。

從增長速度的差距來看,兩類企業之間似乎是縮小了,不過實際上并沒這么簡單。首先,是營收的絕對值繼續拉開,從圖上能看到,在2021年,同樣以2015年100億美元為基點,領軍企業的營收大概是140億美元,而后進企業只有不到120億美元,愛因斯坦說過“復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跡,它的威力甚至超過了原子彈”,能保證一定的增速,那么營收的累計增長將非常可觀。

其次,平均增速3.98%,那意味著組內企業都在這個平均線上下,只有有高有低,而平均增速0.8%,組內其實很多企業是負增長的。以受訪企業的規模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大中型企業,營收的一點負增長,體現在凈利潤和股價上可能就是大跌了,在資本市場上對企業的影響要深遠得多。

如果說,過去五年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到,企業投資技術與營收增長存在正相關的結論的話,那還可以得出的一個猜想就是,注重技術投資的企業,在對抗疫情這樣的風險時,“韌性”也會更強。 

企業要怎樣投資技術?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過去兩年,接受采訪的企業都做了什么。由下圖可以看到,兩次調查期間,受訪企業對七個技術領域的總體采用率都大幅提升了(受調研的企業少了近一半,對這個結果會有些積極影響),埃森哲在報告中強調了對“云”的投資,數據需要上云,云上的算力驅動著對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實際已經成為類IT基礎設施。

不過不同企業投資技術的目的卻是不同的,有的企業只是疫情期間為了維持運營而投資。比如一家大型銀行的首席運營官就表示:“在疫情期間,我們將IT預算投入常規運營,而非更新升級。我們云遷移的初衷在于避免出現業務停擺。”這也與實際相符,根據埃森哲的經驗,全球大多數企業的IT預算分配比例為7:3——70%用于運營和維護,只有30%投向創新和可支配支出。

顯而易見的是,用于運營和維護的支出,不太可能帶來營收增長,但卻占了IT支出大頭。而理想的情況會是什么樣呢?企業將大部分的支出用于創新,小部分用于運營和維護,如果總體開支還能減小,那最好不過了,就像下圖所示的那樣。

實際中這是充滿挑戰的,對云、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不會一開始就效果如此明顯,但可以持續優化企業IT預算分配結構。而當更多的預算被投入更積極的技術戰略中,數字化轉型的周期也被縮短,并正向反饋到業務上。

在調查中,65%的其他企業中,還有一類企業被稱作“跨越企業”,他們占到了企業總數的18%,其IT支出結構,就和上圖調整后的類似,也表現出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企業希望投入到技術上,同時又有回報的保證,不至于讓錢打水漂,應該怎么做?

埃森哲在報告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從三個方面入手:

? 平臺重塑(Replatform):依托云技術提升系統韌性,減少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冗余技術和相互脫節的數據,提升計算能力和靈活性。例如,2017年全球有八成的跨越企業采用了某種形式的云技術,到2020年,這一占比已上升至98%。

? 投資創新(Reframe):采用以創新為主導的戰略格局。跨越企業善于改變思維方式,將可能出現的不利環境視為運用新技術展開創新的機遇。疫情期間,提升創新規模成為了跨越企業的首要工作。全球范圍內,有67%的跨越企業都在積極提高非核心業務的收入。

? 價值延伸(Reach):讓技術價值觸達各個部門,關注員工技能培訓、安全防護和心理健康等領域,拓展價值創造。超過六成(61%)的中國領軍企業借助數字化靈活辦公方式提升員工幸福感,而后進企業中這樣做的比例只有37%。

當然對于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來說,會有所側重和取舍,比如系統成熟度較弱的企業,應該先增強系統成熟度,之后再考慮將IT預算向創新傾斜,而即使已經比較成熟的企業,也要持續投入。埃森哲對未來企業技術趨勢的看法,首先是企業將大規模的“云端漫步”,云上算力、大數據、IOT等服務都將廣泛應用于商業;其次是數字孿生,將從制造業向更多領域延伸;還有低代碼平臺,比如AWS的Honeycode、微軟的Power Center,推動企業內部的技術普及等。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技術創新和數字轉型的過程不僅是量的增加,還要做到質的改變。不過從對技術的投入程度來看,我國企業總體水平還偏低,有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IT支出大約只有國外企業的五分之一左右,而越往產業鏈上游、技術附加值高的環節開拓,對企業科技水平的要求也會越高,中國企業對技術的投入并收獲實際價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標簽: 埃森哲
企業投資技術能創造多少價值?
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