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12月24日消息(田小夢)12月23日,在2021脈脈MAX中國職場力量盛典上,脈脈創始人、CEO林凡表示,“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等本年度影響最為深遠的國策,將極大的促進人才質量、規模與收入的增長。而人才的變化與流動,又將帶來整個社會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行業趨勢:下一個“BAT”將在新經濟領域誕生
林凡透露,去年以來脈脈開始嘗試從互聯網行業向新經濟領域滲透。在人才凈流入維度來看,互聯網與新經濟領域呈現兩個變化:
首先,2021年互聯網大廠依然是避風港,人才凈流入的TOP.3企業 是新“BAT”組合。這里的新BAT是指字節(ByteDance),阿里(Alibaba)和騰訊(Tencent)。其中字節在人才招聘方面尤其“兇猛”。
其次,從新經濟領域來看,教培行業受“雙減”影響,上半年和下半年出現分水嶺式變化。但新能源汽車、智能硬件、芯片產業支撐了今年的就業增長,新能源汽車更是今年的機遇之王。下一個“BAT”或將在新經濟領域產生。
《告別氪金時代·人才吸引力2021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則進一步指出,互聯網與新經濟領域的人才流動在加強。純互聯網行業(在線信息、服務與娛樂)成為新經濟領域人才跳槽的首選去處,同時也為新能源和新零售等行業持續輸送人才。新教育培訓行業動蕩,成為各個新經濟領域主要人才輸入方。
從新經濟熱度區位分布來看,一線城市仍舊是人才的首要選擇,值得關注的是杭州和成都。前者躋身北上廣深之列,成為準新一線城市,后者則領跑了中西部地區,對新經濟人才保持了強勁的吸引力。
硬核技能:信命看運不如持續學習,技能中產時代到來
林凡認為, 35歲+、中產焦慮等職場情緒的出現,本質上是由于社會收入結構和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的。但隨著十四五規劃等政策頂層設計的落地與執行,他對未來仍舊持樂觀態度,具體包括:
1、新世代人群涌入職場,職場關系被重構。部分原因在于,隨著產業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基礎科學以及在某些領域專精特新的新世代人才成為大廠爭奪的對象。他們的價值觀、背景學歷等,有助于推動組織進化和創新活力的提升。新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和產業升級會提升對“專精特新”類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新經濟領域中,技術類崗位的需求量最大。從數據來看,新能源汽車、新生物醫藥、電商&新零售、智能制造以及新能源發電等行業,研發/技術類職位都是排名第一的需求崗位。
3、隨著互聯網與新經濟之間的滲透融合,越來越多的新職業會被創造出來。《報告》數據顯示,互聯網與新經濟領域之間的人才流動在加速,這使得越來越多的跨界工種被創造出來。以上海市為例,新技能與新技術的融合催生出很多以前我們都沒聽過的新職業,比如AI訓練師、工業機器系統運維人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等。
4、“持續成長、終身學習“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與目標,將長期影響經濟、企業與個體的發展與利益分配機制與組織形態。
作為一家以成就職業夢想為使命愿景、希望能夠陪伴職場人群終身成長的平臺,脈脈一直關注和研究中國職場人的職業教育、成長和選擇。林凡認為,參考全球經驗來看,發達社會的教育體系在過去兩百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第一個是為滿足經濟發展的實用主義階段,進而到強調個人發展需求的功利主義階段,最后是重視公共福利機會均等的終身教育、人本主義階段。“我們可以期待,在國家、企業、個體三重力量交錯共振下,全新的人才紅利時代已經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