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第六屆太和文明論壇在京開幕。鑒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消退,本屆論壇繼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開幕式上,多位國內外友人和專家學者致辭并期待本屆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先生在開幕致辭中表示,“當前國際形勢極為動蕩不安,世界變得更加對抗和分裂,各種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在迅速上升。世界將向何處去,人類將面臨什么樣的未來,這是全球都在思考的問題。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國內也受到許多超預期因素的沖擊,面臨極不尋常的困難。中國處在內外各種矛盾交織和疊加的高風險地帶。如何保持定力,把握主動,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是一道必答題。本屆論壇精英薈萃,群賢畢至,可聚焦上述問題開展深度討論,奉獻遠見卓識,提出應對方略。”
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斯蒂芬?歐倫斯先生在致辭中表示,“對于此次參會的各位來賓朋友而言,美中關系在過去幾個月里陷入歷史低谷是意料之中的。就我本人而言,我不會對美中關系的繼續惡化坐視不管,因為這將決定我們的子孫后代在21世紀能否生活在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世界。盡管存在消極因素,但我相信這一局勢必會改變。年輕人朝氣蓬勃,將推動我們走向更光明的未來,但這需要像太和文明論壇、太和智庫這樣的平臺,以及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這也是太和文明論壇召開的重大意義之一。”
太和智庫高級學者、上合組織前秘書長拉希德?阿利莫夫先生表示,“歷史的車輪不會停下,世界已經走向多極化,中國是其中一極。多樣化的世界不能只有黑白兩色,世界是五顏六色的,每一種顏色都獨一無二。國家之間可能會相互競爭,但這并不意味著某個國家擁有排斥其他國家的權力。不同國家在安全及發展領域的問題和分歧,只有通過對話和妥協才能得到解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世界主要大國之間的對話,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唯一途徑。太和文明論壇將一如既往地聚焦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問題,凝聚世界頂尖專家的智慧,通過對話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董云裳女士表示,“當今世界面臨著許多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很多人對未來感到不安甚至恐懼。縱觀歷史,動蕩和沖突時有爆發,事實上,此時此刻也正在上演。我希望,我們的討論能探索出更開明的領導方式,促進文明互鑒與合作,助力我們應對當前的難題。尋求文明互鑒的聲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張新生先生表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在時刻變化,中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化、低碳化是當下的熱詞。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制度支撐、科技創新、經濟扶持。太和文明論壇為社會各界人士探討社會發展、開展技術交流提供了寶貴的平臺。”
阿塞拜疆尼扎米?甘伽維國際中心秘書長羅夫尚?穆拉多夫先生表示,“我們應當發揮特殊作用,為彌合這個分裂的世界,爭取和平而努力。即便意見不一,我們仍要促進溝通。人心疏離之時,我們更需設法將人們團結起來。若之前的溝通橋梁不復存在,參與太和文明論壇的我們更要努力搭建新的橋梁。”
第六屆太和文明論壇延續“科學文化?未來倫理?共同價值”的核心主題,下設教育文化、經濟科技、國際關系三個分論壇,廣邀各方賓朋,激蕩思想火花。
教育文化分論壇于9月3日舉行。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技術人才,科技興農、產業興農、文化興農也需要特別重視培養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鑒此,本屆教育文化分論壇將圍繞“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展開研討,并特別設置了職業教育與高質量就業、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兩個議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建同先生在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時代之變呼喚更多技術人才的涌現,由此也帶來了對高質量職業教育的旺盛需求,研究推動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不僅是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經濟界、產業界、科技界等社會各界應當關心和重視的重大問題。”
經濟科技分論壇將于9月4日舉行。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愿景,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模式、經濟和產業結構將因此而產生一系列重大變革。本屆經濟科技分論壇將圍繞“科技創造零碳新世界”主題展開研討,并設置了碳金融創新服務“雙碳”目標的舉措、低碳關鍵技術、科技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頂層機制與政策設計三個議題。華大集團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尹燁先生在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或許我們向自然索取的太多,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責任。須知,沒有科技的人文或許是愚昧的,但沒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險的。我們千萬不要說什么保護地球,地球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卻不能沒有地球,保護地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身。”
國際關系分論壇將于9月6日舉行,并將圍繞“大國競爭、區域合作與亞太安全與發展”和“歐洲安全格局變化及其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兩個議題展開研討。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郭長林先生在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表示,“中美關系因臺灣問題進入‘高危期’或將成為一個大概率事件。我們必須牢記我們自己的目標,把局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能更加有信心、有實力應對好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