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跨界造機,近期頻頻登上微博、脈脈等社區平臺的熱搜。
繼今年年初明確造手機后,蔚來手機業務有了新的進展。“一年內要換手機的用戶,就沒必要換了;現在是安卓的用戶,也沒必要換了。”日前,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第一次就手機業務給出較為清晰的時間表。
進軍手機領域的車企,并不只有造車新勢力。早在2021年9月,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和億咖通董事長沈子瑜共同創立了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星紀時代收購珠海魅族科技,以79.09%的股權成為其最大股東。就在卡塔爾世界杯開賽后不久,李書福與網易CEO坐在極氪009內,用車機屏幕看球的場景更是引起網友的廣泛熱議。
實際上,除了國內車企在扎堆進軍手機業務外,“不務正業”的馬斯克近期也放話要造手機。在李斌對外透露蔚來手機新進展之后,新任推特老板的馬斯克就蘋果削減推特廣告投放一事,向蘋果宣戰,揚言自己造手機!
蔚來、吉利和特斯拉,這些車企為什么要切入極度內卷的手機行業?誰又會成為全球第一家開售手機的車企呢?
01 為什么要“造機”?
從市場飽和度來看,智能手機市場早已一片紅海。
除華為因為制裁被迫退出外,全球手機市場的格局基本已經穩固。市場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2021年,OPPO、VIVO、榮耀、小米和蘋果合力拿下84.4%的中國市場。也就是說,留給新玩家的市場空間并不多。
在業內人士看來,車企造手機的出發點,一定不是看重手機市場份額,而是汽車與手機的智能生態聯動。此前,對于蔚來造手機,李斌也曾解釋更多地是出于提升車主的車機互聯體驗,而非商業角度。
但是,車企造手機背后真的只是想“聯動”嗎?
業界有一種看法,車載大屏目前仍存在爭議,雖然目前車載大屏越來越花哨,但大部分車主還是更習慣在汽車上安裝一個手機支架,借助手機完成導航等需求。所以說,通過軟件實現手機與汽車的深度聯動更助于降低成本。這也意味著,手機將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汽車的一個關鍵“零部件”。
如果說,手機真的取代了車載大屏,那手機將既是操控中心,也是數據匯聚中心,這樣的設備就是汽車的命運,所以不能簡單的只是跟成熟的手機廠商深度綁定合作。
“跨界打造用戶生態鏈,依法構建企業護城河已成大趨勢。”李書福在控股魅族時曾表示,手機可以連接車聯網、衛星互聯網,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對于吉利集團的產業生態覆蓋意義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車企們造手機,可能還有一個“隱藏任務”。
在脈脈汽車同行交流圈,認證為長城汽車的從業者表示,目前車機智能系統、駕駛輔助的人才流動率太高,收購手機品牌或者招聘有智能交互經驗的人才,在體系化的開發環境下進行指導,可以緩解人才流失問題。
02 “車鑰匙”行不通
與手機相比,汽車的精密與復雜程度更高,且手機在國內有著相當成熟的供應鏈,車企造手機的門檻并不高。但是,車企造手機真的只是“降維打擊”嗎?
事實上,對于車企造手機,業界普遍的看法并不可觀。因為造手機不難,但是要打造一個手機品牌很難。
目前手機廠商基本都經歷了10-20年的沉淀,無論是研發實力、渠道能力,還是品牌與產品力、組織管理能力,已經構筑了強大的競爭力圍墻。而對于蔚來、吉利這些跨界者來說,很難以新品牌占據用戶的心智。
其實,跨界造手機并不是新鮮事兒。
過去眾多科技公司跨界造手機,但最后都沒有激起什么水花。雖然格力是其中為數不多仍在堅持的,2015年至今,格力已發布了6款手機,市場銷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今年2月底在股東會上表示,不會放棄做手機,但不是為了市場份額,因為在智能家居時代,沒有手機來控制的系統是不完整的。不過從格力手機與其主業產品的銷量來看,結果并不匹配,這也從側面說明格力沒有實現戰略目標。
所以說,如何判定車企造手機是否成功,衡量標準只是要看車企的手機賣給誰嗎?
如果車企生產的手機主要面向自家車主,市場份額將會極小;但如果面向所有群體,很難打開市場局面。從現有的消費者數量來看,車企與手機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前者每年的產量僅在百萬級別,而后者的出貨量則要以億為統計單位。
值得注意的是,車企造手機還有一個更大的挑戰。目前新能源汽車的戰局還在搖擺,無論是吉利還是蔚來,其主營業務的地位并不牢靠。雖然蔚來前兩年銷量大幅增長,但是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財政補貼退出等因素,其虧損巨大。近期,根據蔚來汽車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財報,蔚來汽車今年三季度交付車輛 31607 輛,經調整后的凈虧損 34.989 億元。也就是說,三季度每輛車平均虧損 11 萬元。
對車企來說,在主營業務之外造手機,兩者的開發與迭代周期相差甚遠,制造工藝和安全要求也有較大區別。在車市還處于白熱化競爭階段,車企能否兩者兼顧,脈脈上,有從業者對此持保留意見。
那么,車企能摸著手機成功過河嗎?早在蔚來傳出要造手機之時,在脈脈上,有用戶發起做調查,數據顯示看好車企造手機的網友不足兩成。
(圖片來自脈脈)
不容忽視的是,萬物互聯時代,手機、汽車、家電等終端廠商間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在新的硬件互聯生態尚未形成穩定格局前,一切都只是開始,哪家企業都有可能在自己的體系內造就完整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