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1月9日消息,今日,青山資本發布2022年度消費報告。報告指出,中國近二三十年來產業結構的變化讓新的主力產業對勞動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體力、心力、學習迭代能力,這些讓年輕人成為了更合適的勞動力。
94年之后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就業人口顯示,第一產業下降,第二產業緩慢增長,第三產業高速增長。
根據最近三次每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看到,各行業的從業人員占比發生了明顯變化。
互聯網、金融業、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科技服務、交通物流業一直呈現增長趨勢。與文化和內容相關的新聞、設計、品牌等行業也高速發展。雖然這些行業的總人數并不算多,但經濟效益和社會輿論效應的杠桿明顯。其中尤其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逐漸成為最有前景最受關注的產業。
2021年商務部、網信辦、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提出目標到2025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46萬億元,全國網上零售額17萬億元,相關從業人數達7000萬。2020年,電子商務相關從業人數超過6000萬,比2015年增加2700余萬,年均增長13%。金融業就業人口總數約762.7萬人,約占全國就業人口76977萬人的1%,但貢獻的金融業增加值占到GDP的5.5%,占到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2.4%。
上述這些產業結構進化中逐漸變得更重要的新經濟相關行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相關知識和技術更迭非常快。站在今天回看,這二三十年來一個新興行業從“不成熟”到“成熟”乃至進一步迭代的時間周期越來越短。在這樣的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需要依賴優秀的學習能力和開放的心態。并且越年輕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越有前人難以匹敵的優勢。工具就是個具體的例子,它也是新知識的一部分。在互聯網、金融,乃至內容創作、設計等行業里,效率、協調等工具越來越多。和新的工具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對新工具的適配度更高。甚至現在AI、AIGC越來越發達,我們必須去創新,還要學會新的和機器配合的工作方式。
年輕人逐漸成為更受青睞的選擇,有經驗的勞動者的價值意義下降。“35歲危機”來自于拿著25歲學的東西去面對當下的市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這四大類行業的35歲以下就業人口占比位居前四,而這些恰恰是產業結構變遷中越來越重要的主力產業。
即便是就業人口最多的所謂“傳統行業”——制造業,其中的細分行業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醫藥制造業等正在不斷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就業人口中,35歲以下占比也是相對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