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年初開始,私立醫療美容機構伊美爾在港交所的招股書的狀態為“失效”。
此次遞表時間為2021年8月3日,面對6個月之后招股書的失效,當時伊美爾相關負責人對此回應稱,“失效是正常的,也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很常見的。之后需要補交資料給聯交所來繼續推進申請。”
但時至今日,近一年時間快要過去,依然杳無音訊。事實上,“對醫美企業上市收緊”的傳聞已經沸沸揚揚,再加上2021年,敷爾佳、創爾生物紛紛上市折戟,更讓業內人士恐慌,難道醫美企業真的上市無望?
回看過去幾年,醫美企業上市之路確實不算順利。
醫美機構企業中包括如今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醫美國際,其早在2014年就開始尋求港交所上市但未能成功,最后轉戰納斯達克;藝星醫美也于2018年向港交所遞表,但遲遲未有進展。遞表一年有余后,最終撤回了申請材料。
除機構相關企業外,2021年,有望沖擊“A股醫用敷料第一股”的創爾生物和敷爾佳也都遭遇困境,首次沖擊IPO均不順利。
創爾生物2021年2月提交注冊,但隨后上市進程趨于停滯,最終,公司在12月24日申請撤回材料,12月31日終止注冊。2022年1月5日,公司公告稱已申請在北交所上市,并已提交備案材料。
敷爾佳2021年9月提交了創業板IPO申請,但在同年12月31日因財務資料過期中止審核。2022年1月24日,在完成財務資料更新后,深交所恢復了敷爾佳的創業板IPO發行上市。
企業IPO夢不熄,不僅如此,千億市值醫美巨頭愛美客股價下挫11.65%、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被舉報以生計為要挾,在華熙生物IPO前后以2億元強制低價回收員工價值8.8億元的股票,讓華熙生物陷入“舉報風波”。
一時間,國內醫美IPO擁擠,上市公司動蕩,給年終歲末的醫美行業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紛繁的上市公司堆到眼前,亂花漸欲迷人眼,到底每家在做什么,哪家更強一些?此篇文章盡量減少商業層面的分析贅述,用幾張圖來展現重點公司在經營層面上的基本情況。
01、創始人背景,上市直通車?
通過查閱招股書,可以發現,從事醫美行業的這些創始人,有夫妻檔、有高材生,也有藥劑師,更有從事藝術跨界醫美行業的。
比如,昊海生科蔣偉和游捷夫妻二人于2007年共同創立昊海生科,在夫妻倆的共同經營之下,昊海生科于2015年在港交所上市,2019年又在科創板上市。
而敷爾佳的創始人張立國,早年在黑龍江省干部療養院任一名藥劑師,后在哈藥集團制藥五廠擔任生產調度、車間技術主任,2012年,張立國捕捉到專業皮膚護理產品的市場消費需求,將皮膚護理產品領域調整為業務發展方向。
華熙生物創始人趙燕,不僅僅是華熙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還有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青少年美術展覽與推廣中心發起人等多重稱號。
事實上,這些人早年依靠學歷、工作履歷取得大量人脈資源,并快速獲得融資,讓公司在早年獲得紅利和取得上市機會。
隨著疫情防控取消,線下人流將逐漸恢復,消費基本面將迎來修復,醫美直接受益于線下人流復蘇。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當前預期已逐步進入醫美布局的右側時間點。
財報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1月4日,巨子生物現在市值334.32億港元;愛美客更是市值高達1183.4億人民幣。
事實上,整個醫美賽道一向都是A股、港股市場的“寵兒”。比如做玻尿酸生意的華熙生物、愛美客等,幾家公司巔峰期的市值均超千億。而它們被資本市場追捧的原因也貼合了行業景氣度高,滲透率低等因素。
02、細分賽道百花齊放,上中下游都有機會
事實上,醫美行業細分賽道可謂百花齊放。
醫美上游主要包括各類醫美原材料、醫美產品、醫美儀器(如光電類儀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如,典型的上游廠商需長時間沉淀,具備較高的牌照與技術壁壘,華熙生物為目前國內醫藥級透明質酸原料的唯一供應商。
而從醫美產品端來看,國內注射類醫美產品以玻尿酸和肉毒素為主。如愛美客的主營玻尿酸、童顏針、肉毒毒素,公司市值達1147億人民幣。
國內玻尿酸市場為紅海市場,已有近 40 款注射用透明質酸產品獲批。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國產品牌通過產品迭代、產品創新及差異化定位搶占市場。
國內肉毒素仍為藍海市場,也成為了各個醫美公司終端機構拓客工具。不過雖然各公司積極進行布局,但由于肉毒素技術門檻高,審批流程漫長,預計行業將有2-3 年的 “空窗期”。
盡管疫情反復,但以高毛利率著稱的醫美行業在二級市場火爆未減。
2022年上半年,國內38家醫美上市公司營收總和超千億元。
國內玻尿酸龍頭企業愛美客和華熙生物、昊海生科是行業前三巨頭,并稱“醫美三劍客”。
2022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愛美客凝膠類產品營業收入6.43億,占總營收72.72%;凝膠類注射產品營業收入2.37億,占總營收26.78%。
華熙生物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約為29.353億元,按產品分類,功能性護膚品收入占比為72.45%,約為21.27億元元。
而昊海生科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約9.679億元,按產品分類,眼科產品收入占比為36.78%,約為3.560億元;醫療美容與創面護理產品收入占比33.97%,約為3.287億元。
巨子生物則近3年80%以上的營收,都依賴于可復美和可麗金兩大主打“膠原蛋白”的產品;可復美和可麗金兩個品牌2021年收入為14.2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91.7%。
身處醫美產業鏈中游的瑞麗醫美和美麗田園,前者主營收入由醫療美容業務及醫療美容管理咨詢服務構成;后者的日常面部及身體護理服務收入占比一直在50%以上,能量儀器與注射服務于2011年增加,是美麗田園的“第二增長曲線”。
03、銷售與研發費用率差距懸殊,業內盈利機構占比不足
從整個醫療美容機構的價值鏈來看,營銷渠道占比很高,最高的占比50%之多,銷售費用最高占比64.6%。
獲客成本高,成為醫美市場很大的痛點。受制于巨額的營銷費用,醫美機構盈利水平舉步不前,業內盈利機構占比不足30%。
例如,巨子生物其招股書顯示,2022年前五個月,巨子生物的銷售及經銷開支為1.96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為27.1%。而華熙生物2022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銷售費用為20.30億元,占當期營收的47%。
與巨額的銷售費用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可憐的研發費用占比。
華熙生物一直存在銷售費較高,研發費不足的情況。2022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銷售費用和為20.30億元,研發費用僅為2.77億元,銷售費用占當期營收的47%,研發費用占比僅為6.4%。
截止2022年上半年,橫向對比“醫美三劍客”,愛美客近兩年的研發費用率由8.71%下降到7.97%;華熙生物研發費用率從5.36%上升至5.75%;昊海生科研發費用率最高,近兩年的研發費用率接近9.5%。
業內分析認為,依靠研發創新形成的先發優勢可以為醫美公司贏得3年以上的獨占性時間窗口,與此同時產品的持續升級推新可以有效延長單品生命周期,而成功的市場培育策略則是打造熱銷產品的重要催化。
盡管業內盈利機構占比不足,但我們篩選出來的這八家主要公司,盈利能力都不可小覷。
暴利的醫美原料三劍客:愛美客、華熙生物、昊海生科,在2022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9.92億元、6.67億元和1.66億元的凈利潤。
從毛利率來看,愛美客的毛利率最高,其99%+的收入來自毛利率在90%左右的醫美類產品,而昊海生物業務中受毛利率較低板塊影響,從而影響了公司的綜合毛利率水平,2021年毛利率為72.1%。
凈利率方面,愛美客的凈利率最高,2022年三季度報為66.34%,華熙生物的凈利率曾保持在30%左右水平,2022年三季度報為15.44%,昊海生科的凈利率呈下滑趨勢,2022年三季度報數據為凈利率為14.99%。
相比中游的服務企業較多而分散,很大程度上打散了利潤空間,醫美原料“三劍客”所處的醫美上游生產企業相對集中,單個企業反而處于醫美產業鏈利潤高地。
作為醫用敷料頭部企業:巨子生物、敷爾佳和創爾生物,無論單品還是旗下品牌,想必大家都已不陌生。敷爾佳核心單品為黑膜和白膜,產品矩陣不斷豐富;巨子生物則有可復美+可麗金;創爾生物則有創福康+創爾美,分別針對醫用敷料和功能性護膚品。
相較而言,敷爾佳、巨子生物數據亮眼,創爾費用率高拖累盈利能力。醫用敷料的“高定價+高復購”帶來高盈利水平。
三家醫用敷料的毛利率水平普遍高于一般化妝品公司,在 80-85%左右,凈利率水平巨子生物最強,在 50-70%,敷爾佳也在 40-50%之間,而創爾生物因費用率水平高,凈利率水平相對較低,在 15%-30%之間。
04、結束語
近年來,醫美行業IPO頻頻受挫,或是因為該行業的特殊性和亂象頻發。總體來看,醫美行業是一個有需求但非必要的行業,在人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過程中,以及各種相關消費貸款風靡之下,醫美行業才迎來了一席之地。
在一個積極向上、穩健發展的資本市場中,企業上市看的不能只是業績,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遵紀守法,企業的思想意識,都必須符合整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念。
就當前醫美行業的表現來看,若只是在資本上有所動作,而不是在內涵上作出改變,他們的上市路將依然困難重重。
事實上,醫美賽道未來是確定的,龍頭股會層出不窮,誰會笑到最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