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7月7日消息,7日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閉幕式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廣智以數字人方式出席,并總結回顧了大會重要成果。
姜廣智表示,大會以“數據驅動發展,智能引領未來”為主題,更加突出國際化、高端化、專業化,能級全面提升,支撐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取得新成效,為數字經濟新理論、新規則、新技術、新產業、新體系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個全球化平臺,成果豐碩,并將再接再厲,深化成果應用,為北京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和構建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數字經濟格局,做出更大貢獻。
成果一:發出《全球數字經濟伙伴城市合作倡議》
新加坡作為大會首個主賓國和首個海外分會場地,標志著北京市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朋友圈”邁出重要一步。開幕式上,北京市邀請來自韓國釜山、丹麥哥本哈根、南非約翰內斯堡、英國倫敦、美國舊金山、奧地利維也納等18個伙伴城市代表,共同發布《全球數字經濟伙伴城市合作倡議》。
《倡議》旨在通過推動全球城市交流合作、共享開放互利市場環境、共建數字科技創新生態、加快城市數字轉型進程、助力數字賦能綠色發展、支持全球數字普惠合作六個方面,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成果二:發布北京“數據二十條”
北京市《關于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進一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提出:一是全面落實國家基礎制度,積極主動先行先試;二是率先落實數據產權和收益分配制度;三是加快推動數據資產價值實現;四是全面深化公共數據開發利用;五是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六是大力發展數據服務產業;七是開展國家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八是加強數據要素安全監管治理;九是全面落實保障措施,確保政策實效。
成果三: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伙伴計劃重磅落地
北京公布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伙伴計劃第二批成員63家企業名單,成員企業總計已達102家,其中10余家算力伙伴將合力提供不少于6000P低成本優質算力資源,為本市企業開展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提供有力支撐。此外,發布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場景需求榜單,其中包括政務服務大模型場景需求;發布首批人工智能大模型高質量數據集,共10家單位的18個高質量訓練數據集入選,總規模超過500T,極大豐富了大模型訓練的高質量中文語料。
成果四:北京積極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
成立了北京國際數據實驗室、IDSA中國能力中心,簽署了全球數據流通合作協議。首次發放了北京市數據資產登記證書、全國工業數據專區數據登記雙證書,首次入駐了北京市數據資產入表試點企業、數字資產登記平臺發行方,首輪簽約了北京市數據資產金融創新試點、數據定價合作機構,首次發布了北京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備案,為首批6家單位辦法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
成果五:北京國際開源社區正式啟航
北京將以開源模式推動科技創新,匯聚全球開發者共建共享,積極參與全球開源治理工作。發起成立了開源教育委員會和云原生工作委員會。上線了Atomgit代碼協作平臺,接入了中科院軟件所“源圖開源軟件供應鏈”等外部能力支持,助力推動開源事業發展。
成果六:推動形成智能網聯產業新格局
全球首個網聯云控式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牌成立智能網聯公交人工智能實驗室、智能網聯產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發布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北京、上海等全國14個智能網聯政企代表發起共同倡議,統一標準體系、共享數據資源、深化結果互認、強化產業服務、營造發展環境,向全球推廣車路云圖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標準”。
成果七:發布《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和《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呈現了中、美、德、日、韓五國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最新態勢,對全球5G、人工智能、數字產業、數字化轉型、數據要素等重點領域的進展進行深度解讀,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態勢做出研判分析。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從規模、要素、制度、技術、產業、人才等六個維度全面呈現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成效,數據顯示北京總指數分值處于全國“第一梯隊”。
成果八:北京布局元宇宙產業創新中心、工業軟件產業創新中心
指導咪咕、尚亦城、藍色光標等單位發起籌建北京市元宇宙產業創新中心。首設數字人基地專項基金,上線數字人存證平臺,推出國內首個XR產業加速器等。工聯院、金航數碼、索為等14家機構單位發起成立北京市工業軟件產業創新中心,從事工業底層技術研究、共性平臺搭建、垂直領域工業應用軟件等。
成果九:數字經濟支撐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
北京發布《為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提供司法保障工作規劃(2023-2025)》《數字經濟案例精選與實務指引》,結合數字經濟重點領域特點,強化司法保障創新。中國通信學會成立數據安全委員會,為政府及行業提供政策咨詢、決策支持,推薦科技成果,培育優秀數據安全人才。大會同時發布《數據經紀從業人員評價規范》團體標準。
成果十:發布12項“創新引領成果”和25項“產業創新成果”
在來自全國16個省市地區、近180家企業申報的230余項新品中,評選出37項具有自主創新性、科技領先性、重大突破性、首創首發性的新產品、新技術和解決方案。來自阿里健康科技的“中文醫學術語集”,北京智譜華章科技“千億基座的對話模型ChatGLM”、北京融信數聯的“智能體圖譜驅動的數字化治理技術”等12項入選“創新引領成果”;中廣核風電“數據驅動的新能源發電設備預測性健康管理平臺”、三一筑工“筑享云”平臺、中電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白虹”髖關節助力外骨骼機器人等25項入選“產業創新成果”。
此外,大會突出學術引領、多方參與,發布大模型應用評測、信息技術系統運維等一系列標準,新一代軟件、產業互聯網、區塊鏈等若干產業圖譜,企業數字化轉型、云生態創新應用等多個案例集,數據中心、元宇宙、數字醫療、數字農業等多領域研究報告,共百余項成果,舉辦“一區一品”體驗周、“數字之夜”城市脈搏點亮儀式、首屆中國數字音樂會、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大賽和全球AI大數據競賽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