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 宇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日前,廣汽集團旗下智慧出行平臺如祺出行傳出最快將于第三季度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消息。
如祺出行于2019年6月正式上線運營,目前如祺出行已覆蓋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惠州、中山、肇慶、長沙、廈門等10座城市。截至2023年5月,如祺出行平臺注冊用戶數超2100萬,在大灣區核心城市用戶滲透率超30%。
7月13日,廣汽集團針對如祺出行即將上市一事回應:“如祺出行暫時沒有官方可以公布的消息。”
不過,如祺出行即將上市的消息并非空穴來風。2022年12月,在第二十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旗下如祺出行注冊用戶數突破1600萬,正加速推進Robotaxi商業化落地,并正在按計劃推進IPO相關準備工作。
天眼查數據顯示,上線運營至今,如祺出行已經完成了四輪融資,其中,如祺出行于6月21日完成了8.42億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為廣汽集團,以及多家產業基金和財務投資人。事實上,如祺出行背后的投資機構陣容堪稱豪華,包括騰訊投資、珠江投資、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瑞盛亞洲等等。
圖源:天眼查
盡管受到投資機構與廣汽集團的鼎力支持,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約車已進入供給過剩的階段,出行市場正面臨重新洗牌的窗口期,而如祺出行將不得不面對諸多不確定性。
一、網約車供需平衡被打破
暫且不論如祺出行即將上市一事真假,對于出行平臺而言,現階段上市并不是一個好的時間節點,2023年以來,網約車行業已進入供給過剩階段,司機數量與訂單量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擴大。
根據青山資本2023年中消費報告,2023年每日新增的網約車司機數相比2022年增長了接近5倍,網約車司機成為當下就業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目前網約車平臺注冊司機總數已經超過一億,每天仍然有超過2萬新司機注冊。
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國共有318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5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579.0萬本、車輛運輸證243.4萬本,環比分別增長3.7%、3.3%,而根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數據,6月共收到訂單信息7.63億單,環比上升3.7%。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網約車運力和訂單數量正在增加,但網約車用戶規模卻在下降。2022年,全國網約車用戶規模為4.37億人,比2021年的4.53億人少了近1600萬人。
以市場份額超過70%的滴滴為例,根據財報,截至2023年3月31日,滴滴在國內出行市場的活躍用戶達到4.11億,活躍司機達到1900萬。而滴滴此前發布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國內有3.77億活躍用戶和1300萬年度活躍司機。通過對比,不難發現兩年內滴滴的活躍用戶增長了9%,而活躍司機增加了42.6%,增幅遠遠大于活躍用戶。
由于網約車行業供需失衡,2023年以來,全國多個地方政府開始對網約車發出行業飽和預警,提醒司機們謹慎入場,否則就有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三亞、長沙等部分城市甚至暫停了網約車運輸證申請。此前,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在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中公布了一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濟南市共注冊69家網約車平臺企業,注冊網約車1.78萬輛,取得網約車從業資格證的駕駛員3.59萬人,根據統計數據測算,目前網約車單車日均訂單量不足10單。
圖源: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官網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網約車行業景氣情況逼近警戒紅線,正式進入了存量博弈的階段。
網約車行業一度被認為是有著巨大增長前景的生意。銀河證券在研報中預測,包括專車快車、網約出租車、順風車、代駕在內的中國網約車市場在2025年將錄得8620億元的交易規模,三年漲幅為105.73%。
但事實上,受限于城市交通和用戶消費水平,網約車市場已多年停滯不前。根據網經社的統計數據,2019年至2022年,網約車市場交易規模分別為3058億元、2691億元、3190億元和3146億元。除了在疫情初期受到過嚴重沖擊之外,2022年網約車市場交易規模較2019年時差別并不大。三年間,出行平臺獲得的新增量仍然有限,對于如祺出行而言,現階段沖擊資本市場,或難以得到投資者的全力支持。
二、瞄準自動駕駛賽道
市場需求逐漸降低,出行平臺之間的競爭也進入下半場,紛紛加大新業務布局力度。其中,前景廣闊的自動駕駛賽道已成為了必爭之地。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100.4億元,預計2025年前后將迎來規模性產業化契機。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更加廣泛,而共享出行是無人駕駛汽車推廣和普及的切入點,這將助推城市交通走向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另據汽車咨詢服務機構IHS預測,到2030年中國共享出行市場規模將達2.25萬億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將達60%,規模將達1.3萬億元。
早在2016年,滴滴就組建了自動駕駛團隊,后又成立了單獨的公司負責這項業務。4月13日,在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活動上,滴滴發布了首個自動駕駛自動運維中心,以及首款未來服務概念車DiDi Neuron,同時還公布了在技術、硬件、量產以及新業務探索方面的進展。首款量產車型計劃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
不只是滴滴,2022年8月,曹操出行與小馬智行達成合作,將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引入出行平臺;2022年9月,曹操出行與吉利汽車創新研究院智能駕駛中心就Robotaxi項目啟動合作,目標圍繞Robotaxi平臺運營以及數據服務業務為核心,共同打造中國首家開放式商業智駕出行平臺。
T3出行同樣在加碼自動駕駛業務。在2023春季媒體溝通會上,T3出行CEO崔大勇表示,在去年的9月,T3出行就已經聯手輕舟智航在蘇州正式聯合啟動Robotaxi的公開運營。目前,T3出行已經在自動駕駛領域與華為達成了深度合作,接下來將在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開展無人自動駕駛服務商業化試點。
自動駕駛也是如祺出行的重點發力方向。自2022年以來,如祺出行也先后推出國內首個全開放Robotaxi運營科技平臺、監管平臺、數據平臺和Robotaxi運營車輛管理系統,與多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完成系統數據對接。目前,如祺出行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實現Robotaxi混合運營的出行平臺,未來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家同時在廣深兩城提供Robotaxi與有人駕駛網約車混合運營服務的出行平臺。
圖源:如祺出行官網
不過,需要潑一潑冷水的是,自動駕駛的春天尚未到來。目前,自動駕駛的研發投入大、投資周期長、變現周期慢,現階段該領域的所有企業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比如Uber的自動駕駛部門ATG在5年內燒了25億美元;美國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Waymo每年花費10億美元以上;通用汽車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Cruise,平均每天虧損超過500萬美元。
另外不容忽視的是,自動駕駛仍處于燒錢階段,還未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現階段,中國自動駕駛的車輛約為1000輛,到2025年約為1-2萬輛做示范運營,2030年大概會有5-10萬輛,相比數百億元的研發投入,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帶來的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三、出行平臺合規仍是監管重點
出行平臺競爭日益激烈的背后,法律法規仍是需要邁過的一道坎,合規化發展被認為是大勢所趨。
過去幾年,監管部門加強了對網約車行業的監管力度,推出了多項法規和政策,以規范網約車市場,尤其是滴滴退市之后,對網約車的監管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迫使市場越來越規范。
7月12日,浙江省寧波市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對神州優車、365bus、安安用車、逸乘出行、藍道出行、首汽約車、旅程約車、攜華出行等8家網約車平臺的寧波分公司出具了要求臨時下架的通知函。
這些被要求下架的網約車平臺中,有些被提到是因其平臺經營者已不具備線下服務能力,經營條件與許可條件不符,且拒不整改,因此被實施臨時下架處理;有的是未按規定上傳信息,且車輛信息、駕駛員、訂單、乘客評價等信息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被要求整改。
最近幾年,已經有多個省市出臺了加強出行聚合平臺管理的規定,比如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告誡書,要求各聚合平臺嚴格執行明碼標價規定,不得為排擠競爭對手或獨占市場,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運營擾亂正常秩序;河南省南陽市要求聚合平臺建立健全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當出現安全事件時,聚合平臺應當和涉事網約車企業共同做好事故處理工作,不得向乘客及駕駛員轉移風險等。
不容忽視的是,隨著監管政策的進一步細化,未來出行市場必然會更加透明、公開,規范化管理、安全監督機制、乘客服務等因素的重要性將不斷提升,如何在合規的前提下彎道超車,是如祺出行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與此同時,無論是出行業務還是自動駕駛業務,都是無底洞,對于如祺出行來說,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