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早上7點整,隨著發令槍的響起,我們隨著人群開始了重慶馬拉松(下文簡稱為:重馬)的征程。
2024重馬采用四槍發令起跑的方式,第一槍7時發令,最后一槍7時30分發令,每槍間隔分別為15分鐘、10分鐘、5分鐘,提升選手起跑體驗。
3萬名選手享受馬拉松的樂趣,品味山水重慶的獨特魅力。
今年重馬比賽規模分別來自全球26個國家426個城市,比賽設置全馬、迷你兩個項目,各1.5萬人。
其中,參加全馬的非重慶籍選手12243人,約占83%。
不愧是游戲世界里的城市,賽博之城名不虛傳,重慶人民的熱情也是讓我銘記于心,當然同樣熱的還有天氣。
為了參加重馬,果先生只身一人從北京飛往重慶,三小時的云端飛行,身邊人早已進入夢鄉,唯獨他興奮的一直望向窗外,希望能夠早點抵達目的地。
“我把酒店選在了馬拉松的起點,下樓就能直接開始跑,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成本,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如果跑嗨了,我準備呆兩天再走。“
據重慶市氣象局消息,預計3月24日6時至15時,重馬各路段天氣以多云為主,有微風,最高氣溫或達27℃。
比賽前一晚,果先生試圖早點睡覺,十點就上床的他輾轉反側,多次起來又躺下,心中始終放不下第二天的賽跑。
時間的流逝讓果先生措不及防,感覺還沒睡多久的他,就已經被早上的第一抹陽光喚醒。
凌晨六點的重慶,江風有些微涼,選手們陸續來到起點,果先生也是擠了很久才到最前面的起跑點。
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馬拉松,人滿為患的場景讓他有點手足無措。
但是發令槍就是最好的強心劑,起初開跑的時候,氣溫十分宜人,旁人的吶喊加油也讓他信心十足(小小馬拉松,拿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信心并沒有支撐他到終點,走走停停變成了常態!(馬拉松你是我爹)
太陽慢慢越過頭頂,周圍變得燥熱起來,此時的果先生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有些年紀大概14歲的男生一個又一個超過他時,莫名其妙的勝負欲又被激起,頂著烈日,最后他成功沖過了終點,拿到了屬于他的第一塊馬拉松獎牌。
“拿獎牌的時候我以為是餅干,沒想到這么重,直接掉地上了。”
“不說了,我去吃火鍋了“
關于馬拉松運動的起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一位古希臘信使菲迪皮德斯為了傳遞戰爭勝利的消息,從希臘的馬拉松平原一路奔跑至約40公里外的雅典,抵達雅典宣布完獲勝的消息后,菲迪皮德斯就因精疲力竭而倒下身亡。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信使,在1896年雅典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時設立了超過40公里的馬拉松比賽,這項運動也因此而誕生。
也正是由于這個故事中提及的信使因長途奔跑之后疲憊死亡,馬拉松一直以來也被普遍地認為是一場超越身體極限的運動,大部分人對這項運動都抱有敬畏之心。
不過在完整的故事版本中,菲迪皮德斯“因精疲力竭而倒下身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這40多公里的奔跑,而是在這之前,他已經奔跑超過500公里。
根據傳說,西元前490年,希臘在馬拉松戰役中與波斯軍隊交戰,菲迪皮德斯由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要求增兵,其間距離約為40公里,之后他跑了246公里到古希臘另一座城邦斯巴達請求救援,隨后又從斯巴達跑了288公里返回馬拉松,抵達馬拉松時,希臘人已經擊敗波斯人取得了勝利,于是菲迪皮德斯又跑回雅典傳遞勝利的消息。而他經歷的這一系列的奔跑,很有可能是在連續幾天內持續完成的,最后的40公里只是榨干他體能的最后一項任務。
為紀念傳說,歷史上第一次馬拉松比賽誕生于1896年的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全程馬拉松為26.2英里(42.195公里)。
1924年,巴黎奧運會正式沿用42.195公里為馬拉松運動距離,現已被國際田聯確定為馬拉松跑標準距離,沿用至今。
我國馬拉松發展相對較晚,首屆開展于1958年,廣泛開展于改革開放后。
1981年,我國于北京開展了首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其中共有12個國家82名男子參賽。
80年代后,我國馬拉松賽事不斷增多并快速發展,1987年大連國際馬拉松和杭州國際馬拉松開始創辦,上海國際馬拉松于1996年創辦,此時馬拉松運動以競技為主。
我國在馬拉松紀錄上也不斷突破,中國男子馬拉松最快紀錄由何杰于2023年3月19日在無錫馬拉松與全國馬拉松錦標賽中創造,成績為2小時07分30秒。中國女子馬拉松最快紀錄由孫英杰于2003年10月19日在北京馬拉松中創造,成績為2小時19分39秒。
隨著全民健身鍛煉氛圍愈加濃厚,我國馬拉松事業也向健康、穩定、蓬勃發展目標進一步邁進。
“希望每一位熱愛運動的人們都遠離傷病。”——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