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信馬?
人生而平等,但受到的教育卻是參差不齊。
在人類文明的絕大多數時期,教育都是中上層階級才能享受到的奢飾品,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理念,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才逐漸普及了義務教育。
而教育平權不只是解決有無的問題,即使在今天,我們也能清晰的感受到,不同地區、城鄉、學校之間客觀存在的教育水平差距。也因此,教育行業有“不可能三角”的理論,即個性化、高質量和大規模很難同時做到。
其中,大規模和高質量比較容易理解,而個性化則類似于“因材施教”,就比如有一個非常了解學生的老師,會針對學生不擅長的領域來教學和練習,提高學習效率和減少學習負擔。
義務教育可以做到大規模,但卻不能保證普遍高質量和個性化;貴族學校和私人教師可以做到高質量和個性化,但又沒辦法實現大規模。歸根結底,教育行業無法提供廉價足量的教育資源供給。
不過,AI大模型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突破這一難題的曙光。
OpenAI在兩年前發布ChatGPT時,全世界被震撼,暢想AI將如何改變未來,教育行業的從業者們,卻看到了大模型可能會顛覆傳統的教育行業。
當時中國線下教育市場的萎縮,刺激了學習機市場的增長。但這并不是說,學習機的教學效果,能超過真人老師,而是行業吃到了一波政策紅利。大模型則不同,最初的應用是聊天機器人,機器可以聊天,就可以教學,就可以提供更高質量、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在2022年底,好未來內部開始密集討論如何用好大模型;2023年3月,好未來開始了大
模型立項,由CTO田密牽頭負責,并在8月正式推出了九章大模型(MathGPT),是國內最早推出大模型的國教育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好未來選擇自研大模型,但后來團隊發現,投入大模型競賽的成本過高,因此轉而基于開源基座模型來進行包括微調和強化在內的“后訓練”,這樣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在相關場景下比通用大模型更好的效果。
通用大模型在文科領域,比如語文、英語學科上有優勢,而在理科領域相對薄弱,好未來在教育行業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包括海量的習題和具體的解釋,語料方面的優勢,甚至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領先水平,因此,填補了大模型能力上的薄弱環節,并且更擬人化、商業化。
據了解,九章大模型具備多學科的解題能力、對話能力、批改能力、講題能力和推薦能力,并且已通過各種方式落地實際應用。
比如,中英文作文批改、數學題整卷批改已落地學而思學習機;英語對話在學習機和“ABC英語角”中都有應用;“九章隨時問”已上線APP和小程序,可以像數學AI一對一老師一樣進行多輪對話和啟發式講解;自適應推薦能力通過對題目的步驟式拆解和打標,能為用戶推薦針對性的練習和個性化答疑輔導。
田密認為,目前九章大模型在國內教育行業,可以認為是第一的存在,在全球也是領先水平。在國內,其他廠商也在教育領域落地大模型,比如猿輔導,就是好未來主要的競爭對手,百度和科大訊飛也推出了AI學習機產品。
不過田密表示,并不擔心來自友商的競爭,首先,是好未來合作的開源大模型(主要是通義大模型)有著強大的基礎能力,其次,是好未來在教育行業的深厚積累足以形成護城河。
與此同時,要做好教育大模型,好未來也離不開行業生態的支持和阿里云等強力合作伙伴;據了解,好未來已經向全行業正式開放大模型的能力,九章大模型也即將上架阿里云百煉平臺。
隨著好未來學習機的銷量突破百萬級,大模型落地的端側的數量達到千萬級,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展現其顛覆性的能力,我們可能將看到,人類在教育平權的探索上,邁出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