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10月30日消息,10月30日,2024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論壇在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出席并演講。
回顧過往,楊元慶談到,出海是聯想做過的最正確的戰略抉擇之一。“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如果沒有全球化,就沒有今天的聯想。”
他強調,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發展壯大的基礎,一定是扎根中國。20年來,聯想出海不僅是對外的拓展,更是一種對內的賦能。聯想約80%的生產制造、70%的研發人員、60%的員工都布局在中國大本營。
“通過深耕海外市場,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對國內市場的有力回饋,進而為國家經濟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樣的出海之路,正是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應有之義。”
此外,楊元慶還提到,此時此刻世界正處于一個全球貿易格局、產業鏈價值鏈重構與技術變革浪潮交匯的關鍵時刻,內外部環境充滿挑戰。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是開拓海外市場、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但僅僅走出去是不夠的,還需要加速“走進去”和“走上去”。對此,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要重視通過本地化產品創新構建全球知名品牌。
二、要重視通過貼近本地市場構建韌性供應鏈。
最后,要重視通過合作共贏塑造當地市場企業公民形象。
楊元慶表示,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聯想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助力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推動中國與全球市場的互聯互通、價值共享、共同繁榮。不僅讓世界的市場,成為中國的機遇;更讓中國的發展,成為世界的動力。
以下為楊元慶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們,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領航者征途”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論壇。距離這里不遠的地方就是上世紀80年代有名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那里不僅見證著中國科技創新的蝶變,也是聯想“計算夢”與“出海夢”的起點。
40年前,我們從一間傳達室創業出發,一步步從代理別人的品牌到發展自主品牌,從國際化到多元化,從摘取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冠軍,再到今天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浪潮,我們用20年的時間成長為中國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企業之一。
如果說20年前聯想國際化是一次冒險的下水試航,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出國門,勇敢地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出海品類日益豐富,從服裝、家具、家電的“老三樣”,到口袋至云端的信息產品,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的“新三樣”,再到新餐飲出海、游戲出海、文化出海,為全球經濟注入了一股來自中國的全新活力。
剛才白院長從宏觀趨勢層面分享了他的真知灼見,下面我想基于企業實踐,談談出海及全球化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聯想,并對中國企業在新一輪出海浪潮中如何加速“走上去”,談談我的思考和建議。
聯想出海20年:勇者的征程,長期主義者的勝利
作為在中國IT產業摸爬滾打了整整40年的企業,聯想是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成長起來的最早一批民營企業之一,也是第一批樹立國際化愿景并成功實現的中國企業。
時間倒回到新世紀初年的2000年,當時我帶領我們的團隊前往美國,拜訪了包括微軟、英特爾、惠普、思科在內的很多家高科技企業。在加州Pebble Beach圓石灘,我們下定決心,要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將聯想打造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化企業。
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們嘗試過不同路徑,比如自建式發展,但很快就發現,作為面向消費者的出海品牌先行者,不但不能像今天得到中國國家品牌這樣的強力背書,還要背負長期以來人家給我們打上的“價廉質次”這樣的先入為主的標簽,所以別說打動客戶,連招個員工都難,沒有長時間的資源投入和經驗積累是很難做成的。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2004年,我們選擇了通過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方式正式揚帆出海。
三十億美元的公司并購一百億美元的業務,這樁收購被喻為“蛇吞象”,大家在為我們叫好的同時,也都為我們捏了把汗。當時沒有中國企業成功并購海外品牌的先例,我們只能懷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摸著石頭過河”。
并購成功之所以難,最大的難度還不在于談判的拉扯難,而是在于整合的過程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務報表的合并,更是從前端到后端、從業務到職能的系統性的整合,不可能停下高速運行的企業運營,等整合完畢再前行,更不能一刀切,而需要根據不同領域的不同情況做細致的、針對性的策略設計,更要在執行過程中保持靈活,在妥協和堅持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以產品與品牌為例,為了在并購后避免員工流失和客戶流失的風險,我們選擇了在過渡期內聯想和IBM的產品、品牌各自獨立運行的模式,業務穩定之后,才開始深入整合,并且根據不同品類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程度的整合路徑。
像臺式電腦,已經是非常成熟、大宗化的產品,效率和成本的優先級更高,我們就做了快速、徹底的整合,把原來IBM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制造的整個鏈條從美國完整地搬到了中國,從而讓它從完成徹底整合之初就一直成為我們的現金牛;而對于筆記本電腦,則采用了循序漸進、分工協作的方式,我們珍視ThinkPad這個在商用客戶中擁有最高美譽度的品牌,完整地保留了基于美國和日本的研發團隊,把它的創新優勢和精湛工藝發揚光大,同時充分利用聯想多年打造的卓越運營的優勢,把這個在IBM時代年虧損兩到三億美元的產品線,扭轉到盈利水平行業領先。我們還基于整合后的研發和供應鏈優勢,推出了面向全球的消費品牌YOGA,與Think形成互補,把聯想電腦的市場地位不斷提升,直到作為一個整體在2013年登上了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冠軍寶座。
不僅產品和品牌,銷售、服務、供應鏈、生產制造、研發;乃至人力資源、組織、流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這樣的從磨合到融合,再到競爭力更強的過程。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開辟海外市場從來就是一場危與機并存的探險,既需要無所畏懼的勇氣與魄力,更需要長期主義的韌性與毅力。可以這么說:一直到聯想成為全球個人電腦冠軍,且能保持整體營收和利潤的持續增長,各個大區均衡發展時,我們才敢說,聯想完成了最大的一次冒險,實現了“走出去”的階段性勝利。
聯想出海實戰方法論:三大支柱與兩大基石
回顧過往,我覺得出海是聯想做過的最正確的戰略抉擇之一,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如果沒有全球化,就沒有今天的聯想。主動全球化20年不但為我們帶來了年營收18倍以上的增長,更讓聯想穩步打造了植根中國、致勝全球的均衡布局和韌性競爭力。今天我們在全球擁有18個研發基地和30多家制造工廠,在全球180個市場開展業務,75%以上營收來自于海外,是全球市場上最受信賴與贊賞的中國品牌之一。
如果說并購整合是聯想國際化的路徑的話,那么在登上全球化舞臺之后要鍛造怎樣的關鍵能力,我們也總結出幾個要點,希望對有志于出海的中國企業有參考借鑒的意義,那就是——三大關鍵支柱和兩大基座。
首先是三大關鍵支柱,分別是全球供應鏈、全球研發體系以及全球市場營銷體系。這也構成了聯想獨有的“全球資源、本地交付”運營模式中最核心的內容。
一方面,我們充分調用全球優質資源,打造全球供應鏈、全球市場銷售系統、全球創新研發體系,實現全球資源的高效整合;另一方面,我們又充分調動各區域市場的主人翁意識與靈活性,通過本地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創新,高效靈活的本地交付,無限貼近本地市場。
不同國家和市場各自具有日積月累形成的比較優勢,中國有產業鏈集群優勢,日本有工程化優勢,美國有創新設計優勢,印度有軟件服務優勢,東歐國家有多語種商務支持優勢等等,我們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資源,博采眾長凝結成更具創新性的技術、產品和方案,以及更具競爭力的價值鏈,所以我們不僅形成了以中國-日本-美國為支點的研發三角,全球統一配置和管理的采購、制造、物流網絡,最后一公里的生產交付服務中心更是遍布各地,輻射全球:墨西哥供應整個北美,匈牙利供應歐洲,巴西、阿根廷、日本、印度供應客戶偏好獨特的本土市場,正在規劃建設的沙特生產基地則供應數字化進程不斷提速的中東-非洲。
其次是兩大基座,指的是支撐三大關鍵支柱的數字化基座與ESG基座。
自完成IBM個人電腦業務并購后,我們耗時8年,整合部署了一套貫穿聯想“研產供銷服”全價值鏈的數字化基石,不僅支撐著聯想全球體系實現規模、效率與協同,更貫穿助力我們實現從硬件產品到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的轉型。今天,我們用自身的數字化、智能化實踐經驗和能力為各行各業的轉型賦能,為中國制造、中國品牌走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賦能。
而ESG企業社會價值則構成了聯想的軟實力,幫助聯想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贏得更多尊重。作為上世紀90年代就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我們本身就具有與國際接軌的治理基礎。
在全球化過程中,聯想又組建了真正國際化、多元化的董事會及高管團隊,采用高度規范、透明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架構。不管走到哪里,聯想都將合規視為企業的生命線,以誠信正直的方式開展業務,尊重當地市場的法律法規和文化習俗。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又確保聯想在全球每一個市場提供創新優質的綠色產品,通過公益實踐、尊重支持弱勢群體來貢獻社會價值,并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包羅天下人才。
可以說,數字化讓聯想走得快,ESG則讓聯想行得穩,兩大基座提供扎實的支撐,讓我們規避了許多水面之下的風險和挑戰。
云路鵬程九萬里,雪窗螢火二十年。20年出海征程的砥礪前行,不僅由內而外重塑了聯想,更鍛造了聯想引以為豪的核心競爭力;而這些核心競爭力又助力聯想穿越經濟周期,加速邁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全球化。
在這里,我還要特別強調的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發展壯大的基礎,一定是扎根中國。回看過去這20年,聯想不僅是對外的拓展,更是一種對內的賦能。
我們約80%的生產制造、70%的研發人員、60%的員工都布局在中國大本營。通過深耕海外市場,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對國內市場的有力回饋,進而為國家經濟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樣的出海之路,正是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應有之義。
中企出海“走上去”的應對之道
當我們為這一波中國企業出海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振奮時,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此時此刻的世界,正處于一個全球貿易格局、產業鏈價值鏈重構與技術變革浪潮交匯的關鍵時刻,內外部環境可以說是充滿挑戰。
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是我們開拓海外市場、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但僅僅走出去是不夠的,還需要加速“走進去”和“走上去”。
那么,具體要如何做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呢?從聯想20年全球化經驗出發,我有三方面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要重視通過本地化產品創新構建全球知名品牌。如今,全球消費者不再局限于購買傳統品牌,而是更愿意嘗試、探索新品牌,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買單,這意味著中國品牌有望憑借更具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在海外市場迎來更蓬勃的發展空間。
而構建品牌力的核心是產品創新,而產品創新則一定要基于對當地消費者需求的挖掘,不僅僅要物美價優,更要質量過硬。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全球不同市場消費者的信任和認可。
第二個建議,要重視通過貼近本地市場構建韌性供應鏈。目前全球供應鏈開始呈現出脆弱多變、復雜交織的新態勢。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只有從出口導向跨越到深度融合的本地化,串聯起更多產業鏈環節,搭建起更加高效、抗風險性更強的供應鏈,才能更加貼近本地市場,服務好當地的消費者與客戶。
這也是聯想在日本、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多個“出海困難模式”的市場逆襲成功的關鍵。例如日本消費者偏愛Made in Japan的產品,我們就通過與NEC和富士通的合資,利用他們在米澤和島根的工廠生產電腦提供給日本用戶,又學習他們精良的工藝標準,以及嚴苛的質量把控,反哺我們國內制造能力的提升。
最后,要重視通過合作共贏塑造當地市場企業公民形象。我們選擇出海,不是為了征服某個市場,而是為了融入他們。我們銷售的產品與服務,要給當地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而并非只為了銷售業績;我們雇傭當地的員工,是為了讓他們和聯想實現共同發展。只有在出海時思考如何為當地創造價值,共享發展紅利,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才能真正融入海外市場。
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通過成功的跨國運營將中國智造、中國品牌的技術和產品帶到更廣闊的市場,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加速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世界合作共贏。
融入世界,共生共榮
回顧人類文明史,無論是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歐洲近代的大航海時代,只有秉持探索、開放、勤奮的精神才能不斷登上新大陸,橋接起自己跟外面的世界。《天工開物》說得好:“梯航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只有融入世界的中國才是有朝氣的中國。
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聯想一直是全球化的受惠者與推動者,我們也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助力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推動中國與全球市場的互聯互通、價值共享、共同繁榮。不僅讓世界的市場,成為中國的機遇;更讓中國的發展,成為世界的動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