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宇
編輯|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GPU“獨角獸”摩爾線程有了最新動向。11月11日,有知情人士稱,摩爾線程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擬在科創板上市,近期將啟動上市輔導。
摩爾線程成立于2020年10月,專注于研發設計全功能GPU芯片及相關產品,支持AI計算加速、3D圖形渲染、超高清視頻編解碼、物理仿真與科學計算等多種組合工作負載。
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摩爾線程已完成五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數十億元。摩爾線程背后的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包括聯想創投、騰訊投資、深創投、紅杉中國、字節跳動戰略投資部等等。2022年12月,摩爾線程在完成B輪融資后的估值已高達2024億元,正式躋身“獨角獸”之列。
在資本熱捧和助推之下,摩爾線程的發展十分迅速,短短四年便建立起從芯片、板卡、服務器、集群到軟件的全棧AI智算產品線,被認為是國內僅有的能從功能上對標英偉達的國產GPU制造商。
盡管如此,但摩爾線程仍面臨著臨前所未有的殘酷競爭:一方面是國際競爭和國內競爭的雙重挑戰;另一方面是芯片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找到生存空間,是摩爾線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一、國產GPU迎來爆發時刻
按照應用場景劃分,GPU可分為渲染卡和AI加速卡兩種,前者專門用于圖形渲染,而后者是一種專門為人工智能計算任務設計的加速器,用于加速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的計算過程。
無論是渲染卡還是AI加速卡,幾乎都已經被美國壟斷。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國產PC GPU(渲染卡)的市場份額幾乎為零,而英特爾以64%的市場份額領跑,英偉達和AMD分別占據20%和16%的市場份額,三者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
最近幾年,在消費電子新周期和AI浪潮的雙重推動下,GPU成為芯片行業最“吸金”的賽道之一,比如英偉達H100的首發價為3.5萬美元,但在二手市場上卻被炒至超過5萬美元,而英偉達的市值也隨著其GPU出貨量增長而一路狂飆,一度登頂全球市值榜。
在AI時代,GPU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問題,更是關乎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命運,因而美國對中國在GPU領域的“卡脖子”行為也愈演愈烈,甚至連英偉達基于H100“閹割”出來的中國市場特供款H20或也被列入禁售名單之中。此外,摩爾線程在2023年10月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導致其可以媲美英偉達中高端渲染卡的MTT S90的上市時間一拖再拖。
但市場已經顯現出巨大的需求量,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GPU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GPU市場規模為807億元,較上年增長32.78%。另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4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412億元,其中,GPU市場規模將增至1073億元。
摩爾線程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消息的傳出后,國產GPU概念股持續大漲,截至11月11日收盤,東華軟件、和而泰、潤欣科技、威星智能漲停,弘信電子、青云科技漲超10%。這意味著隨著GPU的獲取難度與日俱增,市場對于國產GPU的需求量正在不斷攀升,而國產GPU有望迎來爆發時刻。
不過,盡管摩爾線程等國產GPU制造商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無法忽視的是,國產GPU距離真正成熟還很遙遠,與英偉達等巨頭存在顯著差距,短期內也難以形成較大體量。
二、面臨重重困難
成立至今,摩爾線程已完成了四次迭代升級。2023年落地了首個國產全功能GPU千卡智算集群,2024年7月又進一步宣布其AI旗艦產品夸娥智算集群完成了從千卡級別到萬卡規模的重大升級。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截至2024年10月,摩爾線程獲得425項授權專利,穩居國產GPU制造商首位,主要覆蓋處理器架構設計、AI應用、驅動軟件設計、GPU算力集群等關鍵技術領域。
雖然摩爾線程的產品研發進程在短短幾年快速挺進,但還是面臨諸多困境。
首先,GPU研發是一項高投入、長周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摩爾線程自成立以來雖然完成了多輪融資,但仍然面臨著資金壓力,比如在GPU IP研發環節,通常需要200多位工程師日夜奮戰36-48個月,其中前端和后續設計需要1-3年,流片環節需3-6個月。若流片失敗,只能繼續重復這一過程。此外,在市場推廣、團隊建設等方面也都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如何保證資金的充足供應是摩爾線程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
其次,雖然摩爾線程在GPU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部分核心技術仍依賴于外部,比如其GPU架構由英國Imagination公司提供。向外部采購GPU IP可以加快商業化進程,但授權IP性能較低,地底層架構老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長期的技術自主性和發展空間,同時還容易受到外部技術供應的限制和影響。如何保持技術創新力,是摩爾線程需要長期解決的難題。
最后,GPU的成功不僅取決于硬件性能,還與軟件生態密切相關。作為英偉達的護城河,CUDA生態已經滲透到了AI、科研等領域的方方面面,為開發者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庫,使得基于英偉達GPU的應用開發更加便捷和高效。相比之下,摩爾線程的軟件生態還在建設中,雖然構建了MUSA生態來兼容CUDA,但由于兼容性和用戶體驗差異,其市場接受度不高,仍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而軟件生態不完整,最終會導致摩爾線程的GPU應用場景受限。
除上述問題外,摩爾線程還面臨著AI技術迭代速度過快和GPU長周期之間的矛盾,這無疑對摩爾線程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洞察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三、國產GPU格局生變
摩爾線程并不是第一個試圖沖擊資本市場的國產GPU制造商,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信息,2024年8月,燧原科技的上市輔導備案已獲受理,計劃在A股進行IPO;9月,壁仞科技在上海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正式開啟IPO之路。
燧原科技在云端訓練芯片方面有著深厚的技術積淀和產品線布局,而壁仞科技憑借強大的研發團隊和技術積累,在高性能計算領域有顯著突破。
盡管國產GPU制造商各自擁有不同的優勢,然而一個擺在所有國產GPU制造商面前的難題是,想要實現盈利并不容易。
以被譽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為例,2024年上半年,寒武紀的營收為6476.53萬元,同比減少43.42%;凈虧損為5.3億元,2023年同期凈虧損為5.44億元。寒武紀上市四年一直未能擺脫虧損困境。
估值高達150多億元的國產GPU制造商象帝先由于“對賭協議”失敗,更是陷入資金危機。此前,象帝先與投資方簽署了一份B輪融資規模要達到5億元的對賭協議,但最終未能達成協議條款,進而遭到股東起訴,隨即業務停滯、大規模裁員。
一位半導體行業人士向DoNews表示,摩爾線程等國產GPU制造商普遍面臨諸多問題,比如過度炒作導致估值過高,但實際上技術創新和應用價值達不到市場預期。另外,過度依賴融資和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使得現金流一直很緊張,商業化難以落地。
現階段,國產GPU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和洗牌,這是一場十分殘酷的淘汰賽,雖然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但始終無法實現自我造血的GPU制造商,或將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