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文林
編輯|楊勇
今年的春節檔,迎來了久違的火爆。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5年電影市場春節檔1月19日開啟預售,在5小時28分鐘后,春節檔影片預售總票房破億元,刷新史上最快紀錄;而截至1月23日15:00,預售總票房已超4億元。
(圖源:燈塔專業版)
其中,武俠電影《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人氣動畫續作《哪吒之魔童鬧海》、喜劇懸疑動作片《唐探1900》、神話史詩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軍事戰爭電影《蛟龍行動》以及合家歡動畫《熊出沒?重啟未來》,都選擇在大年初一上映。并且這六部里,有五部都是高分高票房的IP系列續作,“IP大戰”成為了蛇年春節檔最明顯特征。
只是這熱鬧的背后更像是“背水一戰”,反射出的是各大影企對國內電影市場的信心不足。當大家都想著蹭“春節檔”的流量來拉升全年業績時,真正導致國內電影行業低迷的關鍵性問題往往就會被忽視。
一、全軍出擊,電影公司擠爆春節檔
盡管每年的春節檔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與往年動輒數十家主出品方的數量相比較,今年春節檔的出品方更為集中。
比如:
-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的主出品方為4家,中影主投主控;
-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主出品方為5家,光線傳媒主投并發行;
-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主出品方為7家,北京文化主投;
- 《唐探1900》的主出品方為6家,萬達電影主投;
- 《蛟龍行動》的主出品方為4家,博納影業主投主控;
- 參與出品和發行《熊出沒?重啟未來》的公司則較多,包括華強方特、橫店影業、中國電影、貓眼娛樂、萬達電影、聯瑞影業等。
(根據網絡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
可以看出,除華誼兄弟外,博納、光線、萬達電影、北京文化這幾大頭部民營電影公司雖然“缺席”了去年國慶檔,但對今年春節檔卻是“勢在必得”。與此同時,聯瑞、橫店、上獅等上游公司,貓眼、阿里影業兩互聯網電影公司巨頭,以及烏爾善、陳思誠、王寶強等電影人主導的公司,都深度參與了春節檔電影的出品運作。
而電影行業如此重視春節檔,是因為春節檔為當前中國電影市場第一大檔期。畢竟春節檔擁有“合家歡+七天長假+社交話題”的天然黃金屬性,哪怕電影口碑只是中規中矩,也常能依靠節日氛圍在首周迅速回本。
據國家電影局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24年的11個春節檔,從7億元增長到80億元;2021年到2024年間,春節檔貢獻了全年總票房的16.7%、20.2%、12.3%、18.9%;中國影史迄今為止共有22部票房超過30億元的影片,其中有一半都是在春節檔上映的。
因此,春節檔成了資本押注的“安全島”。而今年春節檔的出品方較為集中,意味著頭部電影公司對于主出品影片的把控權更大了。如果春節檔票房超預期表現,不僅這些影企收益頗豐,也有望推動影視板塊的業績修復以及估值回升。
(各大電影宣傳海報)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節檔票房的爆發性增長主要源于觀影人口規模的擴大,但人均觀影頻次卻很穩定,大部分觀眾通常只看一部影片。
而從2019年至今,春節檔票房前三名影片的總收入占據了這一檔期約80%的票房份額,第四名能獲得的份額通常在5%至16%之間。同時,往年春節檔上映的影片數量一般在7至10部之間,這意味著大約一半的影片在激烈的競爭中難以突出重圍。
盡管充滿挑戰,但收益大于風險。這使得從出品到發行、從構成到玩法,電影行業內的主力玩家基本都在這個春節檔聚齊了,畢竟對有些公司來說,全年的成敗或在此一舉。
二、寒冬尚在,2025年前途未卜
別看春節檔這么熱鬧火爆,過去的一年對電影行業來說可是實打實的寒冬。
據近日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24年電影總票房為425.02億元,同比減少22.7%;觀影總人數為10.1億人次,同比減少23.1%。除觀影人次與票房雙降外,更細微的數據顯示,57%觀眾全年只觀影一次、81%影院年票房不足500萬、年輕觀眾占比降至21%。
而當整個國內電影市場的基本盤開始不穩,各大影企的財報也開始“不好看”。
不久前,多家影視公司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交出的都是虧損“答卷”,且虧損額多以億計:
- 博納影業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虧損6.37億元~8.81億元,虧幅較上年近一步擴大,這也是公司自A股上市以來連續虧損的第三年;
- 萬達電影也發布了業績預虧公告,預計2024年虧損8.5億~9.5億元,剔除計提資產減值因素后預計經營虧損1億~1.5億元。要知道,2023年萬達電影可是盈利了7.2億元;
- 華誼兄弟雖未公布2024年全年業績,但從2018年開始,華誼兄弟連續數年面臨虧損,虧損總額接近80億。但其2024年前三季度凈虧損4247.66萬元,同比縮小84.93%,已實屬不易。
- 北京文化和華誼兄弟的情況差不多,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28.06%,凈虧損3991.06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43億元。
至此,傳統民營“五大”電影公司,只有光線傳媒的財報表現還不錯,其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收為 14.42 億元,同比增長55.37%、凈利潤4.61億元,同比增長25.08%。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業績表現是得益于其春節檔的爆款影片《第二十條》,該片的票房收入占到了光線全年主要票房的84.7%。所以能看到,光線在二季度凈利潤只有4820萬元,三季度則變成了虧損1189萬元。
(圖源:狐廠娛樂觀察)
過度依賴某一部爆款影片導致業績大幅波動,這不僅是光線傳媒自身的問題,也是不少影企共有的痛點。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貓眼、阿里影業等平臺型影視公司漸漸成了市場的主角。據貓眼專業版顯示,去年阿里影業主出品37部、主發行27部;貓眼主出品44部、主發行31部。在去年已發布的各季度財報中,兩家公司均已實現盈利。
而與平臺型影視公司一同發展起來的還有聯瑞、壹同傳奇、壞猴子,以及一些主流導演的工作室。由于運營方式靈活且沒有資金壓力,它們也開始分食更多的市場份額。
總之,在高歌猛進了十年之后,中國電影市場被打回原型,這也使得讓影視公司們紛紛打起了“安全牌”,選擇在春節檔集體上線。但眾多上市影企難盈利的背后,需要改變的不止是自身的經營策略與市場競爭力,也從側面勾勒出整個電影市場的發展態勢。
畢竟,造成電影市場冷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對抗寒冬是整個行業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三、電影市場,不能只靠一個春節檔
總的來看,如今的電影行業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
首先,精品電影供給不足是電影票房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23年10億元票房以上電影有12部,2024年只有7部;2024年電影上座率從2023年的8.3%降至5.8%,年度日均票房降至1.16億元。觀眾對高品質影片的需求與優質作品供給不足的落差,依然是中國電影市場最主要的矛盾。
與此同時,“大導演效應”日漸失靈,名導們一次次的作品口碑崩盤,讓觀眾對其電影價值逐漸失去耐心;過度營銷的擺拍宣傳和娛樂化、套路化的路演內容,也在消耗大眾對電影的好感和認知,更遑論讓大眾將去影院看電影作為一項有規律、高頻次的日常習慣。
其次,電影從業者未能把握觀眾喜好。
通常來講,一部電影的制作周期在2~3年,但觀眾的審美趨勢、對導演和演員的喜好可能6~12個月間就會發生變化,這使得很多制片方對于變化無常的市場判斷力在下降。
同時,不少電影人的成長速度也已經跟不上觀眾,不僅是在創作內容上缺乏新鮮感,更是創作意識上的老齡化與想當然。即便將票價拉入19。9元時代,中規中矩甚至槽點滿滿的作品難以再從觀眾的口袋里掏出一張電影票錢。
(圖源:每日電影漫談)
再次,其他娛樂方式沖擊電影市場。
隨著短視頻、短劇、演唱會、家庭影院等多元娛樂方式蓬勃發展,電影的替代品也越來越多。
在線上,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74億人,居所有互聯網用戶首位,其中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到151分鐘;《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則預估,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已然超過該年內地電影市場的總規模。
在線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7.33萬場,同比增長16.27%,票房收入208.1億元,同比增長41.1%。同時,各類觀影設備性能不斷提高,家庭電視、投影儀播放電影的效果也很好,消費者觀影選擇也更加豐富。
此外,社會資本對電影行業投資的減少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對于電影這類“砸錢”的行業來說,資金意味著生命線。而如今電影行業遇冷導致新項目的數量、資金量都在收縮,“開機大片不足”已成為業內共識。
由此更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沒有高質量的影片出現,消費者不會主動走進影院;而上映影片若因制作預算有限導致內容質量下降、票房“撲街”,又會反過來影響投資人的決策。
總之,在“史上最強春節檔”的熱鬧表面下,實際上暴露出中國電影行業的結構性脆弱:有制作成本的高門檻,卻沒有內容生產的護城河。
當絕大部分資源只能聚集在春節檔時,團隊很難建立穩定的、可復制、遞進式的工業化生產模式,也就難以在一年中穩定產出多部高品質大片,更別說想要在檔期上實現多點開花,并在短視頻、短劇、網劇等面前建立起絕對的競爭優勢了。
因此,中國電影或許更需要一次從基礎工業升級、多元類型探索、觀眾認知培養、全年檔期布局等多方向入手的結構性變革。畢竟,熱鬧的春節檔或許能救電影公司一時,卻不能保一世,想辦法讓觀眾一年多看幾部電影,要比一部電影、一個檔期的票房記錄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