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5月26日消息,達芬奇時代,解剖學研究讓畫家對人體結構有了精確把握;十九世紀化學工業發展,催生了印象派畫家手中鮮艷的管裝顏料;今天的AI技術,則讓藝術家能夠開拓更廣闊的視野,探尋文化的邊界。
科技與藝術的關系,不是淺顯的“冰與火”,也不是簡單的工具與結果,而是兩種認知世界方式的深度交融。正如物理學家費曼所言,「科學使人們了解自然如何運作,藝術則讓人們感受這種了解帶來的震撼與美。」
在當今時代,我們有必要正確看待科技與藝術的關系,推動藝術創作新的可能性,同時讓人機共創成為現實。
5月26日,以“在山頂重逢”為主題的首屆“橫琴-澳門國際數字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博覽會”)在橫琴文化藝術中心璀璨啟幕,本次大會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民生事務局作為指導單位、南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和陽光媒體集團主辦、摩境數字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大會通過主題展區、高端演講、圓桌論壇、藝術課堂等多元活動,吸引了頭部智能設備廠商和軟件服務商,更匯集了數字藝術領域的領軍者,為全球數字藝術領域帶來了一場視覺與智慧的盛宴。
推動粵澳深度融合,共襄數字藝術盛舉
開幕式上,廣東省委橫琴工委副書記、省橫琴辦主任、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聶新平指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致力于打造一個充滿創意與活力的數字藝術新高地,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數字藝術發展,為創新者提供舞臺,為創作者搭建平臺,為創業者筑造后臺。
南光(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曉冬在致辭中表示,南光集團攜手陽光媒體集團打造此次國際級數字藝術盛會,正是為了在橫琴這座“創想之城”上,搭建一個連接藝術與科技、傳統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展示和交流平臺,推動橫琴成為數字藝術的“國際會客廳”,為大灣區乃至全球的文化產業注入新動能。
?資深媒體人、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楊瀾在發言中提到,數字技術、AI技術的到來,展現了藝術創作新的可能性,同時讓人機共創成為現實。橫琴是區域融合下的創新發展熱土,作為全球范圍內的一次創新,首屆“橫琴-澳門國際數字藝術博覽會”推動橫琴粵澳深度融合、為橫琴帶來了科技創新的活力和文化藝術的激情,力求打造一個科技企業與藝術文化機構交流融合的平臺。
亞洲和平慈善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李偉杰表示,在全球數字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數字藝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重塑全球文化產業格局,而本次博覽會選址琴澳,正是看中這片土地獨特的區位優勢與發展潛力。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橫琴與澳門正朝著深度融合的方向大步邁進,本次博覽會的舉辦將為琴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此外,南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耘,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首席市場官王傳東,京東方集團副總裁、MLED業務CEO劉毅及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等來自中外文化、科技、藝術、學術界的一百多位嘉賓共同見證了博覽會開幕。?
在場嘉賓紛紛表示,橫琴-澳門國際數字藝術博覽會的舉辦,不僅是對數字藝術領域創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推動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央美費俊:重視「感能」的力量
除精彩展覽外,本屆博覽會精心策劃的系列主題演講及圓桌論壇成為另一大亮點。
在“AIGC重塑產業新生態”圓桌論壇上,多位橫跨科技、藝術、文化、商業各個領域的前沿專家就AIGC對內容生產、藝術創作、教育體系等領域帶來的變革進行了討論。
阿里云設計中心總監王路平分享了AIGC在產業應用中的多個成功案例。“三周內生成9萬張設計圖”、“一個月完成四部電影短片制作”等實例印證了AIGC帶來的效率革命。王路平特別強調,專業設計師需要建立自己的模型訓練體系,而非僅依賴公共大模型。?
數字藝術家趙伯祚則以自身經歷為例,描述了AIGC如何打破創作邊界:“有了這些工具,我開始嘗試編程、音樂創作等原本陌生的領域。”這種跨界可能性的拓展,正是AIGC帶來的思維范式轉變。
雅昌藝術數據總經理蘭嵐以《紅樓夢》數字藝術項目為例,揭示了AIGC在傳統文化創新中的獨特價值。“我們為AIGC工具‘喂養’優質藝術數據,同時AIGC也反向開發了我們的智力維度。”這種雙向賦能的關系模式,為傳統內容轉型提供了新思路。?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費俊則提出了發人深省的「感能」概念——一種區別于機器智能的感性能力。他認為,如果僅依賴于簡單的風格搬運,那人類確實應該為AI的發展感到焦慮,但如果將價值建立在創造力上,機器永遠無法替代人類不斷突破自我的美學建構。
“當技術在不斷形成一些必然的結果,藝術就要擁抱偶然;當技術在不斷地制造有序,那藝術就需要去迎接無序;當人工智能不斷地向更加可控的方向去發展,而藝術充當的角色是如何享受失控。”這段充滿辯證思維的表述,贏得了現場熱烈掌聲。?
“今天的藝術教育需要回歸本質,不是培養技術工人,而是塑造具有主體性的創造者。”費俊對藝術教育的見解,直指當下教育體系面臨的深層挑戰。
據悉,大會共計15余場高規格的重磅嘉賓演講、圓桌論壇與藝術課堂構筑起數字藝術的思想高地,來自全球的藝術家、學者與科技專家將在此展開深度對話。
四大主題展區,構建數字藝術全圖景
DoNews記者了解到,本屆橫琴數博會設置“重施魔法”、“超級聯想”、“藝術未來式”、“科技重構藝術”四大主題展區,覆蓋6000平方米展出面積,吸引了十余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故宮博物院及20余家科技企業參與。
在“重施魔法”展區,鄭曦然、黑特·史德耶爾、黃心健、林立施和劉昕五位藝術家利用先進數字技術打造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仿佛被帶入了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數字藝術世界。
?“科技重構藝術”展區則通過聯想、華為、京東方、愛普生、海信、臻像科技、坪山美術館、MADverse摩境數字藝術空間等企業和機構展示的人工智能、大數據與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感受到科技對藝術創作的深刻影響,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字藝術的內涵和魅力。
?
現場的《星?藏》——孤獨癥兒童繪西藏公益畫展更是首次聯動北京、澳門、珠海三地孤獨癥群體共同繪畫西藏,用AI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的方式——在孩子們手繪作品的基礎上,藝術家運用 AI 進行再創作,展現“來自星星的孩子”內心對西藏的獨特想象與美好祝愿,將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推向了新的動人高度。
?
首屆橫琴-澳門國際數字藝術博覽會的開幕,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增添了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更為全球數字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通過保持藝術與科技的對話,我們可以在這個被算法和數字定義的世界里,保持科技理性與藝術感性的平衡,繼續創作出有溫度、有價值的內容。